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記

第76章 野牛與羽絨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我只想鏟屎 本章︰第76章 野牛與羽絨服

    牛棚里,快到一百頭的牛群,也在族人的喂養下,逐漸放下了警惕,悠閑地吃起了草料。

    這群牛里有十幾頭母牛已經懷孕了,估計到春天的時候就能產下小牛犢子,這對部落來說無論如何也是個好消息。

    部落里的驢子,用在運輸、耕地、拉磨等上面,400多頭頂得上很多族人的工作量,現在部落里已經習慣了這些牲口的幫助,要是沒有這些驢子,還真不知道這些工作怎麼做。

    牛,讓張洪更為看重,而在秋天得到的牛經過一段時間的馴養後,體現出來的價值比驢子還要高︰犁地、拉東西比驢子更有力氣、耐力要更高、更容易被馴化,另外就是牛肉吃起來也好吃。

    因為張洪對這些能夠干活的牲口十分重視,現在部落里基本上吃不到驢肉和牛肉,正好這次撿了一個大便宜,張洪也不是不近人情的族長,而且死掉的野牛也不少,不吃掉難道留著看嗎?

    除了干農活,張洪還想喝牛奶。

    在歷史上,世界上的奶牛大多起源于歐洲和非洲的原牛,簡單來說,奶牛實際上是由黃牛改造而來的。而熊部落抓捕到的這些黃牛,從理論上來說,有可能馴化成奶牛。

    即便是沒有後世奶牛一天產奶30公斤的恐怖產量,現在一頭奶牛產奶11.5公斤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話說回來,總比沒有好吧。

    當這個想法告知熊巫後,熊巫很是怪異地盯著張洪,看的張洪心里發毛,巫忍不住說了一句,“部落里的食物都滿足不了你的口味了麼。”

    張洪差點被氣的暴走,跟巫解釋了許久之後,才讓巫明白,原來牛奶、羊奶和母乳一樣,都能夠增加部落里族人們的營養。

    一說到增加營養,熊巫就忘記了張洪的“變態”想法,部落里有幾只處于哺乳期的羊和小牛,巫仗著跟這些動物熟悉,在一隊獵手的保護下,拿著木桶去擠牛奶。

    張洪的說法看來沒錯,巫看著桶中漸漸被裝滿的牛奶,看著小牛委屈地站在一旁,連忙停下擠奶,提著桶來到廚房。

    這一桶奶大概有5斤左右,是連續擠了6頭母牛才得到的,這些牛奶還需要進行處理一番,最簡單的就是進行加熱,按照後世巴氏消毒法,將牛奶加熱到60多度,保持30分鐘,就能消滅牛奶中大部分的細菌。

    而族人對這些牛奶很是好奇,嘴饞的熊二先用木碗舀了一勺,喝完之後咂咂嘴,表示跟人奶相比,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張洪趕緊勸住了眾人想嘗試的念頭,開玩笑,這樣喝牛奶,不怕拉脫水啊。

    很快,熊二就直奔廁所而去,在原始社區,無論是哪里的人,都有共同的特點︰乳糖不耐受,換句話說,就是喝牛奶、羊奶這種就會嘔吐、拉肚子。

    即便是在後世的華夏,也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乳糖不耐受,就是對牛奶過敏,所以熊二化身“噴射戰士”,張洪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不過乳糖不耐受倒不是什麼很嚴重的問題,吐完腹中的牛奶,萎靡的熊二便不再嘔吐,對于不明的物品,也不敢再亂吃了。

    這種擠出來的奶,可以用來發酵做酸奶,也可以用來制作奶酪,但產量太低,按照現在的重量來看,一天也就不到1斤半的奶酪。

    不過奶酪倒是好東西,儲存的時間也夠長,熱量也很高,而且有濃烈的奶味,深受部落孩子和大人的喜愛。

    圍牆外狼群和牛群的那場大戰,收獲了不少死牛,讓族中吃牛肉吃的很過癮,也讓張洪有了些其他的想法。

    很多族中的“少壯派”都曾跟張洪建議,冬天的時候可以出去狩獵,這時候發現獵物會更容易,捕捉起來也更方便;而其他老成的族人則認為,冬天出去最大的危險是低溫,其次是迷路,一不小心就會讓族人陷入可怕的境地。

