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天雷,終是落下!
張道之瞬開金光,
氣機如虹如柱。
天地之間宛若連成一線。
張道之迎天雷而上。
當與之接觸的那一刻。
原本想象的雷霆霹靂並不得見。
只是由自然偉力凝聚的無數道氣機在來回游曳。
猶如一條條長蟲以極快速度自張道之周遭蜿蜒盤旋。
它們似乎具有一定的靈智,可以在游弋過程中,精準找到金光的致命缺陷。
隨後,那些渾身布滿電光的長蟲,就似化作一縷縷精純至極的劍氣。
在肆無忌憚摧殘著覆蓋在張道之身上的金光。
“原來如此。”
張道之緩緩合上雙眼,正在細細感悟這些電光長蟲的不同之處。
“一道雷力尚不足以摧毀我的金光護體。”
“百道、千道亦是如此,可若上萬道呢?”
“在數以萬計的殺機中找到那一縷生機,當真是不容易。”
那玉晨雷,看似僅有一道垂落下來。
但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此為自然生機輪轉不息之道。
一道玉晨雷,可變化萬千,正合‘一生萬物’之理。
而且,這由玉晨雷變化的萬千雷霆中,僅有一縷氣機,乃為生機。
想要截取那縷氣機,僅靠雙目去尋找,顯然是不可能。
可若以忍受萬千雷霆毀擊自身的方法,去截下最後那縷生機,又無異于痴人說夢。
畢竟,在這偌大人間,還沒有人敢說,以不損自身道基的情況下。
去強行忍受萬千雷霆的摧殘。
而且,玉晨雷變化萬千。
自張道之周遭游曳的這些雷力,每一縷,也可化作萬千。
此為生生不息。
以那種笨拙法子尋找生機,基本不可能。
但若是找不到那縷生機,張道之便會被無窮無盡的雷霆之力消磨殆盡。
張道之突然閉上雙眼。
就是不希望自己的雙眼會被眼前模樣大小一樣的萬千雷力所迷惑,打算純靠感知力,尋找到那縷生機。
“找到了。”
忽而,張道之猛地睜開雙目,見有一道雷力于自身最近時不過半寸,最遠時有一步距離。
可是,那道雷力卻始終不曾落在他的金光之上。
他已附著金光的手,猛地抓向那道雷力。
卻見此雷霆之力瞬息消散,緊接著,猶如一化萬物般,又多出萬千雷霆。
張道之瞳孔一縮,“是殺機,並非生機?”
萬千雷霆,殺機騰騰。
一時間,張道之難以窺探其中玄妙。
好在...
“這次下山,帶走的寶貝不少。”
“祖師爺留下的東西,還是好用。”
張道之自乾坤袋里拿出一張符紙,以雙指夾住,立于眉宇之間,開口道︰
“祖師在上,弟子在下,上帝有敕,令吾通靈,擊開天門。”
“九竅光明,天地日月,照化吾身,速開大門,變魂化神。”
念至此處,那張符紙,便是化作一道流光,沒入他眉宇之間,
“急急如律令!”
“天目,開!”
剎那間。
自張道之眉心之上。
一縷紫光頓時射出,通天徹地!
其光芒直沖雲霄。
稍後,那縷紫光,如一扇大門一般,被人緩緩打開。
直至化作一只蘊有光芒的天眼。
張道之與雷霆接觸那一刻,自覺過去無窮歲月,不知被多少雷力擊打周身金光。
但在趙長歌等人看來,卻是僅過去幾個呼吸功夫罷了。
包括那天眼異象,也只是瞬息即逝。
暫時打開天眼的張道之,已然能夠做到手眼通天的程度。
周遭寰宇間,所有的氣機、生靈,都瞞不過他的眼楮。
甚至,這只天眼,還讓張道之看到了轉瞬即逝的一條歲月長河。
這是他第二次看到這條長河。
第一次,是王守義用近乎接近于聖人的‘道’,通過聖人壓運至寶,帶他入夢一場。
可是那一次,他見到的,是過去,並非未來。
而這一次,已開天眼的張道之,看到的,是未來可能存在的一種結果。
歲月長河,不知源頭,但卻能清楚看到這條河流一旦到了某個至關重要的拐點,便會分出許多支流。
仿佛象征著未來的幾個結果與不可預測。
張道之所見一幕。
是一座古老城關前的尸山血海。
是龍虎山陡然崩塌,千年傳承毀于一旦。
但天師府弟子卻面無悔色,一個個前赴後繼,不知奔向何處。
是一名身著紫金道袍的中年道人,立于萬萬人之前,一手捧書,一手持劍,獨自面對未知。
見此,張道之不由得一愣,竟是因窺探歲月長河而入了魔障。
旋即。
那立于歲月長河某處節點的中年道人,周遭縈繞萬里紫氣。
只見面容模糊,緩緩轉身,手指輕輕一點,整條長河瞬間激蕩開來。
“張道之!”
