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記

第90章 捉鴿子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我只想鏟屎 本章︰第90章 捉鴿子

    除了利用這些天然的磁石,部落里縫制衣服的鐵針也派上了用場。

    將磁石在鐵針上沿著一個方向打磨,打磨個幾次之後,鐵針就獲得了一些磁力,將有磁性的鐵針穿過一小截草桿,然後投放到裝滿水的碗里,靜置一段時間,磁針就能準確地分辨出南北了。

    或者采用懸掛法,在針中間綁上一根頭發絲,吊在空中,也能用來指示方向。

    有了指北針,張洪等人長距離的探索,就不容易迷路了。

    ……

    除夕的假日,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快要結束了。

    這十來天的節日假期,讓忙碌一年的族人們,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即便是假日期間,部落里的好消息也有很多,比如族中又有2個小生命誕生。

    這2個嬰兒的父親,都不是熊部落的族人,是去年和前年相親中,被熊巫用很多物資“換”回來的,跟熊部落的女性成家後,很快就融入到了部落中,而有了孩子後,他們對熊部落的羈絆就會更深。

    張洪還特意去看了看這兩個孩子,一男一女,都很可愛,就像當初的熊花熊草的孩子一樣——他剛到部落的那個冬天,手忙腳亂地用陶盆接熱水,給新生兒接生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沒有什麼事情是比部落添丁更讓人開心的了。

    在張洪的鼓勵下,部落這兩年自然出生的人口達到了15人,原本還擔心有族人難產或者生產過程中出現意外的情況,在引入了張洪一知半解所知不多的後世經驗後,大大降低了這些風險。

    而且原始人本來體質就要好一些,生出來的嬰兒體重也沒有後世那麼重,對產婦生產的各項條件也不算高,幸而這兩年來,孕婦及嬰兒的死亡人數為零。

    不過要繼續保持這樣的水準,還有很多路要走。

    部落里接生經驗最豐富的,居然是熊巫。

    記憶里,幾乎每次部落有孕婦臨盆,都會去請熊巫來給大家祈福,而且熊巫還掌握著不少草藥的知識,用常見的植物配出來的東西,有時候張洪也大為驚嘆。所以他作為“接生婆”,怕是再適合不過。

    只不過他會的東西太多了,基本上學一樣會一樣,所以張洪不禁感慨著,巫就是巫,沒有聰明的腦袋怎麼能當上巫的。

    這幾天,在族人們休息的時候,張洪也帶著族中的小孩子們在雪地里抓鳥。

    過完除夕之後沒幾天,又下了一場大雪,整個圍牆里被打掃過的地方都被積雪重新覆蓋,張洪休息的時候,忽然想起後世學過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了,在雪天用秕谷和篩子捕捉鳥雀的事情。

    說干就干,張洪從廚房拿了兩個竹篩和兩根木棍,又從麻布坊那邊扯了一團麻線,順便從谷倉旁邊,讓值守的族人舀了一木碗的谷子出來。

    帶著幾個小孩來到南門門口,外面的積雪要比圍牆里面更厚,離門口不遠的地方,張洪掃出了一塊半徑2米左右的空地,然後用繩子捆在棍子上,再把棍子豎起來,將篩子的邊沿放在棍子頂端,與地面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空間後,在篩子底下再撒上一把谷子。

    剩下要做的事情就簡單了,只要躲遠一點,看到有小鳥飛下來到這里找吃的,拉動繃緊的繩子,把木棍拉倒,上方的篩子就會倒扣下來,把貪吃的小鳥給罩住。

    在離這里十幾米遠的另一處,也按照這樣的辦法做了另外一處陷阱。

    沒過多久,張洪和孩子們手握著繩子,遠遠地看著有鳥兒從遠處飛來。

    南門這邊有一小片樹林,里面大部分是移栽的果樹,冬季也有一些鳥類沒有遷徙或者冬眠,它們會在田野、樹林里尋找一些草籽、果實果腹,視力都是很好的。而且部落廚房附近,經常會有一點食物的碎屑,這些小鳥就會飛過來尋找吃的,他們對部落里比有些族人還要熟悉。

    看到張洪布置的陷阱下面有谷子,毫不猶豫地飛下來,落在篩子下面,一邊吃著谷子,一邊警惕著打量著周圍,只要有東西靠近,立馬就能飛走。

    這種高度的警惕性,是這些鳥類躲避天敵獵殺的手段,也是他們敢來吃谷子的依靠。

    不過與狡詐的人類相比,它們的應對方式就很落後了。

    等到篩子底下聚集了好幾只鳥,正在吃東西後,張洪將繩子猛地一拉,木棍應聲而倒,支在木棍上的篩子也落在地上,躲閃不及時的鳥類有好幾只被罩在了里面。

    “成功嘍成功嘍,”孩子們興奮地跳著鼓掌,“族長族長,真厲害。”