    張洪這些天也在思考著族人的提議,雙方都有道理,按照熊巫他們所說,部落里已經有這麼多獵物了,食物充足,沒有什麼野獸威脅,這個時候更應該讓族人多生產一些產品,用來開春的時候,向各個部落出售或者交換人口;

    熊奇、羽落等人,則認為部落的獵手們打獵是一把好手,用來干活實在發揮不了長處,到野外去,搞不好能夠抓到更多的獵物回來,尤其是驢子和野牛,在冬天尤其好抓。

    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這些牲口會躲在避風的地方,比如山谷谷中或者崖壁下,可以刨開積雪,吃草地上的一些野草為食,或者躲到樹林里,以啃食樹皮為食。

    而且這些牲口都是成群結隊地出現,一般大型猛獸,都很少去正面襲擊它們,最多就是抓個落單的。

    張洪既然知道這些野牛是從北方過來的,那方向就很明確了,向西北方向進發,多抓一些大型的牲口回來。

    如果沒有收獲,那也沒有什麼關系,就當是對族人冬季野外生存的歷練了。

    很多人覺得室外零下幾十度,怎麼能保證在野外生存,但張洪知道,只要做好保暖和食物的供應,短時間還是能夠在野外進行生存的,只要不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就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且張洪也不至于拿自己和族人的生命開玩笑,這個冬天,最多就往西北方向走上一百來里的路,去踫踫運氣。

    如果沿途再在各個部落進行補充和修整,那安全問題也能減少不少潛在的危險。

    在冬季戶外活動,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溫度。

    部落里現在有很多皮衣皮褲可以用來保暖,托前段時間跟各個部落貿易的福,部落里面,各種獸皮的保有量很高,而且經過鞣制工序的不斷改進,處理過的獸皮,很是柔軟。

    部落里很多婦人都學會如何去縫制一件合適的獸皮大衣,基本上以羊皮和鹿皮為主,這些皮子上面的毛,都會被去掉,然後根據族人體型的大小,進行裁剪和縫制。

    有些獸皮上面需要保留一些毛發,用來縫在內襯或者脖領上,這些有毛發的衣服,保暖效果更好。

    但最受部落歡迎的,還是用那些禽類的絨毛做成的衣服,其中保暖效果最好的,還是大雁絨。

    跟後世羽絨服差不多一個制作方法,先是用兩層麻布裁剪出衣服的樣式,然後每隔一小段距離,就填充上絨毛,再縫好,然後再次填充。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絨毛盡可能地分散在衣服的每一處,而不是集中到一起。

    絨毛或者碎羽毛有很強的保暖效果,可是產量實在是太低了。

    一只大雁,身上能用做羽絨服的毛發,只有絨子和毛片,而且最多也只有半斤不到的量。上次在野地里抓大雁的時候,死掉的大雁有120多只,最終也只收集到不到50斤的絨毛。而一套能夠讓族人在冰天雪地里行動的羽絨服,就至少要花掉一斤半的絨毛。

    整個部落只有20套羽絨服,張洪也不會讓族人們宰殺活著的大雁,好在冬季要外出的話,最多也就20人。

    部落的族人,很多人身上還穿著用麻布做成的內衣,這個內衣不是後世那種意義上的內衣,而是貼身的衣物。

    一般在房間里或者室外短暫活動所穿的衣服,都是由一套內衣、一套麻布衣褲、一套皮衣外加羽絨服或者獸皮大衣組成的,雖然顯得很臃腫笨拙,但保暖效果很好。

    裸露在體外的皮膚,如雙手、頭部,也有專門的帽子和手套進行防護。

    帽子是用一些鹿皮為主要材料做成的,里面是一層厚實的麻布,用來吸汗,外面還縫上一些羊毛,既輕便又防寒。帽子兩耳處還垂下一塊,連接著繩子,可以在下巴處打結,緊緊地包圍著耳朵。

