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閑生活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張九文 本章︰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

    幾乎每天都能听到孩子的哭聲或者是笑聲,以及分離的哭泣聲,家中親人相送,一路送到了函谷關。

    張良就站在崤函古道上,他望著龐大的遷民隊伍,他們都是拖家帶口的進入關中,這是一場遷民的壯舉。

    關中的人口不足以建設,公子扶甦與丞相李斯便遷民入關。

    “子房,這關中肯定養不起這麼多的人口。”項伯指著函谷關方向朗聲道。

    聞言,張良回頭看了看項伯的神態,沒多言只是繼續蹙眉看著這場龐大的遷民工程。

    項伯來武陽縣也是來見當年的貴族好友的,張良在此地本不想見項伯,可听說最近楚地拒絕了支教夫子之事。

    張良心中清楚,這件事肯定與項梁有關,便想要從項伯口中得到一些消息。

    在如今眾多反秦的義士中,張良是一個比較獨的人,每年的這個時候他都會回到韓地,祭奠死去的舊人們。

    一陣冷風吹過,張良又輕咳了兩聲,他還要去祭奠滄海君。

    項伯撫須面帶輕蔑且自信的笑意,道︰“公子扶甦年輕氣盛,不知國家之重,敢發起如此大規模的遷民,丞相李斯一國之相,卻如此縱容公子扶甦,子房……”

    聞言,張良又困惑地且謙遜地看向項伯。

    項伯輕哼一聲,又道︰“在我看來,秦之氣數已盡。”

    張良也不知這項伯是哪里來的自信,可能在他這樣的人看來,秦遷數十萬人入關,是養不起的,甚至懷疑在遷民的路上就會發生叛亂。

    可在張良看來,項伯是小看了公子扶甦,也輕視了丞相李斯。

    當初始皇帝東巡,兵馬未動就先一步修建了運糧道,以及各地的糧倉,始皇帝東巡之後那些糧倉都留了下來。

    現在,這些糧倉反倒成了遷民的重要依仗,沿途因遷民奔波的人們,根本不用擔心會沒糧食吃。

    而這些人都是貧民,他們的田地並不多,等他們進入關中就可以得到比原本家鄉多十倍的田畝,要知道只要進入關中修渠,他們就能得到三十畝田。

    只要有勇氣去河西走廊開墾邊關,一戶能夠得到五十畝田,這幾乎是以前列國士大夫才有的待遇。

    如果換作是別人,可能不會相信秦會給人們這麼多的田地。

    但做這件事的不是別人,他是公子扶甦啊,那個愛民愛天下人,重信守諾,言出必行的公子扶甦。

    可能是因始皇帝的影響,秦人都喜大工程,這個公子扶甦也是如此,公子扶甦也要用大工程建設國家。

    這幾十萬確實是負擔,可對秦來說只要扛過了這兩年之後,關中的人口就會翻一倍,關中也會空前的強大。

    張良所看到的比項伯多得多,考慮的也要多得多。

    入秋之後的幾天,項伯每天都會坐在山上,看著遷民的隊伍進入關中,他揚言要看到秦因大規模遷民之事發生叛亂的好戲,他要看關中因養人的糧食不夠,導致關中各縣叛亂。

    項伯這一等,就在山上等了一個月,依舊沒有看到亂象,可他依舊耐心地等著,每天看著一群群的人被秦軍帶入河西走廊。

    張良吃著韓地特有的秋梨,也給項伯分了梨,又一次住在了山里。

    秦人經略的韓地與以前沒有區別,這里還是老樣子,只是管著的人成了大秦的縣吏,在這里的人駐防的是秦軍。

    至于那位自以為是,自信得有些可愛的項伯,張良則拋在了腦後,余下的幾天一直祭奠著當年的舊人。

    張良跪在一個靈位前,站在張良身邊的是一個老人家。

    這位老人家其實就是食肆真正的主人,滄海君就是在他的食肆與秦軍拼命死的。

    張良看著靈位低聲道︰“是子房對不起滄海君。”

    老人家行禮道︰“公子,萬萬不可如此。”

    只有這位老人家保持著當年的韓人禮儀,他還認張良是韓國公子。

    張良道︰“我若及時知道秦軍的意圖,滄海君就不會死,他跟隨我來到韓地,他說過哪怕死都要死在秦王的車駕前……”

    老人家拍著張良的肩膀,嘆道︰“滄海君只怕耽誤了公子的謀劃,自然不會責怪公子,公子不用自責。”