    張洪也很開心,說明魯迅先生的方法很靠譜。

    這些鳥以麻雀居多,對于這種毛茸茸的小家伙們,後世張洪依稀記得那篇文章上寫的“張飛鳥”,被人捕捉後不吃不喝,很快就氣死了,張洪沒有吃它們的打算,而是讓孩子們摸一摸之後,就給它們放歸野外。

    不是張洪愛心泛濫,而是這些鳥類身上總會帶著一些病毒、細菌,摸一摸還好,要是吃下去,指不定能得什麼病出來,畢竟後世很多疾病引起的原因,就是食用這些野生動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除了麻雀外,還有一種體型更大的鳥類,就是野鴿子。

    張洪讓人送來了裝鳥的小籠子,把這些鴿子給放了進去。張洪有人工繁殖、馴養這些鴿子的想法。

    在制作指北針的時候,張洪就想到了一件事情,比起需要在野外辨別方向,遠距離地傳遞消息也很重要。

    鴿子可以馴養成肉鴿和信鴿,對于肉食不怎麼缺的熊部落,馴養成信鴿的價值無疑更大。

    在前世,信鴿被人類使用了好幾千年,直到二戰,信鴿的作用依舊很大,甚至在民間,都有很多個人和機構專門培養信鴿,組織各類信鴿比賽。

    張洪小的時候,家里就落下過一只受傷的信鴿,他還照顧過很多天,小時候不明白它們腿上綁著的號碼牌的含義,直到長大後偶然看到信鴿比賽,出于好奇搜索了一下,才知道信鴿的一些知識。

    當然在原始時代,沒有人比張洪更清楚這些小家伙們的用法。

    孩子們的歡呼聲持續了好幾天,直到另一場降雪把掃開的空地給覆蓋住,這支原本只有幾個小孩後來發展到幾十人的隊伍,才被張洪下令解散。

    收獲不小。

    被抓住的除了麻雀、野鴿子、斑鳩外,還有幾只八哥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鳥類。

    既然不是為了吃肉,那也沒必要弄死這些小家伙,對于大自然,張洪一向敬畏,于是讓孩子們摸了摸之後,這些鳥就被放歸大自然了。

    除了野鴿子。

    隨著部落領地的不斷擴大,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要跟得上,而且張洪這兩年要開始著手把周圍的部落都納入到熊部落的勢力範圍里面,那跟各部落建立及時的溝通交流就十分有必要。

    另外,如果再有像冬天外出長時間在外面的情況,定期放飛鴿子回來,也能讓留在部落的族人們放下心,讓族人們也能知曉這些外出族人的動態。

    有人說鴿子送信的原理是利用鴿子的歸巢本能。

    鴿子會在出生後或者被人類馴養後,對自己的巢或者住所產生強烈的依戀,無論飛到哪里,都會想要回到自己的家。

    當然以上的說法都是人們美好的想象。

    實際上鴿子能否送信,取決于這只鴿子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鴿子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後世科學家們多年研究,發現鴿子有多種導航方式。一種是利用地球的磁場,鴿子的頭部有一些含鐵的細胞,可以感知磁場的方向,幫助它們確定南北方向。另一種是利用太陽的位置,鴿子有一個生物鐘,可以根據太陽的高度和角度判斷時間和方向。還有一種是利用地標,鴿子會記住沿途飛行時看到的山脈、河流、建築物等特征物,作為參考點。

    當然,鴿子也會受到風力、氣候、視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並不是每只鴿子都能成功送達信息。

    還有不少以鴿子為獵物的猛禽,比如游隼,在部落附近就曾見過他們的身影。

    被抓到的野鴿子有20多只,雖然一時半會分不出來公母,張洪還是決定在雞窩旁邊再搭一個大一點的籠子,周圍圍上網,讓這些鴿子住在里面。

    每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讓他們對這里產生依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可以逐漸地打開鴿子籠,讓它們飛出去,看是否可以再回來,如果回來,就說明馴化差不多算是成功了。

    等到這些鴿子再次產卵、孵化,這第一批的信鴿,估計就能馴化完成了吧。

    正常情況下,可能需要個幾個月的時間,這第一代的信鴿就基本可以投入使用了。

    張洪計劃在鴿子能夠穩定歸巢後,開始訓練它們攜帶小布條或者輕巧的信物,這樣就可以在部落之間傳遞簡單的信息。

    到那個時候,只要遠距離的外出,就可以帶上一對鴿子中的一只,有需要的時候,把信息寫在麻布上,讓它帶回部落,讓部落留守的人員知道前線的事情和需求,就能更好地配合。

    這些鴿子被張洪寄予厚望,要想維持一個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保持良好的信息傳遞方式與匹配的武力同樣重要。

    抓鳥尤其是抓這種野鴿子的工作還是不能停下來,恰好在部落周圍,樹林有的是,棲息著不少這種野鴿子,平日里很難抓到,當然要趁著這個冬天,多捕獲一些,否則光靠現在的20多只自然繁育,估計要等到張洪入土才能完成把鴿子站遍布各個部落的設想。

