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
整個部落的人都準備了許久,為了迎接秋收的到來。
七月二十日,天氣晴,萬里無雲,按照以往的天氣來算,接下來的十幾天,也不會有什麼降水。
天還沒亮,吃過早飯的族人就聚集在宗廟門前的廣場上,舉行一場簡單的開鐮儀式後,並沒有太多復雜的流程和講話,只有一句,“在下雨之前把地里的糧食都收回來。”
族長的話語就是命令,命令一下,都要圍繞著這個命令行動起來。
從南門和東門駛出了一輛輛裝滿工具、族人的牛車或者驢車,最先收割的,是今年春天播種最早的南面田地和實驗田。族中青壯以及其他部落的來人,都在熊部落骨干的帶領下,投身到這個熱烈的秋收里。
留守在部落里的老人、小孩,在曬場上進行打掃,將圍牆里一些空地也都整理了出來,然後到廚房幫忙,燒水的燒水、洗菜的洗菜,開始準備中午和晚上的食材。
今年這個時節,廚房里已經安排了近20人進行做飯的工作,光靠熊火熊灶和幾個常年做飯的“大廚們”已經來不及,只能指派一些老弱來這里幫忙。
收割的時候要抓緊一切時間,吃飯只能在田埂上吃。按照熊洪的指示,在太陽快到頭頂也就是快正午時,把做好的食物裝好,自會有收獲回來的牛車把這些吃食和溫水給運到田間地頭,讓辛苦半天的族人們邊吃邊休息,盡快把糧食給收割回來。
這樣的方式至少要持續一個月的時間,對族人的體能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這個灶里再添點柴啊,沒看到快熄火了嗎,快點拿柴過來……別拿那麼粗的,拿那種劈好的……”
“水,再去打點水來,這十幾口陶鍋需要加水……”
“那個誰,讓你切的肉塊還沒切好嗎……”
整個廚房從吃過早飯開始,就變得格外忙碌,畢竟要做近500人的飯食,各種食材除了昨晚提前準備好的,還要進行烹飪——族長說了,這些天的飯食,都要比平時加更多的食鹽,肉尤其是肥肉也要多加一些。
廚房的灶台不夠用,在外面還用磚和泥臨時砌了十幾個灶台,上面擺著一口口陶鍋,用來炖肉湯。
廚房里面的灶台,則是用來炒菜的,巨大的鐵鍬被當成了鍋鏟,兩口大鐵鍋甚至直徑達到了快一米,但要滿足要求,至少要炒上4次的。
在另外一邊,族中保留至今的粟米早已被舂好,正放在陶鍋里,用蒸籠蒸熟——新粟很快就能吃到,這些去年的陳貨,就可以放心地食用了。
快到正午時分,熊火等人總算把這些飯食給準備好。
蒸好的粟米飯被倒進一個個陶缸中,上面用蓋子蓋上,防止灰塵落入,陶缸雖然保溫效果不好,但周圍有很多干草墊著,運到田間的時候正是溫熱。
炖好的肉湯——或者說肉羹也被裝了好幾甕,而炒出來的菜,也放在陶罐里,擺放在車上,向辛苦收割的族人們送去。
在田地里,從青壯里抽調的收割隊伍分成幾組,共有300人左右,每個人手持鐮刀,從南門處的田地開始,沿著豐樂大道站成兩排,兩個人間隔只有1米左右,從道路的東西兩塊土地邊緣開始收割。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收割的時候,是最辛苦的時候,但也是最開心的時候。
這四百來人,有青壯,也有老人小孩,只要會收割的,都主動要求來田間進行收割,畢竟這是他們一整年的辛苦付出。
將已經泛黃、下垂的粟桿離地10厘米左右割下,每次大概割下十幾穗攥在左手掌,握著粟穗下方一點,始終保持粟穗向上的姿勢,割上34次後,將手中的粟桿,放在割過的土地上,接著就會有族人用粟桿將這些粟穗給捆扎起來,再由負責裝車的族人把這些捆扎好的給裝到車上。
“哎哎,你扎錯了,這樣扎會松開的,”一個熊部落的族人連忙制止了山花的動作,並予以指正,“拿過來,你看,像這樣……”
用粟桿捆扎也是個熟能生巧的活,山花笨拙的給地上的粟穗捆扎,這些天,每個人的工作也是要輪換進行的,一方面是防止族人疲勞,另一方面是為了讓這些人都能熟悉收割的大部分流程。
經過幾次捆扎和指導,山花的技巧也提升了上來,捆扎的粟捆又大又結實,跟在她後面的一個半大的孩子,一個胳膊夾上一捆,轉身就往停在路邊的牛車上碼放。
捆扎的族人有30多人,主要就是將地上收割過的粟給捆起來,讓跟在後面的碼放人員運到車上去。
碼放這些成捆的粟桿,需要一定的技巧,隨意堆放的後果就是同一輛車,只能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粟桿容易在車輛行駛中,因為顛簸或者搖晃掉下來。
