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閑生活

第一百四十七章 書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張九文 本章︰第一百四十七章 書

    用過飯後,田安就急匆匆離開了。

    兩歲大的兒子吃完就睡了,睡醒之後估計又挺鬧騰的,不過宮里人手多,這孩子還有些怕生,不是親近的人抱他,他就會哭,就會鬧。

    用王家婆婆的話來說,這孩子還挺靈醒。

    扶甦不太懂育兒之道,倒是有宮里上上下下的人照顧著孩子,自己也可以專心處置國事。

    看著丈夫面前放著的一堆竹簡,王棠兒上前幫忙收拾,就這麼安靜地坐在邊上,還能幫著將卷宗分類。

    扶甦見妻子的目光幾次落在紙張上,也見到一頭鹿走了過來,它正在聞著紙張。

    扶甦擱下筆,推開湊過來的鹿,低聲道︰“這些鹿在我們宮里住久了,真是越來越不把自己當客了。”

    聞言,王棠兒捂嘴輕笑著。

    這頭鹿似乎听懂了主人家的話語,昂著它的頭,那鹿角高聳著就離開了。

    等它走遠,扶甦繼續看著今天的國事。

    以前,王棠兒還不知道嫁給公子扶甦以後會怎麼樣,現在有了孩子,也是一個母親了。

    而丈夫是一個要建設國家的人,這個國家的諸多事都在丈夫的主持下一點點變化著。

    她想到夫妻兩人當初說過的話,如今想來,她也明白了,有些事是一輩子都做不完的。

    扶甦拿起一張紙,鋪在案上,又將筆交給妻子,“試著寫寫。”

    王棠兒提筆,在筆觸落在紙張上時,她還有些遲疑,而後想了想就寫了一個衡字。

    扶甦也寫下一個字,但都是衡字。

    只不過王棠兒是用小篆寫的,扶甦用的是隸書。

    王棠兒頷首道︰“果然還是工整的隸書,看著更舒心些。”

    翌日,扶甦早早睡醒就要準備今天的廷議了,今天依舊沒有收到北郊送來的消息,看來父皇依舊在北郊避暑。

    扶甦用過早食之後,就去了章台宮。

    當早晨的陽光照在章台宮的屋檐上,穿著一身黑色衣袍的扶甦走上章台宮前的台階。

    一路走向章台宮的大殿,秦廷的文武大臣依舊在殿內兩側站好。

    扶甦走過列在兩側站著的文武群臣,一直走到眾人前,隨後站著開始主持國事。

    九卿還未依次上報國事,右相馮去疾就舉著皇帝的詔命站了出來,他言道︰“皇帝詔命,命公子扶甦兼領太僕令,主持馬政。”

    大殿內,有人小聲議論了幾句。

    扶甦拿過對方舉著的詔命,而後面朝父皇的位置行禮,雖說父皇不在這里。

    隨後,今天的國事就正常開始了。

    其實現在都是公子扶甦在主持國事,當初皇帝還是秦王時對兵權就極其謹慎,都是交給蒙家或者是王家,他們都是極其忠心的。

    尤其是馬政,事關戰馬調度,以前皇帝都交給太尉兼領,現如今倒是少見的交給了公子扶甦。

    這也讓群臣都覺得,哪怕是皇帝回到了咸陽,將來這國事恐怕都是皇帝與公子扶甦商量著辦。

    群臣為何會這麼想,還是因公子扶甦治理關中的成效實在是太大了。

    今天的廷議結束之後,眾人依次離開章台宮,扶甦見老師也要跟著離開,就上前道︰“老師。”

    李斯听到這聲老師,停下腳步轉身看向身後的公子。

    扶甦道︰“知道老師近來睡不好,我讓人準備了一些藥材,早晨就讓人送去老師府上了。”

    李斯行禮道︰“公子費心了。”

    扶甦道︰“無妨,都是我該做的。”

    見李斯繼續要往殿外走,扶甦從袖子里拿出一個牛皮套,牛皮套中是一卷布絹,“老師,這是李由的書信。”

    李斯拿過兒子的書信,仔細看著。

    扶甦站在一旁等著老師將書信看完。

    “李由想要在軍中混跡也由著他了。”

    扶甦想著其實老師是不想李由在軍中出生入死的。

    李斯道︰“公子不用擔心,李由這小子在外是死是活也無妨的,臣不是因這小子近來才會睡不好。”