    除了自己部落要用,明年準備組織起來的部落聯盟,也要有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不然光靠馬匹傳遞信息,很多緊急情況就容易被耽擱。

    既然是部落族長要求的一項“政治任務”,而且還十分有趣,不管是熊部落的族人還是其他部落的支援力量,大家都十分歡迎這個“工作”。

    雪停後,部落圍牆內外,到處是拿著篩子、藤筐、木棍和繩子的族人,在這個寒冷的冬日,這項抓鳥活動,也成為了另一項族人們津津樂道的娛樂方式,尤其是那些孩子們,愛玩更是他們的天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用竹子做成的鳥籠中,放著許多被抓到的鴿子,但能夠配對的卻很少,只能由部落強制分配他們的配偶,讓它們慢慢產生感情。

    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第一代的馴化肯定是最難,等到這些鴿子能下蛋,孵化出第二代、第三代鴿子,基本上這個事情就差不多完成了。

    被活捉到的鴿子,都被放在籠子里飼養,這個冬天下來,用竹子做出了不少物品,包括用來喂養小雞的雞罩。鴿子籠大部分材料都是竹子編成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由木頭或其他材料制成的。

    結構簡單,但非常適合野鴿子的飼養。而野鴿雖然有個“野”字,但馴養起來卻十分容易。可以嘗試與野鴿子進行互動,並逐漸建立信任。

    這個任務就交給了熊部落公認的“全能型人才”——熊巫,張洪將不多的後世馴養知識也一並告訴了他︰可以給它們一些食物和水,並嘗試與它們交流。一旦發現野鴿子對你的聲音和動作有反應,你可以嘗試喂它們一些小型的昆蟲或種子。

    互相熟悉之後,可以嘗試讓野鴿子逐漸適應人類的喂養和照顧。然後將它們帶到住人的房間里,並給它們一些食物和水。逐漸地,可以讓它們在室內生活,並逐漸適應人類的喂養和照顧。

    等到更加熟悉之後,它們對人類的氣味就可以接受了,這個時候就能給它們一些訓練了。當然訓練以幼鴿最好。

    信號訓練的目的就是使鴿子能領會主人的意圖,懂得不同信號的含義,從而形成“條件反射”,按照主人的各種信號準確行事。

    信號可根據部落的需要自行規定,但是,信號一經確定,不可隨意亂改、濫用,以免混淆,否則,信號就會失去作用。熟悉信號訓練可與親和訓練結合起來進行。

    張洪為此還與巫商議了兩天,確定了一些基本信息的規範統一。

    常用信號一般分為聲響哨子或口哨)、顏色旗語兩大類。聲響用于在部落飼養時,呼喚吃食、出舍、歸巢、散步、洗澡和發出警告等。顏色旗語用于飛翔運動、飛行訓練指揮等。

    例如吃食訓練,喂食前把鴿舍地面打掃干淨,吹口哨的同時再在幼鴿身旁撒少量食物,讓它們慢慢啄食。如此重復訓練,只要有幾只膽大的吃了,其余的也會跟著啄食。這樣在喂食之前,先吹口哨,再喂,久而久之,哨聲成了有食物可食的信號,而形成條件反射。此後幼鴿只要听到哨聲,就知道能得到食物而群集,形成鞏固的“條件反射”。

    除了哨聲,還有顏色訓練︰

    部落里常用的顏色有綠、紅、黃、白、黑。一般使用方法為︰

    紅色旗︰插在鴿舍屋頂作為強制飛翔的信號,人為地強制信鴿作長時間飛行訓練,時間可達數小時。訓練日久,便能使信鴿養成見舍頂有紅色旗就飛行的習慣。

    綠色旗︰在強制飛行快結束時,立即用綠色旗換下紅色旗,並人為地讓疲勞的信鴿降落入舍。如此反復訓練,信鴿在飛行回到駐地上空見到綠色旗時就能迅速降落入舍。

    白色旗︰插白色旗在舍頂時,人為地讓鴿在舍外自由活動,久之,鴿就能養成見到白色旗就自由活動的習慣。

    黃色旗︰作為喚鴿入舍的信號,可與聲響信號同時使用。

    黑色旗︰作為對鴿遇險急需立即飛走並扶搖直上的警告信號。

    總之,此項訓練要人為地從強制、獎勵喂食)的方法入手,經過嚴格訓練,才能自行辨別並按主人的指揮行事。顏色旗語訓練和聲響信號訓練最好是配合使用。

    以上馴養信鴿的方法均來自某度,為了避免湊字數的嫌疑,現簡單介紹一下,有想了解如何馴鴿的,可自行查閱。)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史前部落生存記》,方便以後閱讀史前部落生存記第90章 捉鴿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第90章 捉鴿子並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