    手套從最簡單的兩塊布縫制,現在改進成了分成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樣式,可以進行簡單的抓握動作,這樣在打獵的時候,就不用脫下手套,防止手部凍傷了。

    臉部也是需要重點保護的,張洪讓人用兩層麻布做成的面罩,可以用扣子扣到帽子上,眼楮部位留了空,不影響視野。

    而靴子,則更是重要,原本部落是用一些雜草和木板代替的,現在也轉變為厚厚的牛皮鞋底和溫暖的兔皮內襯,靴子直接到小腿彎處。

    除了保暖的個人裝備,張洪還設計制作了用于野外扎營的東西。

    首先就是帳篷,在原來帳篷的基礎上,不僅增大了面積,還用竹子、木棍等做成了規格統一的框架,單個帳篷的面積更大、高度更高,扎營的時候,在帳篷外面還有一些預埋的繩索,拉緊之後,用地釘釘在地上,就能防止大風將帳篷刮倒。

    這樣的帳篷更加堅固,而里面,能夠容納10人擠一擠睡下,在帳篷中間,還能設置一個便攜式的小煤爐。

    得益于熊山這些鐵匠的不斷打鐵,部落里鐵器的佔有率越來越高了,除了各種武器和工具,一些生活用品也開始用鐵進行設計制作了。

    這種小煤爐,跟部落里常用的水桶差不多大,桶壁很厚,用來燃燒的中間部分其實很小,大概只有10厘米的直徑,而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用來添加燃料燃燒,下層則用鐵做的柵欄擋住上層炭火,並有一個活動式的通風口進行通風。

    煤爐的燃料用的就是經過煉焦之後的煤塊,如果沒有煤塊,用木炭也是可以的。

    為了防止煤炭在帳篷里不充分燃燒導致煤氣中毒,這個爐子還用兩根打通的竹節作為管道,將燃燒的煙氣給排到帳篷外面。即便如此,煤氣中毒也不能完全避免,這就需要在帳篷側面,還要再開上幾個小窗,用薄一點、網眼稀疏一點的麻布給封一下,雖然會讓寒風灌進來,但至少安全性大大提升了。

    戶外冰天雪地,全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積雪大概都有個齊膝深,甚至有比人還厚的積雪,要在這種雪地里行走,不論人或者牲口,都很難移動。

    去年設計出來的爬犁,就是為了應對這種冬季出行的情況。

    原本去年的爬犁,用處並不是太大,一個是笨重,一個就是結構簡單。

    而今年新設計制作出來的,要更輕便,用了更多鐵在上面,反而負重能力更高,也更結實了。

    與後世爬犁底部只有兩根並不算粗的支撐不同,熊部落的爬犁底部與雪地接觸的,是兩片寬寬的木板,一端用火烤了之後向上彎曲,在與地面接觸的地方,還用銅板給釘在了木板上,在沒有壓實的雪地上行走也很順暢,要是壓實的雪地,那走起來更加迅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爬犁上面,是用來承重的架子,在架子兩邊,還用木板圍了一圈,加了一個頂,稍加改造就是一個移動的房間,里面甚至可以點上一個小碳爐。行進的時候,族人們就可以坐在里面,睡覺或者休息,節省很多體力。

    而拉爬犁的牲口,張洪準備用這些野牛來代替驢子承擔負重的任務。

    經過這麼多天的馴化,最早一批的野牛已經能夠在族人的鞭笞下,接受一些指令。

    負責馴化的熊槐、熊才等人,幾乎每天都會跑到牛棚里,帶上鞭子,一頭牛一頭牛地馴化,第一批10頭,可以拉著犁在地理翻地了,要不是雪下的太大,高低要跟驢子拉的犁比較比較。

