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趙林入小院尋甦櫻母女,方才坐下,未及敘話,有侍女來報,言陳安回府,有要事稟告。
甦櫻見趙林不耐,遂勸曰︰“泰寧乃夫君心腹之人,若無大事,怎會打擾?
夫君既歸,早晚可相伴我姐妹,且先顧及國家大事要緊。”
趙林聞言,只得起身去前宅,與陳安相見。
及入大堂,陳安已久候多時,見趙林至,急抱拳行禮曰︰
“主公,孔明軍師得了玄德公書信,請主公去太守府議事。”
趙林聞言,奇曰︰“我乘船順水而下,方才到江陵,主公書信怎會先我一步?”
陳安不知,搖頭道︰“或許是另遣人快馬加鞭而至?”
趙林聞言,不置可否,然先前已將回江陵的消息告知了孔明,此時也不得不去。
遂與陳安出府,打馬往太守府一行。
及至府衙前,侍衛見是趙林,敬請入內。
時孔明正埋首于案牘之間,聞侍衛唱名,起身相迎。
上下打量一番,見時隔八月,趙林又長高寸許,已經比自己還高出二指了。
“軍師,許久不見,近來可好?”
孔明答曰︰“若無主公加急命令,想來應當是好的。”
言罷,引趙林入大殿,自案上取來絹布,遞給趙林。
趙林伸手接過,展開來看,只見信上具言益州已克,趙林因不滿封賞而走,命孔明訓斥一番,暫留麾下听用,且多次提到,趙林憊懶,可令其多勞公務,時時提防其偷懶。
趙林閱罷,若無其事的將絹布塞進懷中,謂諸葛亮曰︰
“孔明哥哥,小弟今日方歸,尚不及與我妻女團聚,哥哥素愛小弟,豈能叫我忙碌于公事,過家門而不入?”
孔明聞言,以羽扇點了點趙林,言道︰
“汝少年時,木訥寡言,如今不知從何處學來的滑頭,卻都用在主公身上。
若非主公寬宏大量,柏軒恐怕活不到弱冠之年矣。”
趙林聞言,笑曰︰“我如此大膽妄為,自是知曉主公不會怪罪,方才敢如此作為。”
二人相視一笑,分主次落座,趙林問曰︰
“我原想傍晚再來與兄敘舊,不知兄長急召我來,有何要事?”
諸葛亮捧起書簡,一邊看,一邊回道︰“不急,我已差人去請二將軍,待人齊,再議事。”
趙林聞言,奇曰︰“二伯也來?從何處來?樊城?”
諸葛亮道︰“雲長前日回江陵,須臾便至,且安心等候。”
趙林聞言,知曉諸葛亮謎語人作派,遂不再多言,只隨手從桌案上取了書簡來看。
及至關羽趕來,趙林已批閱十余份政令公牘。
殿外有侍衛唱名,趙林聞听關羽已至,急忙扔了毛筆,連滾帶爬的沖出殿外迎接。
孔明見狀,無奈的搖了搖頭,亦起身相迎。
“二伯父!許久不見,想煞佷兒了!”
虎威將軍推金山,倒玉柱,拜伏于地。
關羽扶起趙林,大手用力拍了拍趙林肩膀,言道︰
“柏軒傷勢可曾痊愈?沒有留下暗傷罷。”
趙林聞言,奇曰︰“二伯怎知我受了傷?”
關羽手捋長髯道︰“向日大哥來信,命我尋神醫華佗,故而知之。
如何?而今傷勢可曾痊愈?”
趙林拍了拍胸脯,咧嘴笑道︰“已是無礙,二伯不必憂心,佷兒年輕,區區小傷,何足掛齒?”
關羽聞言,笑曰︰“汝之氣魄,比之平兒,更肖于我。”
趙林諂媚道︰“二伯父亦為我父也。”
言罷,又問曰︰“我坦之大哥不曾隨二伯回江陵?”
關羽道︰“平兒在家中教導幼弟,汝若有暇,可自去我府上尋他。”
正說話間,孔明出殿來迎。
關羽抱拳與孔明見禮。
諸葛亮言道︰“二將軍且稍待,季常稍後便至。”
言罷,引關、趙入內安坐閑談。
關羽曰︰“軍師,築城民夫可曾安排妥當?”
諸葛亮道︰“萬事俱備,只欠錢糧,便可于十日內,發十萬之眾,二將軍不必擔憂。”
關羽聞言,頷首曰︰“只是不知錢糧何來?”
諸葛亮笑曰︰“待季常至,亮自有妙計,斷不會誤了二將軍築城大事。”
趙林听了幾句,心中暗道︰“築城?莫非是沿江築烽火台?”
遂問曰︰“二伯,軍師,築城是何意?”
孔明不語,關羽卻道︰“荊州重地,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兩面受敵,雖有堅城,不足以安穩。
我欲沿江築烽火台,一旦有敵來襲,可白日燒煙,夜里燃火,以為警示之用。”
趙林聞言,心道果真如此,又問曰︰
“二伯欲將烽火台築于何地?可是沿長江北岸而築?”
關羽捋須頷首。
趙林又道︰“既已征發十萬之眾,何不在襄樊一線亦築烽火台?”
關羽聞言,傲然道︰“襄樊自有吾親自鎮守,若曹操敢來,某青龍偃月刀必飽飲國賊之血!”
趙林聞言,正欲出言相勸,孔明卻道︰
“襄樊雖為我所據,然鄧縣卻仍在曹操手中,兩地相距不過十余里,築烽火台作甚?”
趙林聞言,恍然大悟,哂笑道︰“我于襄樊地理並不清楚,遂有此問,莫怪,莫怪。”
說話間,馬良匆匆來遲。
三人又與馬良見禮,分席而坐。
諸葛亮道︰“諸公皆至矣。季常,舟船可曾辦妥?”
馬良答曰︰“皆已齊備,三日內便可發船。”
言罷,略帶懷疑道︰“只是...我等數次去討錢糧,孫權皆拒之,此次軍師如何篤定江東會交付錢糧?”
諸葛亮聞言,以羽扇點向趙林,笑曰︰
“有巧舌如簧,能言善辯的趙柏軒在此,必能說孫權履約,交付錢糧。”
趙林聞言,指了指自己,奇曰︰“我?軍師何意?江東欠我錢糧?”
諸葛亮道︰“柏軒可還記得去歲江東北伐合肥?
孫權恐江東士卒不敵曹軍,遂命魯子敬來借柏軒領兵相助。
不想當時柏軒隨子龍將軍征討交州。
魯子敬遂去夷陵請見主公,借去了三將軍並萬余精兵,以為助力。
當時兩家約定,三將軍傾力相助江東,孫權則以五萬石糧草酬之。
並許諾,若有功勞,另加金銀財帛相謝。
而今三將軍已為江東助力十月有余,孫權卻不交割錢糧,豈非失信?
若柏軒不曾歸江陵,此事恐不宜與江東相爭。
今柏軒既歸,便勞煩汝辛苦一趟,去與你妻兄討來錢糧,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