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安、資中、牛 三縣皆沿湔jian)水而設。
湔水源自玉壘山,朝東南流向,河谷逼仄深狹,岸道險窄難行,即便是大路,也不過一車之寬,且路東是洶涌的湔水,路西則是山脈起伏,樹林茂密之地。
自漢安往資中而行,不過百余里,然沿途皆為此等險境,但有伏兵,雖十萬之眾,亦不得輕過。
此時,劉備大軍便是重行,人馬披甲,多備盾牌,以防伏兵。
如此日行最多不多三十里,需四五日方能抵達資中縣。
劉備亦穿戴甲冑、兜鍪,策馬緩行于中軍,見此地險要,遂問身側的吳班︰“元雄可熟知此處地理?”
吳班抱拳曰︰“班年幼時,曾于此路過,彼時天降暴雨,水勢陡漲,洪濤滾滾,此路被洪水覆蓋,險些讓末將一家死于此地。”
劉備聞言,笑曰︰“元雄有天幸也。”
吳班亦笑,一旁的龐統卻忽皺起眉頭,問曰︰“吳將軍可知這江河水流如何?”
吳班聞言,不明所以,卻還是細細打量了一番湔水,答曰︰“確是不如以往水流湍急。”
龐統聞言,急忙奪過一把長矛,策馬至河邊,以長矛試探水深,約莫僅有五六尺。
龐統大驚,急策馬趕回劉備處,牽起劉備戰馬韁繩,低聲急道︰
“主公快快下令,全軍後撤,暫回漢安,遲則晚矣!”
劉備奇曰︰“軍師何故驚慌至此?”
龐統急道︰“吳將軍曾言湔水深狹,如今河深不過五六尺,何謂之深狹耶!
吾料必是蜀軍有能人設計,于前方河道狹窄之處築壩截流,積蓄水勢,待我軍行至半途,再開壩放水。
屆時洪濤洶涌,我等皆葬身魚腹矣!”
劉備聞言大驚,急叫大軍停步,後軍轉前軍,前軍轉後軍,又急差人去北方命先鋒黃忠速退。
劉備麾下兩萬五千余人馬,又有糧草輜重近千車,如何能在這一車之寬的路上輕易轉向?
只能憑借各營校尉牙將呼喝傳令。
好在荊州軍訓練有素,聞令而行,很快就使大軍緩緩向南撤離。
當黃忠亦接到命令,率五千先鋒軍撤退之時,不遠處的一處山林中,正藏著兩員蜀軍戰將偷窺。
一人道︰“黃忠為何退兵?可是走漏了消息?”
另一人道︰“無礙,自漢安至資中,必從此路過,我等只須多派斥侯探明劉備動向,他若敢從此路過,便以水攻覆滅其眾。”
二人對視一眼,留下十余斥侯,向北離去。
及至劉備與黃忠所部先後撤回漢安,黃忠問曰︰“末將正欲向前圍城,主公何故下令收兵?”
劉備乃將龐統預測相告。
黃忠曰︰“時近年關,河流水勢稍緩,有何奇怪?”
龐統言道︰“我軍已逼近成都,勝勢已成,當以穩妥為要,不可涉險。”
黃忠道︰“老夫久居長沙,豈能不知河流水勢變化?
此時天寒,水勢減弱,乃天理也,何言定為計?”
龐統急曰︰“湔水往日深狹,今日卻止五六尺深淺,如此變化之大,豈是天理所至!”
黃忠曰︰“若是湔水只有五六尺深,我軍難不成還不向北了?”
龐統曰︰“且多遣斥侯探明虛實,再做計較。”
黃忠聞言,略帶怒氣,捋須道︰“哼,平白失了圍城良機,壞了大軍士氣。”
言罷,對劉備拱了拱手,便告辭離去。
劉備見狀,嘆曰︰“何以至此?不若先派人去上游探明究竟?”
龐統聞言,亦長出一口氣,進言道︰“主公,統非夸大之人,此必為蜀軍之計。
主公若是不信,可速遣斥侯去上游一觀,若不見蜀軍築壩截流,統甘願受罰。”
劉備思忖片刻,頷首曰︰“備焉能不信軍師之智?
便依軍師之言,速遣斥侯往上游探查,務必探明虛實,不得有誤。”
當下,便有幾員小將抱拳領命,各率數十精悍斥侯輕騎,沿湔水望北風馳電掣而去。
眾人于漢安城中暫歇,然軍中士氣卻略顯沉悶。
先前黃忠負氣離去,諸將亦各懷心思,或憂龐統預測為真,則無路可北進;
或慮龐統預測為假,則此番行軍北上,必為蜀軍知曉,再去北上圍城之時,恐更難攻城。
劉備亦心憂不已,一則為軍心不穩,二則為黃忠與龐統生了嫌隙,遂坐立難安,不時踱步于營帳之中。
待天色將晚之時,一騎快馬疾馳趕回,小將滾鞍下馬,急入大帳,拜伏于地,稟報曰︰
“啟稟主公,軍師,末將沿河而上七十余里,果見河道上有一堤壩,壩上有千余蜀軍士卒駐守,末將等拼死抵近探查,見得壩後蓄水極多。”
劉備聞言大驚,急行至龐統近前,拱手一禮,正色曰︰“幸賴士元先生心細如發,察覺端倪,識破奸計,否則我三萬大軍皆葬身魚腹矣!
備拜謝先生施救。”
龐統見狀,急扶起劉備,言道︰“主公洪福齊天,方能躲過此劫,龐統不過是忠君之事,不足主公稱謝。
為今之計,乃另尋道路,方能往北行軍。”
劉備頷首示意知曉,又扶起那小將,細問傷亡如何,受傷將士安置如何。
正說話間,黃忠聞此消息,匆匆趕來營帳,面上帶有慚愧之色,甫一進帳,納頭便拜,正色道︰
“主公、軍師。末將一時魯莽,未曾深思軍師所言,險些誤了大事,請主公、軍師責罰。”
龐統見狀,急對劉備使了個眼色。
劉備會意,忙上前扶起黃忠,溫言道︰“漢升一心為軍,據常理而推斷,何罪之有?”
龐統亦在一旁言道︰“黃老將軍所言亦有其理,與龐統乃是見解之別,非有似怨也。”
黃忠見劉備與龐統皆不曾記恨,遂起身拱手一禮,便算揭過這一場。
君臣各自落座,龐統進言曰︰“此處只有一條大路可通行大軍,然地勢險峻,彼若水攻,我等無路可走矣。
主公何不取柏軒所獻秘圖,或能尋到小路也未可知。”
劉備聞言頷首,自懷中取出兩個錦囊,一為張松所獻益州地圖,一為趙林所獻祝融秘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