捆扎好的粟捆,一頭是粟穗,一頭是粟桿,碼放時,粟穗要朝里,兩捆粟頭朝頭擺放,再一層層地往上碼,每加上一層,還要交錯相加,防止空間的浪費以及路上顛簸掉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碼上幾層後,人已經夠不著裝車了,就得用兩齒的木叉,在地上把粟捆給叉起來,然後掄圓了木叉,把粟捆甩到車頂上,再硬塞上一些之後,從板車的最後面牽出兩根麻繩,蓋在粟捆上,然後在板車前面的框架上使勁拉,就能把這些粟捆給捆緊。
之後,就由族人牽著驢子或者牛,甚至兩個人一拉一推,把裝滿粟桿的車子拉到圍牆里。
在這里等候的脫粒人員,會快速地將車子上面的粟給卸下來,通常只需要再板車的一側用長棍一頂,這些堆得很高的粟穗就從另一側整個倒下來,落在地上。這樣車子很快就能返回去裝下一趟了。
脫粒人員有50人,每兩人一組,有用手搖的,有用腳踏的,滾筒飛速旋轉,另一個族人只要從粟桿里抽出十幾根,粟穗靠近滾筒,等兩者接觸後,滾筒上旋轉的木齒就會將粟籽給敲下來,落在四周都是圍擋的木框里。
脫粒之後的粟桿,因為還殘存著不少粟在上面,需要被平鋪在打谷場,用連枷再次拍打。
這個時代,人工收割速度很慢,一個成年族人平均一天也就收割上一畝左右,而且晚間看不見,野外還有很多野獸在虎視眈眈,晚上是讓族人們休息的時候。
“熊巫,今天你們辛苦了,”熊洪跟熊大熊二等人來到熊巫的房子里,向熊巫道謝,“明天你就帶著族人在部落里脫粒吧,收割的事情,交給我們就好了。”
“那怎麼能行?脫粒這邊有熊木他們就夠了,”熊巫雖然感覺渾身都酸痛,但還是勉強說道,“我休息一晚就好了,沒關系,族中的青壯年甚至連鹿皮他們都參與到收割中,我們也不能例外。”
“可是你……”羊喜正好從外面端著托盤,送了幾杯水過來,“族長,巫今天累著了,他還不讓我說。”
“住嘴,現在是部落商議事情的時候,你出去,”熊巫作勢要從炕上跳下去打羊喜,“你看我這個樣子像是累著了嗎?”
“好了好了,巫,部落里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你去做的,收割對你來講實在有些殺雞用牛刀,”熊洪呵呵一笑,看著眼前強撐的熊巫,跟他打交道這些年了,誰還不知道誰,“今天第一天收割,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一些。”
近400個族人參與收割、運送,一天的時間,就將南面的粟田給收割完近四分之一,大概300畝左右。這個時候,即便是熊洪,也要下地干活,他身高要比其他人高很多,彎腰特別不方便,但還是靠著強壯的身體和熟練的技巧,超過其他族人,一個人收割了一畝半。
不過腰和後背也疼的快直不起來了,明天得換一個工作。
“脫粒那邊速度還挺快,幸虧有了脫粒機,”熊巫談起這個,心情也好了很多,身體的疼痛感也就不那麼強烈,“熊木真是個人才,靠著這些脫粒機,基本上一天就能脫粒出來170多畝,每台脫粒機差不多打下來400來斤的粟籽。”
“哦?這個速度很快啊,”熊洪听到這個很是驚訝,在後世,尤其是新中國還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時候,生產隊里面收割稻谷和小麥,也大部分是人工收割。
打谷子講究的是快︰搶時間,搶太陽。“秋前十天無谷打,秋後十天打不贏”。谷子一成熟,風一吹動,它就開始掉落,成熟越久,掉落越快。谷子有打九成黃之說,這樣,只有抓緊時間把谷子打回來,才能減少損失。搶太陽,秋後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的好天氣,不趁這個時間把谷子打回來曬干,就失去了曬干谷子的好機會。
但人工收割和人工收割也是有區別的,後世那會兒,會進行分組,強勞動力和強勞動力合作,弱的跟弱的合作,幾個人一隊,分工明確,有收割的,有傳遞的,有使用脫粒機的……這樣分工,速度自然很快。
不過現在熊部落采取的還是很原始的辦法,收割後直接送到圍牆里脫粒、揚場和晾曬。
原因有幾個,一是脫粒機目前還不成熟,只能手搖,而且脫粒的並不干淨,會留一部分在粟穗上面;第二個原因,其他部落來的人不少,他們沒有合作的基礎和經驗,強行要求的話反而會影響效率。
保持這樣的速度已經很可以了,脫粒機放在圍牆里,比放在外面讓人安心。
看望巫之後,眾人攙扶著渾身酸痛的熊巫,來到了飯堂就餐。
晚上的食物依舊是重鹽重油相比較平日而言),但族人們吃的很開心,甚至覺得今天的食物要比之前更加美味。
整個部落是分批吃飯的,因為人太多,熊火他們來不及一下子準備好這麼多,只能分批就餐。
第一批吃飯的族人在飯堂里鴉雀無聲,以往互相嬉笑聊天的場景今天沒有發生,大家太累了,只想早點吃完,再去做接下來的工作。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