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記

第64章 麻線的使用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我只想鏟屎 本章︰第64章 麻線的使用

    木弓的制作很是麻煩,到現在為止,部落里也就只有不到100把,還不夠幾個隊伍用的。但這些竹子,倒是可以派上一些用場。

    竹弓的制作更是簡單,只需要從竹子身上截取一片1.3米長,寬56厘米,然後用火烤或者蒸汽的辦法,將需要彎曲的地方給掰彎,然後再上弦就可以了。

    這種辦法制成的竹弓,雖然射程和力道不如精心制作的木弓,但勝在制作簡單,材料也不復雜,適合部落大規模列裝。

    這種單片的竹弓,用部落現在的箭支,只能射50米左右,而有殺傷力的距離,在20米以內。這種弓拉起來也比較省力,如果哪天部落需要集中力量去打獵,或者付付敵人,那這種弓,可以在短時間內向對方傾瀉出大量的箭支,第一時間壓制對手。

    晴了沒多久,又開始下雪了。

    下雪天,意味著戶外的活動就得停止,早上雪下的還比較小,也沒有起風,張洪帶著部落的人例行圍繞著圍牆外跑了一圈,然後將狩獵隊的人員全部集中起來,讓大家操練長矛、投擲短矛和弓箭的使用。

    自從定下部落里的青壯都要加強鍛煉後,現在看來,這些人已經適應了這種每日早上必須的“功課”,隨著鍛煉,這些人的體能也越來越好,捕獵時的精準度、配合程度也提升不少。而狩獵技巧的訓練,只要稍微轉化一下,就能用于部落防守,為以後可能存在的部落沖突做好準備。

    冬季從開始下雪到完全融化,這個時間對于其他部落來說就是用來休息的時間。熊部落雖然不能一直歇著,夜晚也要制作一些東西,但工作量也明顯比夏秋的時候要少了很多。

    今年從其他部落那邊交易了不少麻皮和獸皮回來,還有竹子和黃豆,對于張洪來說,這些東西都有很大的用處。

    獸皮需要經過鞣制等一系列復雜的處理,才能制成柔軟保暖的衣服,否則一件堅硬的獸皮,穿起來也四處漏風。

    部落現在兩個房間里都堆滿了獸皮,巫掌管著部落的倉庫,據他所說,有快張大大小小的獸皮了,雖然至少三分之二還沒有經過鞣制,但如此龐大的數量無論放到哪個部落,都是讓人眼紅的存在。

    部落里的族人幾乎每人2套皮衣,還有皮靴和手套、帽子,按理說不用再準備獸皮了,但張洪和熊部落的族人們都知道,其實部落里,獸皮還有更大的用處。

    除了穿在身上,還要用來鋪床、制作褥子和被子,這些消耗,以部落目前150多人的數量來看,也是很大的一項支出。

    而對于遠離部落參與狩獵的隊伍來說,帳篷、睡袋等這些野外生活的工具,需要更大更好的獸皮來制作。熊部落在今年夏天建造圍牆之前,倒是派出6支狩獵隊深入遠方,一呆就是大半個月,這大半個月,除了用木頭柵欄圍成營地的外部,還要這些獸皮制成的帳篷和睡袋,在晚間供這些隊伍使用。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野外狩獵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安全性也很成問題。

    經過今年集會的宣傳和各部之間貿易的開展,周圍的17個小部落,都知道熊部落出產的衣服帽子,要比自己部落的獸皮圍擋更加輕便保暖,雖然價格貴了一些,5張獸皮才能換一套,但省事很多。所以今年貿易額最大的食鹽和陶器之後,就是皮衣。

    在北面的居住區,有幾間打通的房間,里面不是炕,全部是一排排整齊的木架,在這些架子上,都晾著鞣制後的獸皮。

    在另一個房間,圍坐在炕上的族人,炕上擺著一個小桌子,放著一團團麻線和針、錐子、剪刀等工具,這些是部落里負責縫制獸皮的地方。

    縫制獸皮也有很多道工序,以制作皮衣為例,需要有經驗的族人先在獸皮上用炭筆按照模板,描一圈黑線,然後負責裁剪的用小刀和剪刀,裁剪成需要的形狀,接下來還要在兩張或多張獸皮交接的地方,用錐子鑽出一個個小孔,用不同粗細的鐵針,引著麻線穿過,將獸皮給縫合起來。

    這些步驟,要是全部由一個人完成,那一天都搞不了一件衣服,但張洪引入後世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每個人只負責其中的一到兩個環節,這樣的好處很多,每個人要做的步驟很簡單,熟能生巧下,生產速度反而提升不少。

    熊部落經常縫制皮衣皮具的有12人左右,還有幾個帶孩子的,不能經常過來,好在張洪不是後世黑心的資本家,部落也不是血汗工廠,現在皮衣的需求量現在也不是太大,所以這些女性都有說有笑的,一邊聊天,一邊忙著手頭上的事情。

    “听說了沒,隔壁編漁網的熊喜,熊洪族長又夸獎她了呢。”