突然,一道讓張道之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傳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似乎來自比遙遠天際處還要遙遠的地方。
不可知,不可見,不可明說。
這道聲音,使張道之迅速回神。
他當即穩固本源,避免入了魔障。
此刻。
饒是已開天眼的他,仍舊不得見那縷真正生機。
“這怎麼可能?天下萬千氣象,天目皆可觀之,我為何找不到那縷生機?”
一時間,張道之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他絞盡腦汁,想盡平生所學,可卻從未見到這般古怪的情況。
“這玉晨雷,是假的吧?”
張道之愁眉不展。
就在這時。
手中天師劍靈智迸發,突然顫栗。
自劍體之內,躍然而出一道靈蘊。
匯入張道之剛開不久的天目當中。
剎那間。
那縷靈蘊,讓他回到了幼時。
那時的他,已經登上龍虎山,正式拜在老天師門下。
張先拉著張道之的小手,自山腳緩緩登頂天門山。
二人一前一後,矗立于峰頂,看到了仙鶴齊鳴,見到了萬物眾生。
張先問了他一個問題,
“道之,你說,什麼是生,什麼是死?”
張道之不假思索,奶聲奶氣的回應道︰“我活著即為生,我死了即為死。”
張先撫須大笑兩聲。
隨後,便負手而立,一直在看著不遠處的仙鶴。
忽而,就在這時。
有一只仙鶴突然撞擊在石壁之上。
鮮血緩緩流向大地。
它的身軀,亦被蛇蟲鼠蟻、山中走獸、空中飛禽啃食。
而它的血液流淌之處,都化作了磅礡生機。
張先知張道之悟性聰慧,笑呵呵道︰
“一鯨落,萬物生。”
“你認為,那鯨,這鶴,是生是死?”
張道之思慮片刻,“是生,也是死。”
張先莞爾一笑,
“生死陰陽,輪轉不息,相生相克,相輔相成,此為自然。”
“生與死,可為生,可為死。”
張道之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弟子剛上山那會兒,有只仙鶴對我說,它命數將絕,讓我吃了它,它算生算死?”
張先反問道︰“你說呢?”
張道之搖頭不解。
張先摸了摸他的小腦袋,眼神里盡是透露出長輩對晚輩的寵溺之意,
“那只鶴對你說,你吃了它的肉,便能增長修為。”
“你若修為增長,便能斬妖除魔,維護蒼生,你將來所救之人,或許就是那只鶴的轉生。”
張道之恍然大悟,“因果?”
張先道︰“應該說是承負。”
因果與承負,其實有著巨大區別。
前者是通過前世今生未來三世,講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其報應觀是僅限于自身,只講究極致的行善,重因果者不重殺生,但殺生若是為救人呢?
比如,重因果者,正在懲罰惡徒,因一念之仁放走惡徒。
惡徒繼續行凶,他重因果,還是不會殺了那惡徒,而是一心引導其向善。
倘若殺了惡徒,便是動了殺念,無論動機,都要下地獄。
這是佛教的觀點,所以他們才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後者卻是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用天、地二道來論證人道。
張道之食鶴肉為承,今後,便要有所付出。
這個付出可能是救人,被他所救之人,沒準也能承了這份承負,將來也去為他人,救他人。
反之,如果他是為了懲戒惡徒,結果因一念之仁放走惡徒。
事後惡徒繼續行凶傷害他人,那麼,張道之便要身擔承負。
殺了那惡徒,以消弭承負。
這是道教的觀點,道爺看你不像個好人,那道爺就親自將你打進十八層地獄。
道爺看你是好人,那就助你長生、成仙、修行,然後你再去幫著他人懲惡揚善。
其報應觀更側重于自然而不重自身,是以宇宙的宏觀角度來看待。
是能夠以自身行善積德的方式,而影響到後人、周邊親朋。
也可以將因果與承負,理解為是一縱一橫。
總結來說,道教的承負觀念,可以治國。
但佛教的因果觀念,卻不行,可佛教的因果觀念,能治人。
喜歡明明是天師,卻總以為自己很弱!請大家收藏︰()明明是天師,卻總以為自己很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