    即將跟隨張洪的“冬季探索隊”出發的牛,有20頭,爬犁也正好20架,為了防止途中有牛掉隊、死亡或者其他情況,還額外帶了20頭驢子,以備不時之需。

    為了更加方便的尋找獵物,張洪這次還將部落里養的肥壯的幾只狼狗也帶上了。

    這些狼狗雖然還是處于狼的概念,但長時間的與人相處,野性也降低了很多,也會根據部落眾人的指令做一些簡單的行動。其中就包括尋找獵物,因為有了他們的加入,部落秋季捕獵的時候,收獲很多,他們貢獻很大,甚至有時也能配合部落的族人們一起攻擊獵物。

    “冬季探索隊”還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作為保障。人吃的很簡單,帶上小一點的鐵鍋,再帶上一些鹽、肉干、小米等,將雪水融化了煮食,還是能夠接受的;而這些牲口,就要帶上一些經過處理的飼料了。

    榨油剩下的油渣、磨制豆漿剩下的豆渣,混合上切碎的干草、雞蛋、黃豆、谷子等,經過蒸熟和壓緊,就成了這些牛和驢子的飼料。

    除了這些飼料,還額外拉了兩車草料,也足夠這些牲口吃上一個月的。再說在野外,雪地下其實也埋著不少草,只要尋找到一些積雪淺的地方,這些牲口也會自己刨開雪地,尋找食物。

    而參與雪地探索的動物們,也被用一些麻布做成的圍擋給圍在身上,或者綁在蹄子上,讓它們也能在寒風中堅持更長的時間。

    如此,“冬季探索隊”的準備工作就差不多完成了,20輛爬犁,每輛長2米,寬1米,其中10輛裝著各種物資,比如草料、肉干、武器等,還有10輛則是供族人乘坐,這幾輛則在周圍用木板密封,做成了類似車廂的樣子,在兩側開了窗戶,用獸皮當做簾子垂下來。這種廂車,每輛坐2人,驢子拉起來都很省力。

    在部落周圍實驗了三天,將這種爬犁暴露出來的問題給解決後,張洪準備第二天就出發,先是沿著之前的道路與北面的一些部落聯系一下,看看他們的情況,然後就是往更西北的地方去探索,去尋找獵物回來。

    出發前的一晚,被選中的族人,都在跟自己的家人說著話,吩咐著一些事情。

    “巫,這次出去預計要一個月的時間,回來差不多能趕上除夕,這段時間,部落里的大小事務都要靠你了。”張洪對著要帶走的物資清單,確定無誤後遞給熊巫,“估計也走不了那麼遠,冬天在野外,各種危險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那為什麼還要出去,”巫接過清單,“族長你再考慮考慮,部落現在很多東西都有,也不缺食物什麼的,為什麼要在這個時節出去?”

    “我當上族長以來,幾乎就沒有離開部落的生活範圍,我想去更遠的地方去探索一番,這是其一;據熊雨所說,那邊的部落說有一些跑的飛快的動物,我這次去就是要尋找它們的,這是其二;還有就是部落明年的開墾任務很重,要等到開春再跟其他部落借人,時間會來不及,這是其三;剩下的就是部落不能因為冬季就閑下來,我得去看看有多少是我們部落能用得上的。”

    “唉……行,總之你一切小心,”巫欲言又止,最終只化為一聲嘆息,“盡快回來,部落我們會打理好的。”

    張洪的信心不僅僅是源于自己的經驗,更是因為有著部落的全力支持︰各種動物的肉干、鐵鍋、食鹽,包括毛皮被褥、衣服、暖爐……都是他對于冬季探索有信心的保證。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史前部落生存記》,方便以後閱讀史前部落生存記第76章 野牛與羽絨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第76章 野牛與羽絨服並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