    “那自然听過了,族長還給她親自炒了一個菜呢。”

    “因為啥啊,我只知道她又制作了一些網,編織網我也沒學過。”

    “咳咳,這個我倒是知道一些。”

    “那快說說……”

    ……

    在隔壁的麻皮處理房間,張洪正在跟熊喜演示著手搖紡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你們看,在搖動這個把手之前,需要先在這一團麻上面捻出一根線,纏繞到這個鉤子上,”張洪一邊演示,一邊進行講解,眾人的眼神也跟著張洪的手指移動,“在這里,如果線斷掉的話,可以重新連接上,然後重復著之前的步驟就可以了……”

    麻布在部落里已經用于制作衣服了,可是由于對麻縴維處理的不好,用來制作麻布的線太粗,織成的布很厚,而且上面很多斷裂的縴維,穿在身上很是扎人。這種麻布,以張洪的眼光看來,只能用在制作麻袋上,所以即使是用于兌換其他部落的物資,這個交換比也不是太高,遠遠沒有食鹽和陶器高。

    但張洪知道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華夏古代的布匹,除了絲綢之外,普通百姓就是用麻布織成衣服來穿的。後世張洪也見過麻布,經緯線都很細,而且很白,質地柔軟,絲毫不亞于各種化工產品。

    張洪分析了一下原因,熊部落之前對麻的處理有些簡單,很多應該做的工序都沒有做,導致出來的麻縴維比較粗,加之紡織工具也比較落後,制作出來的麻布就顯得很是粗糙。

    吸取了這些教訓,也听了熊喜他們在織布過程中的一些改進,張洪跟紡織的一些族人共同探討、實驗、改進,總算確定了現階段最合適的用麻織布的流程。

    從收割麻桿開始,要趁著麻桿稍微泛黃,不能等到麻都結籽才收割,需要提前一個多月進行收割,否則這個時候的麻皮就比較難處理。這還是通過比較草部落提供的麻皮和自己部落的麻皮得到的結果,因為草部落當初等著用麻皮換食物,所以他們在麻還沒有老的時候就開始收割了,提供的麻皮反而要比自己部落的更好處理。

    割完麻之後,先要曬一段時間,再進行漚泡,而熊部落當初直接進行漚水,雖然也能用,但脫膠並不充分,搓出來的麻線就比較雜亂,而且不緊實,還要花費力氣去將這些粗的縴維給揉碎。

    在剝完麻之後,還要將麻皮幾十根一起,捆成一個小團,然後泡在水里,拿出來或者經過捶打,使其縴維分開,能夠撕成更小的縷之後,再次放入水中浸泡。泡軟後,就可以把麻線取出來,搓成一縷縷小麻線,可以用手搖紡紗車,將這些麻線制成一個個錠子。

    曬干之後,需要將麻縴維穿過筘板,就是最終織布機上面的部件,通過經緯線的互相交織壓實,形成一寸寸的麻布。

    用這種辦法制作出來的麻布,要比之前更加柔軟,與皮膚接觸也沒有之前刺撓的感覺,因為在制作中,會用小米熬出來的米湯均勻地灑在麻線上,這步叫上漿,上完漿的麻線更加柔軟,也很少有毛刺出現。

    在這個過程中,手搖紡車和加了框架的腰機,是在總結之前織布的經驗後,不斷改進而得到的新式機械。

    原本的腰機,需要人坐在地上,用腰帶將各種木棍固定在身上,然後通過提拉各種絞經棍和分經筒等部件,一點點織成布,這種腰機,本身沒有框架,是完全用人體形成一個臨時的架子,整個織布期間,織工很吃力;而現在的紡織車,則在此基礎上加裝了一個架子,還改進了原本的零部件,將原本需要兩個人配合完成的織布,通過設置一些踏板、轉軸等,一個人便能輕松完成。

    經過多次反復的實驗,這台織布機每日可以織60厘米寬的麻布30多米,而張洪則制定了一個新的單位︰匹。

    一匹布,在熊部落這邊,就是10米長寬60厘米的麻布。

    織布機做好之後,巫第一時間來到織布工坊,在張洪的協助下,細心地將這台機器給畫在了獸皮上。

    而織布的房間,也不時地響起筘板敲擊在經線上的“噠噠”聲,這里還將再添置23台織機,對于其他部落,除非熊部落發明改進了更加先進的機器,在此之前這些機器,將作為部落最核心的機密,巫和張洪,都不會允許其他部落來參觀。

    而在發明新的織機出來的過程中,出了大力的熊喜,也由一名普通的紡織工,變成了織布工坊的隊長,負責傳授織布技藝,不斷地研究和改進機器和生產流程。為此,張洪還特意為他用鐵鍋炒了一份蘿卜燒肉,作為獎勵,也激勵其他族人不斷地想新方法、不斷地嘗試。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史前部落生存記》,方便以後閱讀史前部落生存記第64章 麻線的使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第64章 麻線的使用並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