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
各部司的錢糧擬算。
各州郡縣的仁政擬定。
種種事宜,忙的六部院常有值宿之事發生。
同時,禮部不甘落後,籌備明年大考取仕事宜。
神武闕上。
一封請奏出關討逆的公文呈于桌案。
劉備西出玉門,走的匆忙無比,以四萬五千軍畜力行軍,直入敦煌,所用糧草還是陳槐代為籌措,由三族秋收時補齊。
“劉玄德。”
“祖宗之土不可失啊!”
劉牧摩挲著手中的一枚鎮戍符令,眺目望向萬里流沙之處。
敦煌。
柳中城。
沙磧之地,西行二百六十里。
車師後國先王阿羅多之子,卑君分國所在。
這位被漢軍從車師後國剝離出來的儲君之子,如今早已不復年少,披著錦衣裘皮,跪伏于地上。
曾經設下的三百帳車師國百姓,繁衍生息過萬人。
可就是這萬人之眾,此刻全部聚集于王帳之外,小心翼翼的望著立于帳前,雙手可垂膝之人。
“卑君。”
“你今年幾何了?”
劉備斜睨著跪在地上的老者問道。
“稟天使。”
“臣,歲六十有九。”
卑君猛的打了個寒顫,卻不敢隱瞞半分。
當年,他父王阿羅多從車師後國叛亂,國中無人追隨,遂投入北匈奴帳下。
最終,漢軍長驅直入,將他與三百帳車師國百姓遷入敦煌,迫使阿羅多從北匈奴折返,重新降于大漢,並任車師後國之王。
然,這些年他的父王早已老去,大王之位更是被人奪取。
他根本沒有想過回去爭奪王位,況且這些年西域對于大漢的貿易往來極為頻繁,他所率之人,可以摻和一些貿易,早已失去為王的野心。
如今,漢使率數萬大軍,護一隊商賈而至,是要重定車師王系嗎?
“六十九。”
“老了,當卸下權力。”
劉備按著腰間刀柄,肅然道︰“今,本將奉命統御率善三衛,行使西域諸國,宣大漢天子告西域令,爾听令否?”
“听令。”
“卑君跪請天子令。”
“大漢陛下萬年,大漢萬年。”
卑君臉色微變,直接俯首叩請。
大漢天子御制,一曰詔敕大漢,一曰令敕外邦。
今日,大漢之將總率三衛鐵騎,行于諸國,宣大漢天子告西域令。
這可不是什麼善事,而是代表天子對西域的分崩離析不滿,欲重新整合眾國。
“臣劉備。”
“是以辜月,宣令車師。”
劉備從馬騰手中取出一卷黑紅相間的天子詔令文書。
“陛下萬年。”
“大漢萬年。”
頃刻,帳外匯聚的車師國百姓盡皆跪听。
宣令車師,便不止是告令卑君,而是整個車師國。
他們頭不鐵,見得到大漢率善三衛軍卒攥緊兵鋒,猶如猛虎撲食一般可怕,還是早些跪下听令為好。
況且,這些年他們與大漢百姓無異。
名義上隸屬車師後國,且為卑君之民而已。
“漢承天命,朕御萬邦。”
“躬擐甲冑,尚武振國。”
“鮮卑烏桓,罪于漢土,魍魎不復。”
“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履,皆為臣妾。”
“憶往昔,漢恩列國,仁予內外,義無親疏,順者賞賜,逆者誅罰。”
“然,大漢革制,當取新政,秉持仁聖,安民置業,修得居所,不至苦寒。”
“故,遣使玉門,西出敦煌,兵勒萬騎,旗徑千里。”
“特敕,宣朕諭令于眾國,鎮撫諸城,舉措利害,善擇其宜。”
“聞令之君奏于朝,王室之子入于質,自可編民入冊,累使軍役,核納賦稅,循禮安分,不可違制,共襄盛世。”
“若不能覲,修爾城池,時待討伐。”
“記,枉顧令者,漢定無赦,卿可發兵,各問其罪。”
“砰。”
劉備合上天子御制之令。
一雙冰冷的眼眸,如刀般落在帳下。
“聞令之君奏于朝。”
“王室之子入于質。”
卑君猛的打了個冷顫。
他久居漢土,自然听得明白詔令是何意。
大漢這是要以令除滅列國名號,將君王,王室全部遷居漢土。
那時,西域諸國方可在大漢官吏的治理下編民落戶,並且如同大漢的百姓一般,給大漢繳納賦稅,施行兵役制度。
最可怕,莫不過劉備有自己決定的權力。
若有國度不從令者,便可率兵伐滅,以無赦之名夷其國,絕其苗裔。
“謹記。”
劉備按刀走向戰馬,淡漠道︰“若是不遵天子詔令,爾可整備兵馬,修繕城池,等候大漢的討伐,若是遵令,明日前往敦煌太守府報備,听從大漢安排。”
“臣……!”
“民,謹遵大漢天子詔令。”
卑君欲哭無淚,更無反抗大漢之心。
大漢先禮後兵,對他們已是恩賜,還敢奢求什麼啊!
這些年,他屢屢听聞當今漢天子的鐵血,連鮮卑,烏桓都被伐滅,整個西域諸國加起來都比不上一個鮮卑,有什麼資格抵抗漢天子的詔令。
“將軍。”
“不留駐兵馬嗎?”
瑪利亞姆遮著面紗,滿是疑惑的問道。
“不必。”
“大漢可是仁義之國。”
劉備躍上戰馬,率軍朝著東南方向的車師前國而行,滿是自信道︰“先禮後兵,若他們不遵陛下詔令,才是不臣之人,方可率兵討滅。”
“此為他們之幸。”
“明尊大慈父,必將永懸天穹之上。”
瑪利亞姆眼中滿是尊崇之意,朝著洛陽方向回眸一瞥。
“待出了敦煌。”
“你與通山商會,便可往西而行。”
劉備眸子復雜道︰“大漢,有軍卒在西域之西,爾等身上有大漢的公文,若有急事可尋于他們!”
“多謝將軍。”
瑪利亞姆微微頷首。
通山商會,可是西域連通大漢最大的商會。
不算西府軍遣派的護商之師,僅內部的武夫游俠便超過千余,且都是大漢驍勇之人,無懼路上的馬匪劫掠。
所以,他們與率善三衛分別,並無驚懼之處。
“將軍。”
“我們這般也太慢了。”
羌渠從後方御馬而至,勸說道︰“不若離開敦煌之後,直接兵分三路,一路討伐眾車師國,一路發焉耆,一路發樓蘭。”
“善。”
“某覺此計甚妙。”
雷定湊上來連連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