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記

第535章 熊皮的“野望”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我只想鏟屎 本章︰第535章 熊皮的“野望”

    當然,這些原因當中,與營地有關的,目前只有原材料的預處理,也就是績線。雖然有斜織機這種生產速度極快的紡織工具,慢騰騰的績線,完全影響了斜織機的工作速度。

    從骨語的談話中就能了解到,績線績五天的工作量,紡成紗線後,最多只能讓斜織機工作一天半的。

    所以熊皮等人才會想著讓大家多績線,這樣才能減少熊部落的本部的工作量。另外,也可以通過發動其他部落族人參與績線,讓他們冬季有事可做,同時也能讓他們拿到一些補助。

    第二個重點發展的產業,就是伐木以及木料加工。

    部落對木板的需求很是旺盛,基本是木匠前腳剛開解出來,這塊木板就已經被拖走造各種家具、器械或者是充當建築材料去了。

    就算是不制作成木板,單純的木料,也是非常緊缺的,尤其是在朝陽營地以及各個營地、村落都要擴大生活安全範圍的時候,對木頭的需要就更加旺盛了。

    因為這些原因,每年冬季,熊部落的各個村子都會去周圍砍伐樹木,這些砍下來的樹木,除了直接使用外,需要木板的話,大多數都要放到來年春耕之後,才能進行開解。

    不僅僅是因為木料需要干燥上一段時間,等待散去里面的水分,還因為開解木頭,本身難度也不小,況且還是一個力氣和技術活,一般沒有經驗的族人,還玩不好。

    開解的工具和方法,熊部落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累積,倒是有了一套完整的開解流程。這套流程和所需要的工具,基本上各個超過300人以上的營地,都會有。

    至于那些小村子,也會有工具,但只有幾個或者十幾個族人會一點開解的方法,產量低微,只能當做自己村子的一點補充。

    所以木料這一塊,也是熊部落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熊皮自然是知道這種情況的,恰好通過貊牙的探索,營地對周圍的環境也有了個初步的認識。

    在朝陽營地周圍的山林里,別的不多,一兩人合抱的樹木比比皆是,還有更多常見的松木、橡樹、樺樹等樹種,都是非常適合用來進行各種加工的。

    這些木材都非常有用,不管是用來當建造房屋的房梁或者立柱,還是用來開解成木板,這些木料,都是部落急需的物資。當然,在這些密林里采集木料,除非是準備開墾成耕地,否則按照熊部落目前養成的習慣,在砍掉一棵樹的同時,也會在旁邊種上一棵小樹。

    這倒不是熊部落現在就“流行”“環保主義”,而是為了以後更方便地采集到木料,或者有些被砍伐的地方,全都種上了部落栽培的一些果樹。

    木料的緊缺,也是熊皮要解決的一件事,故而木工的發展,就交給了草葉。

    各種開解木料的工具,熊部落給營地準備的很是齊全,光是開解用的鋸子和斧頭,就配備了幾十把。開解的技能,是除了農具之外,另一套比較完整的、可以讓其他部落學習的技能。

    畢竟如果只光靠熊部落自己,開解木料的速度會非常有限,甚至都無法滿足部落的需求。

    而教導這些族人開解木料的,也是從部落過來的幾個老木工。

    現在熊部落對如何處理木料,已經非常有經驗了,除了來自部落的工具使用,現在熊部落的木工們,普遍采取另外的辦法,就是用石楔,把木料給整理好。

    第三個重點發展的產業,就是種植菽。

    這種產量跟粟籽差不多的植物,也是部落這些年重點培育的作物,而且隨著部落的發展,對食物有更高的追求後,菽的重要程度也越來越高了。

    菽自然是可以吃的,甚至在以前部落沒有種植莊稼之前,族人會采集一些野生的菽,放到燒熱的石板上給它烤熟,放到嘴里嚼。甚至春天的時候,會采集這些菽的葉子,稍微放在火里烤一烤,也能果腹。

    當然熊部落現在對于菽的食用,有一系列的好辦法。

    豆漿、豆腐、豆皮這些豆制品自然不必多說,有了石磨,這些原本不太受歡迎的菽,立馬成為了部落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存在。

    今年整個熊部落種植了近萬畝的菽,平均產量在85斤以上,這還是因為部落重點管理了粟籽和黍籽,對菽這種作物,實在是有些照顧不過來了,故而畝產下降了不少。要是全部按照本部的照顧標準來,畝產差不多在100斤左右。

    就算是這樣,整個部落今年共收獲菽粒85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數字了。

    這麼多菽,自然不能放在糧倉里吃灰,熊部落處理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制作成各種豆制品,讓族人食用。

