不出意外,熊洪對熊皮的做法很是滿意,這說明現在部落的隊長們或者說是村長們,都能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這比所有事情都需要熊洪具體安排要好的太多了。
熊洪知道自己的斤兩,要是什麼事情都管的話,那肯定什麼也管不好,還不如就只管大方向,及時收集反饋,進行調整來的有效。
得到熊洪的認可,熊皮自然也很是高興,信中熊洪也對他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並表示,要是春耕結束後,營地事務安排好,他就可以回到熊部落了。
既然知道熊洪的態度,熊皮自然也就放下了心來,他看過這幾日幾個新工坊的建設和生產情況,總體而言,要是一切順利的話,這些工坊,能夠達到他想要的目標。
第一,紡織坊那里,至少5000斤的麻皮要紡成紗錠,在荻花的帶領下,目前這十來天,已經完成了600多斤的紗錠處理,每個紗錠都是半斤左右一個。纏繞在空心的木棍中,經過簡單處理和包裝,現在這些紗錠,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部落的標準木箱中,等待來年運到灰村碼頭,通過船只運回部落。
按照這個速度,到來年春耕,時間上應該是差不多夠的,就算差一點,那也沒有太大的關系。
第二就是開解的木板了,營地木工坊接到的任務,就是三種標準的木板,每一種都要生產2000塊,一部分是用于營地的建設,一部分用于周圍營地和部落的“采購”,還有一部分,就需要運送回部落。
這三種標準的木板中,規格5厘米的方木,制作起來最為簡單,匠人的制作速度也最快,一個木工小組,一天差不多能生產30多根。
第二種5厘米厚,10厘米寬,三米長的木板,制作起來也不算很難,只要木料開解的好,一天差不多能有個15塊;
第三種2.5厘米厚、10厘米寬的木板,就稍微復雜了一些,一天的產量也就10塊左右。
不過按照熊皮的要求和木工坊的工作安排,一整個冬天,這些匠人差不多能生產完成。
第三個就是部落的獸皮鞣制了,因為大雪封山,又是冬季,鞣制的原料不好獲取,鞣制的效果也不算太好,故而熊皮還是決定先處理營地現有的獸皮,等明年春天的時候,再去白骨洞營地運一些獸皮回來。
反正從春耕之後,大家就很少穿獸皮衣服了,這段時間,就算在各個視獸皮為重要資產的部落里,獸皮的“價格”也會明顯回落,冬季能夠換50斤粟籽的獸皮,最多只能換30斤。
故而熊皮倒是耐得住性子,在交換的價格低的時候去換,還能給部落省去一大筆粟籽支出呢。
第四個就是種植菽以及對菽的開發了,不過現在連種都沒有種,需要至少到明年這個時候,才會有充足的原料。
朝陽營地的計劃,如同熊洪所說,重點還是放在耕種上,畢竟這里的土地開墾起來的難度並不大,土壤也足夠肥沃。
故而熊皮和幾個隊長的計劃就是,熊部落在這里開墾60007000畝粟田,1000畝麻、2000畝菽,這近1萬畝的土地,自然不是靠現在的300多人能完成的,故而,從明年開始,還需要從附近的幾個熊部落營地,抽調一些族人過來。
而整個朝陽營地,除去熊部落的耕種面積,還有剩下66個部落開墾的土地,按照要求,到明年春耕結束,這些部落,每個部落至少要保證300畝的粟田,50畝的麻田和50畝的菽田。總共近畝的土地,對這些部落們來說,也不算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
為了提高這幫部落種田的積極性,故而熊皮給他們針對性地制定了不少的規定,全都得到了熊洪的首肯,並對某些鼓勵性的規定進行調整,條件更加好。
比如每個部落在300畝粟田的基礎上,額外開墾一畝土地,就能得到1斤食鹽或者1組陶碗5個)的獎勵;再算上超出的部分,只要繳納四成的“指導費用”,比之前的一半少了一成;而且還有借牛的代價,也相應地減少了一些。
故而熊皮可以肯定,自己只要將這些消息釋放出去,朝陽營地立馬就能沸騰起來。
……
“冶煉坊今年生產的青銅和鐵制工具,真的是幫了部落大忙,你們這里現在還缺什麼東西嗎?”