    扶甦頷首,李斯現在有了孫子,果然了有了孫子就不要兒子了。

    陪著老師一路走向丞相府,扶甦與老師交代著近來的諸多國事。

    紙張的消息僅限于自己與敬業縣的工匠們知道,此刻就算是一張紙放在老師面前,可能老師也不會覺得那東西是用來書寫的。

    等真的將紙張成書了,也就不用多解釋了,像老師這樣的政治高手自然知道紙張加上支教令之後,此物有多麼的重要。

    今天,丞相府議論的是渭北的事。

    治水墾田一直都是秦治理社稷的主題,治水亦是每個明君都該做的事,扶甦此刻又遇到了治水的難題。

    今年渭北又鬧了干旱,其實今年的酷暑原本是正常的,可偏偏就是今年酷暑雨水又少。

    加之涇渭河下游的土地的鹽堿化,原本應該是東漢年間才會出現的問題,其實在如今的大秦也依舊有。

    對土地來說,人間的這上百年根本算不得什麼。

    這是扶甦的感受。

    既然有人提出了問題,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

    雖說不是那麼的迫在眉睫,關中的人口也沒有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涇渭河下游的干旱與產生白地的原因,其實這與當年的鄭國渠有關,鄭國渠只引進了涇水,而未排堿,導致涇渭下游淤廢近十年了。

    可能對眼前的眾人來說這個問題很麻煩,但在受過精細化教育的扶甦而言,此事與開卷考無異。

    換言之,對扶甦來說,原本淤廢堆積的問題會在五十年之後出現。

    而現在,于自己而言,不過是早十年解決這個問題。

    這也不能怪當年的鄭國,鄭國在開鑿鄭國渠時又不會想到之後十余年的泥沙淤廢。

    扶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雙耳自動“屏蔽”了周遭的議論聲,這個本領是在上輩子養成的學習能力,當你處在一個數十人一起朗讀背誦的環境中,注意力就會得到極強的鍛煉。

    所以呀,扶甦可以持續數個時辰集中注意力。

    對丞相府的其余人而言,這件事很難。

    可對扶甦而言,這就像是與生俱來的本領。

    在地理知識中,涇河泥沙淤廢的問題實在是太經典了,經典到可以說起世界上最早的淤灌改土工程。

    這個工程,就要在自己的手中出現了。

    扶甦執筆在竹簡上書寫著,這項工程的執行構成,有道是︰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灌且糞,長我禾黍。

    這句民諺說的就是如同奇跡一般的淤灌改土工程。

    這個工程不僅僅解決渭北干旱的問題,還增產了糧食。

    而且淤灌還能產出新田,並且在鄭國渠的下方再開鑿一條渠,扶甦給這條渠取了一個名字,這條渠叫做白渠。

    沿著白渠道在建設涇陽,三原,高陵三縣。

    當扶甦將計劃放在了丞相李斯面前,李斯良久沒有說話。

    而後,李斯又見到公子端來一碗茶,這碗茶來得恰到好處。

    接過茶水,李斯喝了一口,茶水咽下提神醒腦,卻也依舊蹙眉,低聲道︰“公子,是如何知道此法的?”

    扶甦回道︰“書中有寫。”

    公子扶甦好讀書,東巡之後就有了收天下書的賢名。

    這當然是賢名了,一個喜讀書的公子有多麼的賢明,天下都看在眼里。

    誰敢說公子的不是,李斯是絕對不會客氣的。

    李斯很懷疑公子的這個策略可能不是書中所寫的,在秦為丞相這麼多年,李斯自然知道關中土地的情況。

    不在關中住數十年,不走遍關中的土地,是想不出這種策略的。

    而放眼關中,以前李斯也沒見過誰能寫出這等方略。

    再看眼前的公子,李斯道︰“公子是少府令,此事當該公子主持,臣這就送去北郊。”

    當丞相去了北郊,當天下午,北郊就送來了皇帝詔命,由公子主持此事。

    身為少府令,要調度國家力量需要得到皇帝的許可。

    扶甦還知道這個工程可能會加劇後世的地下水位抬升,從而導致後代的渭北局部沼澤化。

    可就像是當年鄭國開挖鄭國渠,以及如今的改土增收計劃,國家要建設,人們的生產勞作離不開當下的物質需求,在文明與歲月的選擇上。

    幾十萬人的糧食問題面前,扶甦毫不猶豫的站在人的一邊。

    現在扶甦要在渭北的土地上創造一個農耕文明的增產神話,建立歷史上最早的循環農業範式。

    兩月後的驪山,始皇帝從車駕中睡醒,他接過內侍遞來的文書,看了眼文書上所寫,都是關于各縣的田畝記錄。

    嬴政問道︰“依照扶甦所言的節氣,今天是什麼二十四節氣的哪一個節氣?”

    護送在一旁的王賁道︰“是小滿。”

    “小滿……”

    王賁又回道︰“公子立下二十四個節氣,也將每個節氣作了論述,臣看過。”

    “什麼論述?”

    “公子說小滿節氣時,正值南方暴雨最多的時節,南方的江湖滿灌,是麥子滿盈的時節,臣以為此節氣亦有祥瑞之意,小滿正是豐收。”

    听到車駕外的話語,嬴政沉默不言,就連身邊的王賁也在稱頌著扶甦的賢明。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秦人的悠閑生活》,方便以後閱讀秦人的悠閑生活第一百四十七章 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秦人的悠閑生活第一百四十七章 書並對秦人的悠閑生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