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和祝枝山聯合寫了一封奏本,寧王看後無虞,立刻上奏朝廷。
“吾等皆太祖高皇帝、孝慈馬皇後之子孫後代,皇室至親,自大明建國來,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太祖重視親情,乃使諸藩各司其職,朝廷供養,以為定策,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今朝廷違背祖訓,乃使諸藩無食可吃,更有諸藩宗室子孫,貧苦勞碌,然則朝廷不許經商務農,喪失生存之根本,實殘忍也。”
“伏望皇上、太子收回成命,勿要違背祖訓,仍以祖訓定額定例發放諸王諸宗俸祿。”
“吾大明以孝治天下,古人雲無孝國亡,懇請皇上慎思之。”
一番奏本寫的有理有據,聖旨傳到朱厚照的御前,很快又被全天下人知曉。
很顯然這封奏本的‘泄露’,是寧王有心為之,也是要讓天下人知道,他寧王為自己這些兄弟們做的努力。
這封奏文被送到朝廷後,各地藩王分別有樣學樣,給與寧王鼎力支持,畢竟朝廷這一刀,將這些藩王的生存根本都給砍斷了,他們怎可能不一同支持寧王。
一時間激起天下宗藩義憤填膺,紛紛希望朝廷迷途知返,勿要違背祖宗定下家法,依舊按洪武、永樂時期的祖訓,給與藩王應有的俸祿待遇。
每一項改革都是困難重重的,這一次也不例外,尤其涉及天下諸王和宗藩,身份問題只是其一,另一方面還是他們在地方的影響力。
百年來在地方根深蒂固,形成的一套利益網絕對不是朝廷一個政策就能根除的。
所以他們才會如此有恃無恐的給朝廷上奏本。
朱厚照當即召見了內閣六部,楊廷和拱手道︰“啟奏殿下,自古改革都會遭遇很多改革。”
“然則此疲敝若不根治,只會後患無窮,乃使子孫受苦。”
朱厚照深以為然點頭,在他決定宗藩改革那一刻,就沒想過要收回成命。
“地方諸藩如此多奏本,當如何應對?”
楊廷和道︰“若朝廷沉默以對亦或者不回應,都會讓天下人口誅筆伐議論紛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臣懇請禮部再下文書,通傳天下,解讀政策。”
“文武通考,一如平民之科考參軍,百姓可接受,諸藩為何不能接受?”
“如此百姓知曉朝廷在做什麼,是否公平,相信心中自有一桿秤,如此才能使諸宗藩不站在道理一邊。”
楊廷和知曉人心,也知曉底層百姓在想什麼,這封文書很有必要下發,只有下發通告天下百姓。
百姓們才會感同身受,尤其那些讀書人,他們寒窗苦讀,有的數年,有的數十年,也不過討一份功名,改變現狀。
這容易嗎?對任何一名參加科考的學子來說都不那麼容易。
那為什麼放在藩王身上,他們卻要怨聲載道?如此來,百姓會支持誰,就顯而易見了。
朱厚照當即道︰“那就依楊閣老的意見,著禮部立刻下旨通傳全國。”
“遵旨!”
……
四月末,一封從京師傳達兩京十三省的奏本下發,禮部列明了朝廷給予藩王的優待,重點闡述了藩王該如何才能晉升,並且將所有途徑重點列明。
禮部並未就藩王上奏的奏疏進行討論和解釋,任何解釋都會成為別人質疑你的點,朝廷對輿論戰實在太精通,天下人才都在中樞,這點事怎可能辦不好。
這封國書的重點是在說明宗藩未來的出路,重點闡述文武考試,立刻就會引起百姓共鳴。
底層百姓仇富仇權貴已是常態,現在朝廷讓你們權貴也開始考試,然後授予相應的俸祿,這不是和他們通過科考改變命運一樣嗎?
憑什麼百姓可以接受,你們宗藩卻接受不了。
這封國書下發後,果然引起軒然大波。
……
朱厚煒對這些事其實不太關注了,國策定下去後,具體怎麼實施,朝廷自然有一套體系,如何應對,朝廷比他知曉太多。比如這次的應對,都讓朱厚煒眼前一亮,不由感慨楊廷和這名首輔應對這些事的游刃有余。
秀宜踱步來到風雪亭,找到朱厚煒,道︰“王爺,潛龍衛在湖廣一帶找到一名民間郎中,在湖廣頗為出名,說是可以令人生育,好一些民間百姓在夸他,拜訪他的人也多如過江之鯽。”
朱厚煒一愣,道︰“當真?”
“嗯!”
“潛龍衛是這麼調查出來的,一些百姓也都詢問了,並非和對方提前串通,所以才來匯報的。”
朱厚煒道︰“好!”
“去叫阿奴和阿綾,我去一趟湖廣。”
“喏!”
朱厚煒又去找到徐光菡,徐光菡這段時間一直很嗜睡,朱厚煒來的很輕,但還是驚動了她。
“相公,怎麼了?”
朱厚煒道︰“我去一趟湖廣,很快就回來,府邸的事我讓秀宜操持,你莫要太操心。”
徐光菡噢了一聲,道︰“相公去做什麼?有危險嗎?”
朱厚煒道︰“據說那邊有一名神醫,我也不確定,得親自去瞧瞧。”
這段時間,誰也不敢把真相告訴朱厚照,除非能找到醫療他的辦法,事情沒確定之前,朱厚煒也不會亂說、
徐光菡點點頭,道︰“相公你路上當心,早去早回。”
“好!”
……
江西。
南昌府。
文徵明和祝枝山哀嘆道︰“朝廷大有人才在!”
他們勢單力薄,想要對抗朝廷的智囊團隊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次朝廷應對的簡直令人猝不及防,這封國書下發,民間再也不會有人支持他們、
寧王微笑道︰“兩位先生已經盡力了,這已經足夠了,不成便算了。”
只要能獲得諸位藩王的支持,這對寧王來說已經足夠了。
“微臣等慚愧。”祝枝山和文徵明拱手。
“無妨,兩位先生去忙吧。”
“好!”
等他們離開,寧王立刻叫來府邸培養的幾名死士,面色嚴肅的道︰“你們去一趟肅州,要制造肅王自殺的現象,並且提前讓他寫好遺書。”
“喏!”
歷史是一場輪回,這與建文削藩何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