    張良重重磕頭,深呼吸數次之後才再次抬頭。

    又一個月過去了,當關中的秋雨結束之後,關中開始入冬,韓地也迎來了冬天。

    張良隱居在山上,穿著單薄的衣衫,拿著竹簡正專心看著。

    當年始皇帝東巡,公子扶甦有收天下書入秦之意,在東巡的兩年之後,公子似乎要發天下書東出,教化天下人之意。

    這好像與公子扶甦所施行的支教之策是相輔相成的。

    始皇帝為了推行秦法,將韓國以以前早已滅亡的鄭國與韓國分為兩個郡來治理,並且至今都在宣陽布有重兵,是為了控制崤函道。

    始皇帝讓秦軍在韓國舊宮殿的夯土上建設了縣衙,好似用秦的縣衙壓住了韓。

    當初秦為了統治韓地,將韓地原本的舊貴族以及韓地的舊民都進行了遷民置換,丞相李斯一直都在做這些事,現在的生活在三川郡的人們,有絕大部分其實都不是原本生活在這里的舊韓人。

    張良從這些竹簡中能夠看到公子扶甦治理天下的些許野心,這位公子很有手段。

    支教之策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與時間,可對公子扶甦來說,只需要用支教之策就能一統天下人心,這代價其實比秦軍征戰的更小。

    是啊,教化天下人是一件負擔很大,且需要漫長歲月的事。

    可公子扶甦偏偏想到了這個方式方法,往後天下學子都是他公子扶甦的弟子嗎?

    天下人都會忠心他公子扶甦的……

    可能不是這一代人,也可能是下一代人。

    丞相李斯並不像項伯說得那樣自負,實則在張良以為丞相李斯是一個能力與手腕,都極其了得之輩。

    這樣的人豈會走錯路,公子扶甦的計劃定是丞相李斯幫著籌謀的。

    支教之策需要時間,需要持之以恆地派支教夫子,東出教化天下人。

    而這種國策的施行,需要執行人信念堅定,才能一以貫之。

    這個國策出自公子扶甦與丞相李斯之手。

    那麼想要看到成效,下一個繼承秦大業的人,也唯有公子扶甦,才能將支教之策一以貫之。

    只有公子扶甦成了下一個皇帝,天下學子才會繼續為秦效忠。

    張良放下手中的竹簡,望著南方的嵩山,只是看了三五卷竹簡,張良就明白了其中利害關系,以及丞相李斯的用意。

    丞相李斯是一定會支持公子扶甦成為下一個秦帝。

    當項伯還在旁觀著秦軍的實施遷民大事。

    張良已開始去听那些支教夫子的課了。

    得知了李斯的用意,以及公子扶甦的目的之後,張良主動接近那些支教夫子,這是自稂之後的第二次接近這些夫子。

    這一次張良還會去听支教夫子的講課。

    王餘將一冊書放在了張良的面前,他道︰“你要參加支教就要看此書。”

    這是張良的見到的第一本,用紙張裝訂而成的書。

    這卷書的書名就在第一張紙上,書名就兩個字秦律。

    “看看吧。”王餘十分大方地說著。

    “多謝。”張良禮貌的行禮,又輕咳了一聲,拿起這冊紙張制成的書看著。

    王餘注意到對方的咳嗽聲,問道︰“最近天寒,是著涼了?”

    張良擺手道︰“我自小體弱,從小就這樣,容易得病。”

    王餘頷首,他還要去教下一堂課。

    見人要離開,張良追問道︰“夫子,在關中有很多這樣的書嗎?”

    王餘正被一群孩子拉著離開,他回道︰“要多少有多少。”

    留下張良怔怔地站在原地,孩子是最簡單的,他們能讀書就會感謝支教的老師,這種無私的支教夫子最受人們歡迎,也會受孩子們歡迎。

    在三川郡支教的夫子一共有五個,張良還見了其余幾人。

    他見到了更多用紙張制成的書,這些書成冊堆放,一頁頁寫著文字,這些文字都是用隸書書寫的。

    當三川郡下起了雪,張良執筆第一次在一張紙上寫下了隸書,用隸書的字體寫了一個韓字。

    經過一個秋天,項伯瘦了很多,他依舊沒有見到叛亂,他也沒有听說關中有被遷去的貧民,被餓死或被打死的事。

    歷經三個月的遷民工程結束了,現在的崤函道上已沒了當初大批貧民入關的景象,冬天的崤函道空空的,偶爾只有客商路過,還有往來的官吏策馬而過。

    項伯背著行囊沮喪地向張良告別,他行禮道︰“子房,這些天多叨擾了。”

    張良忙扶著行禮的對方,道︰“萬萬不可這麼說。”

    “唉!”項伯搖頭重重一聲嘆息,道︰“也不知這世人是怎麼了?怎會如此甘心被驅使。”

    張良陪著對方走下山。

    項伯又道︰“子房!不必送了,待我回了楚地就讓人帶金銀來謝過子房這些天的照顧。”

    張良道︰“不必,人要遠行總需要有落腳之地,以後我去楚地還望項籍人氏們,多多相助。”

    項伯十分鄭重地又行了一禮。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秦人的悠閑生活》,方便以後閱讀秦人的悠閑生活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秦人的悠閑生活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並對秦人的悠閑生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