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三月。
律中姑洗,累牛騰馬。
而各州戰事未熄,百姓春耕難繼,又是一年愁雲慘霧。
劉牧啟程發歸洛陽路上。
雍州已經開始交戰。
陳槐重定戰場的請求,被荀攸應下。
他也想看看陳槐等人是否能捕捉南中部族青壯。
此戰若成,或許會改變大漢未來的兵事,從殲滅戰轉向捕殺戰爭。
故而,前線兵事全權交由陳槐統籌。
僅半日,西府軍,護商軍,便急匆匆後撤。
並且,陳槐還調集了大量的猛火油,箭矢,以及超過萬軍卒食用的糧草。
臨洮,往北十里。
陳槐站在一座山峰之上眺目。
山川溝壑一覽無余,遠處的兩座大營更是形成對峙之勢。
“陳君侯。”
雷定恭敬道︰“往北之地,有一方大壑,三面盡是懸崖峭壁,遠離洮水,只要封死入口,天人難救。”
“嗯。”
陳槐按刀轉身。
目光落在剛趕來的張濟。
“試探出來了。”
“我們先退,果然他們止戈推進。”
張濟沉聲道︰“這幾日,我們退五里,龐羲便進五里,退十里便進十里,一直與我們相隔很遠,其用兵之謹慎極為罕見,與你推定分毫無差。”
“太穩,太弱,會麻痹敵人。”
“他們固守的距離,亦是破綻所在。”
“龐羲以為他在逼迫我們撤,實則我們在牽著他們走。”
陳槐摸了摸下巴,淡笑道︰“孫子曰,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某設三地,可勝否?”
“嗯?”
張濟眸子一亮。
雷定,楊騰,阿貴,竇茂听得雲里霧里。
“我們朝著狄道退兵,一直退到二十里之外。”
“竇茂,阿貴行于後軍,前軍分成小股急行軍進入大壑。”
“雷定,你先伏兵大壑之中,見機出壑,攻擊他們的糧草路線。”
“此為攻其必救,一旦他們反攻,便朝著大壑撤退,西府軍,護商軍,以及楊騰伏兵大壑周圍,準備圍捕。”
陳槐眸子閃爍道︰“他們不上當,我們便可前後夾擊;若是敵軍部分追入大壑,我們合力圍捕;如果全部追入大壑,竇茂,阿貴可以折返回來參戰。”
“陳君侯。”
張濟頷首附和道︰“一計三成,九變之法,反之可誘敵。”
“備戰吧。”
陳槐握著刀柄,目光灼灼道︰“此戰若功成,一戰便可定隴西,若不成,罪責在某,親自去帥帳負荊請罪。”
“諾。”
這一刻,陳槐定攻伐之策。
張濟,四大氐王無不拱手應允。
自從劉牧披甲之後,殲滅戰爭常有,並不罕見。
若是他們能圍捕南中義從,放在整個戰爭史上都極為罕見,自然想要搏一個大捷。
各營布軍。
一小隊軍卒悄然分出。
提前進入大壑之中,堆砌猛火油準備封鎖之勢。
大軍主力徐徐撤退之時,又分批次朝著大壑方向撤離,並不會引起益州軍與南中義從的注意。
龐羲的穩步推進,此刻成為最致命的弱點。
他們距離陳槐,張濟他們太遠,加上有竇茂,阿貴所阻,沒有察覺小股軍卒的消失。
京兆尹。
臨近洛陽之地。
史阿策馬至車輿前,呈上密報,奏稟道︰“長安捷報,蕭關已破,這些都是涼州最近的軍報以及密報。”
“嗯。”
劉牧拾起最上面的一份軍報。
字里行間,皆為北匈奴先遣羯胡東歸,以及漢陽,武都,隴西的兵事變化。
尤其是陳槐想要重新選定戰場,將南中義從捕獲,令他不由發笑。
當初,六部院議事時,程昱之言深入人心,傳入鎮國府後,連鎮戍司的將校們不再一味追求殲滅敵軍了?
“史阿。”
劉牧突兀問道︰“監州尉對北匈奴的情報收集如何?”
“不多。”
史阿面露難色,回道︰“這幾年西域與大漢互市頻繁,但消息傳遞緩慢,往往需一兩年之久,僅在一些小國中偶聞只言片語。”
“嗯。”
劉牧合上軍報,目光深邃道︰“傳令長安,準戲志才代擬鎮戍令,調夏侯淵為西府軍中郎將,暫領匈奴義從,即刻奔赴漢陽參戰,徐晃遷入三輔,準備接手關隘安防。”
“諾!”
史阿恭敬應下。
“北匈奴。”
“上帝之鞭?”
劉牧望著軍報嗤笑不已。
若是他沒有記錯,羯胡是匈奴貴族部落的奴隸軍別稱,專門負責先遣,陷陣之事,且都是雜胡部落組合而成。
匈奴鼎盛時期,這支奴隸軍佔比最大便是呼揭部,亦是羯胡軍的起源。
只是不知北匈奴的奴隸軍,又是一些什麼人組合而成,西方各族的人嗎?
臨近日落,劉牧回歸洛陽。
第一件事,並非是問詢並州兵事。
而是召見從荊州返回洛陽請罪的劉表。
“罪臣劉表,叩見陛下。”
“陛下萬年,大漢萬年。”
千秋萬歲殿中,劉表攜親子劉琦,從子劉磐,跪于階下叩首請罪。
“王�撳i恕! br />
劉牧居于上位,俯瞰著這位單騎入荊州的宗室俊杰。
“臣知罪。”
劉表心中五味雜陳,苦澀難言。
自從回到洛陽,宗正府,刑部,皆未過問荊州之事,便料到遲早有這麼一天。
人生最難,莫過于背負所有罪責與苦難前行。
投身亂世,以自負罪而興國家事,是為漢室宗親所要承擔的重任,寧死無怨。
可荊州之變,他被驅除,有罪無功,只是沒想到連他的親子劉琦,以及從子劉磐都被召見了。
今日若是不得天恩,一脈上下必定受罪。
“朕臨萬邦。”
“大漢亂序,社稷不安。”
“上累于祖宗,下負于黎庶。”
劉牧目光銳利,沉聲道︰“朕之罪,未能安撫百姓,未能平息叛亂,但你若留在荊州,或遠遁他鄉,皆違漢室之風,既已回朝請罪,算是認朕這個大漢天子嗎?”
“罪臣,豈敢不認陛下。”
劉表驚懼交加,額頭冷汗涔涔。
天下大亂,各地有割據之勢,是天子之罪嗎?
毋庸置疑。
這是劉牧一生都不可抹除的污點。
可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以萬方,亦是不臣之罪。
天子以‘大漢亂序,上累祖宗,下負黎庶’告誡臣子,其威嚴與決心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