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累累柿子黃,人家秋獲爭登場。長碓搗珠照地光,大飄炊玉連村香。”
秋收時節,田野里都是忙碌的身影,夕陽西下,各處勞作的族人們也陸陸續續返回到圍牆里。
在圍牆不遠處的一小片樹林里,有幾棵柿子樹,經過初春熊洪指導剪去多余的枝丫後,到秋收時節,柿子掛滿了枝頭,只等著族人們快點來采摘。
從粟成熟到收割下來的這一個多月,人們忙著收獲,飯食的供應也非常不錯。水碓舂米的聲音和煮飯的香氣彌漫在整個部落,圍牆里充滿了雖然原始、但是香甜的生活氣息。
從七月二十日到八月底,粟籽收獲後,緊接著,油菜籽、黃豆也可以進行收割了。
2月份種下的油菜,經過幾個月的生長,不僅在花期為部落的蜜蜂提供了充足的蜜源,還即將為部落提供更多的油菜籽。
長長的泛黃的籽莢,在陽光的照射下,逐漸變得飽滿、表面干枯。如果捏開一個,就能看到里面排列著整整一排的油菜籽,每顆油菜籽現在是青綠色的,再過幾天就會變成黑褐色。
收割這些即將成熟的油菜與收割粟不同,這些油菜的植株分叉很多,跟只有一個粟穗的粟比起來,捆扎不是太方便。張洪後世的農村有一句諺語︰“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說的就是像油菜這類作物,在八成熟的時候就要采收了,這樣能全部把油菜籽收回家。而如果等到它十成熟了再采收,就會有兩成左右的油菜籽掉落在地里。
收割下來的油菜桿,上面的籽莢還是黃綠色,這其實已經表明此時就是最佳的收獲時節。
在打谷場進行晾曬後,籽莢會因為脫水變得干枯、變色,而且輕輕一踫,有些籽莢就會自己裂開,將里面的油菜籽給崩到四周。
“族長,這樣收割有好多菜籽掉在了路上,我們看著都很心疼,”石雪在油菜籽收割的第一天結束後,與幾個女性族人來到宗廟,找到了正在這里商議事情的熊巫和熊洪。“能不能想辦法就在收割的地方進行脫粒?不然浪費掉太多的油菜籽了,今天我沿著路一看,沿途都是這些菜籽,這些東西又太小,根本沒辦法撿起來。”
“這麼說,我們收獲的時間還是有些晚了啊。”熊洪有些無奈,這段時間,族人基本上從粟田成熟開始就沒有休息過,先是粟,緊接著就是油菜,一點喘息的時間都不給。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各種農作物的收獲時間基本上趕在同一個時間,人手又太少,安排不過來。說到底,這還是因為自己沒有把握好種植的規律,看來明年要對各種作物的種植時間進行調整了。
“你說的很有道理,這些灑在路上的,一次灑上個1斤,一天就得灑掉100多斤,足夠我們榨上十幾斤的菜籽油了。”
“是啊,所以我們著急,想問問族長有沒有什麼辦法。”
“你們來找我,怕不是只听我的想法吧?你們是不是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石雪等人互相看了一眼,這才上前說道︰“是的,我們有個想法,要是在油菜地里進行收割脫粒,浪費就會少很多,而且只需要運回去油菜籽,至于剩下的秸稈,完全可以在田里燒掉肥田。”
“那怎樣保證這些油菜籽不散落在地里呢?你們想到了什麼好辦法嗎?”
石雪等人有些慚愧,脫粒機顯然不適合這種含有籽夾的植物,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田里把地給平整一塊下來,在上面用石 和連枷進行脫粒。
不過即便土地再平整,也少不了會有縫隙把油菜籽給漏進去,必須在下面鋪上一些東西。這個他們是想用獸皮的,可是獸皮太貴,又重,縫制起來也容易形成一些漏洞,效果並不好。
可是從哪里找這種大面積、體型輕、又方便運輸的東西呢?