這幾日,熊部落除了每日的訓練和學習,也早就安排了各種生產。這也是熊部落逐漸培養起來的習慣,冬季相對漫長,這個季節又不能去耕種也不適合捕獵,基本上很多事情都得閑置下來。
當然,這不包括部落各個工坊的生產,事實上,這些生產的部門,反而在冬季都會有明顯的產量上的提升,尤其是今年,在各個工坊陸續推出了用銅幣“雇佣”空閑族人的情況下,各個工坊的生產規模幾乎都增加了一倍。
尤其是采礦、伐木這些只需要力氣的活,完成的周期也短,廣受族人的喜愛。
當然,這些接受雇佣的族人,都是在閑暇時間去幫忙的,正常的工作時間,部落還是會給他們安排一些事情做的,雖然相對來講降低了一些,但總歸不至于讓他們完全閑下來。
大部分族人,都喜歡冬季這種輕松愜意的生活。
畢竟相對于忙碌的春夏季節,冬日的生活還是很愜意的,尤其是沒有風雪的時候,太陽照到部落的圍牆里,在清理掉積雪後,中午的陽光會非常溫暖,族人都喜歡出來曬曬太陽。
而平時,就是在各自的工坊或者房間里,生產和學習。
趁著這幾日天氣尚好,熊洪便帶著護衛隊的成員,對臨近的幾處營地和工坊進行了巡查。
“族長,冶煉坊現在一切正常,加上臨時采礦人員的增加,還有部分族人成為正式的鐵匠,生產的速度也快了不少。當然要是給的匠人再多一些,那是最好不過了。”
熊山嘿嘿一笑,冶煉坊在他的帶領下,現在已經成為擁有族人200,其中熟練匠人50的工坊,這還只是能夠冶煉、鍛打的工匠,還不包括采礦和礦石運送這些基本的勞動力。
要是再算上那部分臨海營地的俘虜,從事冶煉相關工作的族人,差不多能達到500人。
“嗯,等今年年底吧,部落集議的時候,我們會對各個工坊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進行更細致的規劃,到時候你們這些工坊的頭頭們,記得提出一些好的建議,這樣才能說服大家給你們擴大規模。”
熊洪笑著說道,“不過你也不用擔心,像部落的農耕、養殖、冶煉、紡織,這幾個核心的部分,就算你們不說,我們也會重點去考慮的,至于規模,不至于比今年要小。”
熊山听完便喜出望外,正如熊洪所說的,他最擔心的,就是過段時間,部落集議的時候,讓每個工坊的隊長,在大家面前陳述今年干了哪些事情,生產的東西產量如何,有哪些新的技術發明並運用。
除此之外,還有對明年的規劃,如何保證完成部落規定的生產任務,如何調配族人,培養匠人的計劃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哪一個都不是太好回答。
對于像熊山這些的隊長,讓他們扛著鋤頭或者舉著鐵錘干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熊洪要的不是一個鐵匠或者農夫,而是要能夠統領這個產業的隊長,以及在他和這些隊長的配合下,搭建起部落相對完整的生產體系。
並且在這個體系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研究出更加有效的技術或者生產流程出來。
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甚至熊洪往壞了想,他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見到。但只要方向對了,剩下的就是去做,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只要熊部落還存在,按照這樣的發展,總有一天能夠實現的。
熊洪並不著急,所謂量變引起質變,在熊部落體量不大的情況下,要想實現根本性或者革命性的轉變,本身就是件難以實現的事情,但一切不都起步了嗎,只要起步,那就好辦了。
“目前整個冶煉坊,有煉鐵熔爐5座,煉銅熔爐5座,錫爐2座,鍛爐2座,要是原料充足的話,每十日即可產鐵水1000斤、銅水1500斤,錫水500斤。”
熊洪點點頭,看著冶煉坊核心的冶煉高爐區,排成一排的高爐,滿意地笑了笑。
不管在哪個時代,發展“重工業”都是一個部落的核心和基礎。
“幸好今年有明觀院的參與,對冶煉坊很多生產的流程和工藝進行了改進,同時還將原本的熱轉爐給改進了一下,在外面接上了轉速更快,風力更大的風車,要是沒結冰的話,光靠水力就能驅動。”
一談起冶煉的技術,熊山便不像別人看到的那樣,不善言辭,而是對很多技術方面都頗有心得,自然說起來就流暢了很多。
“另外,有了明觀院改進的水力水錘,現在水錘的性能也提升了很多,在一個破碎水錘上,破碎的鐵礦石一日就能達100多斤,倒節約我們不少時間。”
對熊部落的冶煉坊來說,限制冶煉產量的最大因素,還是在于原材料的供應,由于現在高爐的使用,再加上煤炭煉焦以及鼓風技術的進步,原材料的預處理就變得很是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