    除了豆腐豆漿這些新鮮的豆制品,部落族人經過熊洪指點,還研制出來了一些能夠存放更久一些的食物,比如腐竹、臭豆腐、豆豉和大醬,這些都是部落飯桌上現在必不可少的東西。

    另外,像部落生產的醬油、豆油等豆制品,也都深受各個部落的族人歡迎。

    熊部落對菽的開發,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地步,雖然今年有85萬斤的菽,看起來很多。但熊皮清楚,在未來幾年的時間里,熊部落以及周圍各個部落,對豆制品的需求,將會越來越高。

    所以熊皮的計劃中,將大量種植菽,以及開發與之相關的產品,放在了與營地紡織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故而,在明後年的耕種計劃中,朝陽營地或者其他的三族營地、灰村營地等,都要種植相當數量的菽,至少要保證東部的這些營地,一共種植萬畝的菽田。

    這些菽,不僅僅可以用來直接吃,或者處理成豆制品吃,部落所需要的植物油,也開始準備從菽身上開發出來。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為上; 甦麻、芸台子次之; 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 大麻仁為下。”《天工開物》)

    部落現在所產出的食用油,大部分還是由菜籽壓榨出來的,對菽產油的開發利用,目前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

    這倒不是說熊洪不知道菽能夠榨油,事實上,從熊洪發現菽開始,他就一直在往榨油的方向努力,奈何菽這種植物,種子里面的含油量本身就不多,只有不到20,而油菜籽的含油量,能夠達到3050,故而在目前的熊部落,菜籽油是最為流行的。

    但菜籽油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油菜籽的產量問題,目前部落培育並種植的油菜籽,已經跟野外發現的野生油菜有點區別了,光是產量,一畝地就差不多在一百多斤,甚至比粟籽還要高產一點。

    但種植的畝數不是很多,今年也差不多才兩三千畝,還是同樣的原因,族人沒有辦法照顧太多農作物。

    但菽的產量變大了,熊洪自然要想辦法從這些菽身上獲得油脂。

    現在部落榨油的器具,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總體上,榨油的工坊里面,器具幾乎都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

    第一部分是盛放油餅的臥式大木頭,用又長又直的原木加工而成,在樹中心鑿出一個長三尺、寬六寸米的“油槽”,用于填裝油餅;

    第二部分是 “木進”,由呈梯形的很多根直插入榨油機的楔子組成,插入榨油機的一頭較為縴細,露在外面與撞楔接觸的一頭較粗呈成等腰梯形狀,用榨桿使勁撞擊粗的一頭,將整根進樁向里面打入,迫使粗的一頭一點點深入榨油機內,起到充分擠壓油餅的效果;

    最後一部分是用來撞擊木進的由上面吊下來的長木柱,名叫撞桿,本身質量很大,根據慣性撞擊和沖力來撞擊木進時,能充分擠壓出油餅中含有的油水。參考自宋代的榨油工具和流程)

    雖然通過這種辦法,讓菽也能產生大量的油,但總體而言,出油率還是比較低的,只有不到7,也就是一百斤菽中,只能榨出六七斤的油。

    這也是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以及榨油方法的落後,不過對于現在的熊部落來說,已經足夠使用了。

    但勝在今年的菽數量多,種植、收割、處理起來也要比油菜籽要方便一些,故而豆油也開始成為部落的另一個重要產品。

    除了豆油外,榨油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產品——豆粕,這也是為什麼熊部落明知道菜籽油產量更高,依舊大力研究豆油的原因。

    豆粕當中,蛋白質含量非常高,甚至可以達到四成以上。

    這是因為,隨著油脂被壓榨出來,豆粕中的含油量一直降低到2以下,里面的一些成分會發生變化,使蛋白質的含量逐漸提升,而蛋白質以及里面包含的一些營養元素,相應的也會增加。

    而這些被壓榨出來的豆餅,就成為熊部落目前最好用的禽畜用飼料,搭配著苜蓿干草,成為熊部落畜牧業發展壯大的基礎飼料。

    為什麼別的部落養殖牲口沒有辦法像熊部落這樣順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給他們吃的東西當中,熊部落的豆粕和苜蓿草,佔了最主要的原因。

    一百斤菽,榨油7斤,剩下的固體殘渣,就是豆粕,差不多有個九十多斤,這些豆粕,部落馴養的動物非常喜歡,尤其是部落養殖的馬匹,基本上每隔幾天,就會給它們喂上一些。

    當然,豆粕也不僅僅可以當飼料,還能當肥料。木棍就在研究,這些豆粕與土壤的配比關系。

    而對于熊皮來說,朝陽營地要想有自己的特產,種植菽,制作豆類產品,比如豆油、豆粕、食品等,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選擇。

    畢竟這里的土地潛力還是很大的,不像本部那邊,潛力有限,明年多種植一些菽,接下來朝陽營地,就會成為熊部落出產豆油豆粕最多的營地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史前部落生存記》,方便以後閱讀史前部落生存記第535章 熊皮的“野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第535章 熊皮的“野望”並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