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早在1957年,國內就已經出現了,只是一直沒能形成規模。
真正推廣,並且形成產業鏈要等到80年代末,山東壽光縣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李天明之前就曾有過這個念頭,只是要忙的事情太多,又沒有懂技術的人,只能先將這件事給放下了。
沒想到 國良會主動提出來。
“老 ,你懂大棚技術?”
“不敢說懂,但我可以嘗試一下。”
國良看到孫嘉璐和杜萍都在村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吳月華也整天忙得熱火朝天的,他心里實在急得慌。
可是又不知道該做點兒什麼,來回報李家台子的鄉親們。
恰好李天明之前帶回來的書里面,有一本關于蔬菜大棚知識的,立刻如獲至寶,這段時間,一直在忙著研究。
“老 ,你們說的那個蔬菜大棚,是個啥?”
李學慶听得稀里糊涂的,菜不就是種在地里嘛,大棚又是個什麼玩意?
國良連忙解釋,可他這個文化人說的都是從技術角度出發,李學慶听得更是雲里霧里的。
“叔,蔬菜大棚就是……冬天也能種出來茄子、辣椒、黃瓜、洋柿子,還有韭菜!”
啥?
“冬天也能種出來?”
國良語氣篤定的點著頭︰“能,一定能,不過,我需要實驗,還需要……”
不等 國良說完,李天明便開口道︰“這樣吧,老 ,村里在菜園子給你劃出來一塊地,你隨便折騰,需要什麼,就跟我和學慶叔說,我們給你準備。”
見李天明答應得這麼痛快, 國良欣喜道︰“行,我保證,最多兩……一年,我肯定能在冬天種出你說的那些蔬菜。”
李天明明白 國良著急為村里做貢獻。
但是,步子不能邁得太大,否則很容易扯著蛋。
這項技術看著簡單,把大棚扣起來,保證光照和溫度,似乎這樣就行了。
可事實上,任何技術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突破的。
尤其是冬暖式蔬菜大棚,要是真那麼簡單,老百姓的菜籃子早就豐富起來了。
李天明不著急, 國良願意嘗試,他當然支持,但要做成這件事,肯定需要時間。
“老 ,不著急,慢慢來,一年不行就兩年,兩年不行就三年。”
村里又不需要付出什麼,最多也就是少收兩壟地的白菜蘿卜。
國良歡天喜地的走了,直接奔了菜園子,去選第一個蔬菜大棚的位置。
“這事能成?”
李學慶還是有些懷疑。
他種了一輩子的地,也沒听說過冬天地里還能長出菜的。
“能不能成,那要看老 的本事了。”
不試試怎麼知道行不行。
要是真的成功了,村里又能多一條來錢的路子。
至于建大棚需要的材料都是現成的,永河縣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育種要用到大量的塑料薄膜。
解決了這個,其他的就更簡單了。
至于需要用到的人,李天明準備把天亮和天林給扔了過來。
要是能把這門技術學到手,等徹底打碎大鍋飯之後,就不用為生計發愁了。
“那就試試。”
李學慶見李天明這麼說,哪怕心里還是在畫魂兒,可依舊選擇了無條件的支持。
最多也就是浪費兩壟地,少收幾顆蘿卜白菜。
不值個啥!
可要是真種出來,大冬天也能吃上新鮮的黃瓜,洋柿子,還有韭菜雞蛋餡兒的餃子,想想都美。
再不用像現在這樣,一到冬天,不是白菜,就是蘿卜,吃得人燒心反胃。
呃……
這咋還嫌棄上了?
還是餓得輕了。
“剛才你在老孫屋里干啥呢?聞著一股子焦糊味兒,把鍋給燒干了?”
听李學慶問起這個,李天明笑道。
“吳老師做出了我說的那個電飯煲,叔,這可不是《封神榜》。”
“你說的那個是……啥煲?”
“電飯煲,就是煮飯用的,把米倒進去,不燒火,用電把飯給煮熟了!”
李學慶記起來,年前廠房剛開工的時候,李天明的確說過,還有那個電冰箱,洗衣機,听著就像《封神榜》似的。
“以後咱們村也做這個賣?”
“現在還不行,吳老師也需要時間反復的做實驗。”
就算是真的做成了,李天明也不打算立刻拿出來,電風扇現在還沒實現量產,沒必要太激進了。
還是那句話,步子不能邁得太大,否則容易扯著蛋。
現在李家台子已經非常惹眼了,眼紅他們的不在少數。
同樣不認同他們這種集體企業的,也有很多人。
在局勢徹底穩定下來之前,李天明想的還是要努力降低存在感。
即便是做了出頭鳥,他也不想成為最先挨槍子兒的那個。
而且,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目前沒辦法得到解決。
李天明準備過段時間去趟市里,找王作先聊一聊,看看有沒有什麼別的法子。
“天明,還有個事,咱們爺倆先踫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您說!”
李學慶把李天明拉到一個沒人的地方。
“這養殖場擴大生產,賺的錢是不是更多了?”
這話問得,總不能擴大生產以後,反倒賺錢越來越少吧!
要是那樣還擴大個什麼勁兒?
“還有那電風扇廠,一旦干起來,是不是也能賺錢?”
必須的啊!
只要能過了質量這一關,到時候,那才是個真正下金蛋的母雞。
“咱們村賺了這麼多錢……”
看李學慶一臉為難的表情,李天明終于明白他在糾結什麼了。
“這還真是個事兒!”
賺的錢多,分的錢自然也就多了。
到時候上面會怎麼想,誰都不知道。
就算有王作先的支持,可他一個人還能頂得住整個市革委的壓力?
李學慶想的無非就是怎麼把錢給花出去,降低賺錢帶來的影響。
“天明,你看是不是把咱們村的路都給修上一遍。”
這個倒是沒問題,可也花不了多少錢啊!
小學校已經蓋起來了,等其他幾個村的錢一到,中學也能立刻開工,其他地方……
“叔!您說咱們要是給長甸河上建座橋怎麼樣?”
啥?
李學慶一愣,立刻明白了李天明的打算。
長甸河將李家台子和小魚澱、前幫村、後幫村,以及鎮政府隔開,平時想去鎮上,就要繞十幾里路。
之前李學國之所以動了要把大柳鎮中學搬到李家台子,就是因為不方便。
可中學到了李家台子,那三個村的學生也要繞行十幾里。
要是能有一座橋的話,問題都解決了。
這也的確是件好事。
可就是……
“這錢總不能光咱們村拿吧?”
李學慶有些不甘心,明明是方便所有人的事,憑啥李家台子出錢。
“叔,要是等著其他幾個村出錢,這橋20年都建不起來!”
李天明可不是隨口說的。
上輩子一直到90年代,縣政府撥款,修修停停,花了兩年多時間,才終于在長甸河上建起了一座橋。
“這倒也是,蓋個中學,那幾個村都磨磨唧唧的,修橋怕是更難了!”
李學慶心里也在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
最終還是咬咬牙。
“修橋補路,這是積德行善的事,咱們干了。”
這筆錢花出去,到時候,看上面還能有什麼話說。
“到時候全村開個大會,把這個事說明白了,應該沒人反對!”
不是沒人反對,而是,李天明已經在村里建立起了足夠的威信,就算是有人心里不樂意,也不會當面說出來。
正說著,又一股子焦糊味兒飄了過來。
李學慶張了張嘴,很想去問問,這麼做實驗,得浪費多少糧食啊?
喜歡逆流年代︰從1970開始種田養家請大家收藏︰()逆流年代︰從1970開始種田養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