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時建的都城,永樂北遷,仍舊保持兩京制度,南京也有一套朝廷班子。
戶部值廬,南京六部尚書齊聚。
今日內閣敕造嚴嵩運輸六十萬斤食鹽抵達南京,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惟中,楊閣老可有別的指示?”
南京戶部尚書熊 憂心忡忡的開口,雖然朝廷送來了六十萬斤食鹽,但這些鹽很快就會見底。
如今官府都不敢直接在市場發放食鹽,南京戶部會將食鹽全部分發給南直地方官府,然後在官府監督下,有序發鹽,還必須對方有戶籍,每一筆領取的食鹽都必須備案,就是為了防止某些商賈士紳們奇貨可居。
可即便南京已經給出了最為細致的防範措施,但六十萬斤食鹽依舊無法解決本質問題。
兩淮鹽場每日生產出來的食鹽根本出不來,每天天不亮就有許多商人和士紳家眷圍堵在兩淮鹽場,只要有鹽出來,他們便嚷嚷著用鹽引兌換食鹽。
前幾日熊 才從江西回來,壽益二王別說還鹽了,就算按照現在南京兩百三十文一斤去購,對方都不願意賣給南京戶部。
什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大明這些藩王根本不听你的情理,他們也不怕世人謾罵他們,活脫脫的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也沒機會當皇帝,要什麼好名聲,不如多斂財來的更直觀。
嚴嵩沉思片刻,道︰“諸位大人,楊閣老和太子殿下已在盡力調度,你們將這一批鹽盡可能的多支撐幾日,朝廷自有對策。”
他不能讓南京官吏失去希望,雖然嚴嵩也不知道上面還能怎麼辦,但作為臣僚,他能做的就是替朝廷先穩住南京。
“如何調度?”
南京戶部尚書熊 開口道︰“兩浙、長蘆、遼東、山東各處鹽場的食鹽出不來,別提運到南京,朝廷還有什麼辦法?”
嚴嵩蹙眉,提醒熊 道︰“熊尚書慎言,做臣僚的替君分憂是本分,遇到事就解決事,抱怨解決不了任何事,退一萬步說,這六十萬斤鹽不是送來了嗎?”
熊 忙道︰“惟中誤會老夫了,老夫並未有埋怨朝廷的意思,只是南直眼看一天比一天亂,若是真出什麼事,吾等擔不起這個責任。”
其余五部尚書紛紛附和道︰“惟中也看到如今南直的情況,非我等不盡力,實在不可為,若南直亂了,吾等自將引咎辭職,可南直千萬之百姓該當如何是好?”
作為江南最大的人口大省,長江經濟的扼要,南京實在太重要了,若是最後沒有食鹽送進來,可以預測到南京必亂,若朝廷真沒有具體的補救措施,他們不如現在直接辭職,也好比日後被清算來的好。
嚴嵩安撫道︰“諸位不用擔心,你們好好盡力辦差,你們所作所為朝廷都看在眼中,除非汝等觸動律法,不然朝廷不會處置你們。”
“還有。”嚴嵩頓了頓,道︰“缺鹽是天災,可若是南直百姓出了亂子,就是人禍了。”
“朝廷不會遷怒天災,但一定會遷怒人禍,所以諸位現在一定要維系南直的平穩。”
嚴嵩已經盡可能的在給缺鹽找理由,將其比喻成天災是不恰當的,但也不得不這麼說。
他主要的意思是,怎麼造成南直缺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段時間南直不能出亂子,出了亂子那就是你們的事。
這一番話說出來,南京六部各個面色難看。
“六十萬斤食鹽,支持八天吧,八天後若南直出亂子不怪你們,若八天內南直出了暴亂,你們都是罪魁禍首,一個都跑不掉!”
楊廷和給他的期限是五天,嚴嵩卻給他們額外加了三天。也是為了給朝廷那邊爭取解決對策的時間。
南京六部尚書一臉為難,但都不得已拱手道︰“吾等知曉了。”
……
江西。
南昌府。
按察使司牢獄,壽益二王此時已經被放了出來。
很顯然都察院南邊已經查到了兩淮轉運使的罪證,最終只能按照蔚王處理辦法,給其關幾天後放了出來。
兩位藩王並未立刻回封地,而是先去南昌寧王府找寧王。
三月的柳絮已經紛飛,長刀在柳樹下舞的虎虎生風。
寧王隨手將長刀插入內湖堤壩的泥土中,用毛巾擦了擦頭上的汗,來到湖心亭內大口大口喝了茶水。
“王爺好武技!”
兩名白衣文士笑著對寧王說道,定楮望去,這兩人正是文徵明和祝枝山。
三年前他們科舉失敗,文徵明先一步來江西投奔寧王,受到寧王重用,添為王府的長史。
今年祝枝山會試再次失敗,心灰意冷之下來到南昌找文徵明,在文徵明推薦下一同入了寧王府,成為府內幕僚。
寧王微笑道︰“兩位先生過獎,喝茶吧。”
文徵明對寧王道︰“王爺,如今南直缺鹽,壽益二王正在南昌,他們手中坐擁三百萬食鹽,若是投入南直,南直危機可解。”
“伏望王爺規勸兩位王爺。”
寧王點點頭︰“徵明說的亦是本王所想,本王會盡力,本王已邀請兩位王爺入府,稍後便會勸說。”
“王爺宅心仁厚。”文徵明和祝枝山拱手。
沒多時,壽益二王抵達王府,寧王沒有讓文徵明和祝枝山離去,邀請他們一同赴宴。
推杯換盞後,寧王才開口道︰“兩位王弟,如今南直缺鹽,你們手中食鹽當接濟南京。”
壽王和益王拱手道︰“王兄有所不知,不是我們不願意,三百萬食鹽到手,立刻被下面商人兌換了一大半,如今手里哪里還有食鹽?”
“朝廷累年堆積下來的鹽引,下面的商賈不敢去問朝廷要,卻抓著我們不放,這食鹽拿回來是為了我們自己嗎?”
“那些商人士紳各個如狼似虎,吾等又怎能不兌換食鹽。”
“王兄放心,我們手上余下多少,就給南直送去多少,絕不食言。”
“如此,多謝!”
寧王拱手感謝。
等文徵明和祝枝山離去後,壽益二王才好奇道︰“王兄為何如此?那兩人很重要嗎?”
寧王點點頭︰“都是極有才華的才子,對政務也有見解,本王要用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