熊洪給他們的建議就是去找一下織布的女性。
部落里熊花熊草還有熊葉等人,已經非常熟悉麻線轉化成麻布這個過程,听到石雪的來意後,只是思考了一下,便拿出了她們的解決辦法︰將幾匹麻布給縫到一起。
經過這一年多的改進——織布器材的改進以及工藝的改進,現在熊部落的麻布坊,每天也能織出幾匹60厘米寬的麻布長度大概10米多,前文有所疏漏,感謝讀者指出),就是由于織機的限制,寬度無法拓寬,制作衣服的時候,需要把兩塊布給縫到一起。
負責織布的熊角原來是負責跟在熊木後面制陶的,不過隨著制陶技術的發展,周圍部落對陶器需求的減少,她也就順勢被調到紡織麻布這里。了解到石雪他們的來意後,熊角頓時明白了過來——就是想要一塊更大更寬的麻布啊。
這個簡單,讓石雪回去等待,自己跟幾個族人在新蓋好的紡織工坊里,把幾匹麻布全部鋪在地上,每兩塊麻布之間用針線給縫起來,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外加一個晚上,一塊長10米,寬5米多的巨大麻布,就做好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將信將疑地將這塊布給帶到田間,平鋪在提前平整好的地面上,接著將收割下來的油菜桿鋪在上面,族人們有拿著連枷的,一下一下使勁地拍在油菜桿上。
為了防止油菜籽四處亂濺,石雪讓族人只在中間的地方放上油菜桿,周圍留出大概半米到一米寬的地方,在麻布的下方,還墊上一些被敲打後的油菜桿,形成了一個凹進地面的形狀,這樣即便敲打的更猛烈些,也不用擔心飛濺的油菜籽跑出這里。
這個效果很是不錯,既不用族人小心翼翼地把油菜桿放到車上馱回部落,又減少了運送途中掉落的菜籽,而且節省下來的時間很多,直接在地里就能把油菜脫粒。
脫粒後,只需要把上面的碎屑和肉眼可見的雜質稍微清理一下,就能裝到麻袋里運回去。
留在部落里的族人,等著裝滿的麻袋送過來,也在晾曬場上鋪上一層麻布,把油菜籽放在上面晾曬。晾曬完成後,又通過手搖風扇車,把這些菜籽里面的空殼、碎屑給徹底吹出去。
熊角頓時感覺工作就忙了起來,連續兩三天,一直在進行縫布,好在這些縫制的工作並不難,帶著人很快就能縫好一塊。最終,用光了計劃中的100匹布,又做成了十來塊巨大的“麻布”。
雖然這100多匹麻布讓熊巫很是肉疼,即便以現在熊部落的“財大氣粗”,也感覺有些過分,但熊洪卻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件事,由族人發現,也由族人解決,晾曬所用的墊子,是族人的創造物。熊洪感覺很是欣慰,雖然簡單,但說明部落里的人會從問題中思考,去嘗試著用現有的東西去解決問題,這個要比他的直接指導,效果會更好。
曬干之後的油菜籽,被運到糧倉里,跟已經顆粒歸倉的粟籽、綠豆等做了鄰居。
秋天的事情很多,現在部落里沒有那麼多人手和時間,來進行榨油,只能等到入冬以後,到時候大家都在部落里面,人手充足,時間充裕,才會去榨一些菜籽油出來。
收完了油菜籽,緊接著就是收割黃豆。
今年不止開墾了8000多畝的粟田,更有著1000來畝的黃豆。除了在夏天的時候摘下來一些當蔬菜吃,剩下的基本上都被留到了現在。
當豆莢表皮變干、裂開、開始脫粒時,預示著已經到了最佳的收割時機。此時豆莢里的小黃豆已經完全成熟,能夠保證品質和產量。
黃豆比較矮,由于現在種植的是從野外采集而來、只經過第一次選種的品種,豆莢上結著的小黃豆也不大,只有後世一半的大小。但是這畢竟是黃豆,而且畝數足夠多,預計能收獲不少。
收割黃豆跟收割油菜籽類似,將豆桿給鋪到麻布上,再用連枷敲擊,這些黃豆都脫落下來,只要把大的雜物給清理掉,放到晾曬場曬干就能儲存起來了。
大豆的畝產沒有粟多,勉強達到大概60公斤,即便是這樣,這1000畝的土地,也收獲了12萬斤的黃豆,讓期待著豆腐、豆干等豆制品的族人們非常開心,而且從收割黃豆的第二天開始,早上大家就喝到了久違的豆漿。
熊洪在部落里還要繼續推廣黃豆的種植,明年要將今年三分之一以上的粟田全部種上黃豆。
粟是一種比較耗費土地肥力的作物,部落里也沒有多少肥料能夠用來養地,只能將收割後的豆桿、油菜桿等牲口們不愛吃的秸稈,堆在田里一把火燒掉。
在熊洪的引導下,部落里也遵循著“秸稈還田”的思路,不過是將這些秸稈給燒成草木灰,順帶著把土里的一些蟲卵、草根給燒掉。
黃豆的根具有集氮的作用,所以讓它和粟輪耕,再加上施一些糞肥或者綠肥,土地的肥力也會慢慢地增長。種地從來都不是只從土地上索取,也要對她進行“回報”,這樣才能讓農業的產出持續、穩定。
忙完了這一陣,熊部落里里外外總算能歇上一口氣了。
這段時間,熊洪和熊巫幾乎天天都在田里幫忙,或者在宗廟里處理事情,跟其他族人一樣,忙的團團轉。
不過收獲也統計了出來,看到這些數字,連日的勞累和辛苦,也讓他們覺得有了豐厚的回報。
首先就是堆滿了幾十個�間的粟籽,共有多石,大概540噸,當然部落里還沒有引入“噸”的概念,甚至連萬的概念只有少數的幾個人能掌握。
接著就是油菜籽,今年的畝產要比去年高一些,達到了70公斤,1000畝的油菜收獲了7萬公斤,怎麼說也算是一個巨大的豐收。
還有黃豆,基本上的畝產也差不多在60公斤左右,1000畝黃豆,也收獲了6萬多公斤,讓喜歡吃豆制品的熊巫開心不已——同樣開心的還有熊材等人,豆渣、豆餅都是牲口們愛吃的。
從收獲就能看出,種田的確是個很有“前途”的事,至少對于現在的熊巫來說,看著一車車的粟籽、油菜籽和黃豆粒從晾曬場上被拉到糧倉里儲存起來,心里說不出來的踏實。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