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北伐進行到底

第一百一十四章 欲佔春闈登科舉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陳惡禪 本章︰第一百一十四章 欲佔春闈登科舉

    朱熹給劉淮出的主意很簡單。

    那就是打壓曲阜孔氏,同時捧起儒學。

    天下士子真的擔心孔家這幾個老頭下場如何嗎?

    開什麼玩笑?

    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前途,是能不能當官,是寒窗苦讀十幾年後,會不會被一腳踹出科舉場。

    所以要安撫士子很簡單。

    給他們當官的機會就可以了。

    至于怎麼給,那自然就是要科舉了。

    難道還要‘舉孝廉’不成?復興大漢也不是這麼個復興法啊!

    可關鍵在于,此時山東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勢力,理論上還是宋國的臣屬,你這麼干是不是太不給宋國面子了?

    對于劉淮的憂慮,朱熹這名在宋國官場中廝混過一圈的大儒嗤之以鼻。

    首先,劉淮留在北地是要抗金的,是要打勝仗的。

    可只要打了勝仗,自然就會有人依附,自然就會收復故土,自然就會有地方官員大戶百姓前來投奔,勢力只能越來越大。

    早晚得受宋國的猜忌,這是免不了的。

    與其等到除虞允文之外的宋國高官反應過來,前來打壓山東,還不如趁著如今雙方處于蜜月期的時候,多搞一點好處。

    其次,宋國的官僚系統反應十分緩慢,不會出現劉淮所擔心的,今天宣布鄉試的消息,明日趙宋官家與宰執就已經知曉,後日就會發動反制措施。

    更何況宋國朝廷之中主戰派與主和派斗得不可開交,作為主戰派的一把尖刀,劉淮的勝負直接關系著北伐中原的局勢,乃至于關系著各個主戰派官員的官位。

    在這種情況下,劉淮哪怕有些錯誤乃至于僭越,都會有人遮掩的。

    即便瞞不過虞允文這些人,也可以在表面上作敷衍。

    最後,就是山東人才選拔處于十分畸形的狀態,如果不趁著船小好調頭的時候予以改正,指不定之後還會出什麼ど蛾子。

    漢軍文武中,武人自不必用多說,大部分都是起義軍大浪淘沙活下來的,還有小部分是宋軍或者投降的金軍。

    漢軍之中也有完整的賞賜與晉升體系。

    這些人無論能力還是忠誠都沒有問題,而且也算是符合這個時代武人提拔傳統。

    但是文臣就有大問題了。

    現在山東官吏大約分為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劉淮的節度府與魏勝的元帥府官吏,相當于中樞官員。

    一部分是地方官員,包括知州、通判、知縣、縣丞在內的正規官員體系。

    這些官員來源方面十分駁雜,

    有陸游、張孝祥、徐宗偃、朱熹等來出身宋國的官員;

    還有何伯求、崔蛤蟆、張丑等地方豪強;

    還有如同羅谷子、高敞等山東本地出身的官吏;

    甚至還有李通、梁肅、梁球這般金國尚書宰執一級人物。

    但這些大部分都是主動來投靠,在劉淮眼前過了一遍,歷經考驗,方才能登上高位。

    但關鍵在于,劉淮又不是百目天王,哪里能把所有人都看在眼前了呢?

    隨著收復失地,現在山東兩路近二十個州府,百多個縣,縣一級的官吏劉淮已經完全沒有精力去管了,即便山東如今實行二元政治,有魏勝這個理論上的義軍最高領導人協助拍板,卻還是出現了許多問題。

    如今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吏與官之間的隔閡不存在了,為了補充地方官員,有政績的吏員跨過了那條線,登上了政治舞台,並且迅速引起了正統士大夫的側目。

    小吏之所以能在地方辦成事,大多數是地方強力人士,黑白兩道通吃,家里還能有些家資,甚至還會有及時雨般的人物。

    這種人讓他們當地方主官是會出大事的。

    而且憑借封建時代的行政考核手段,也很難覆蓋到吏員這種程度。

    科舉大家同一張卷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能有個評判標準。

    小吏干的好不好,還不是上級一句話的事情嗎?

    得,又回到舉孝廉上面了。

    小吏當上官員之後,再反哺家族,重新再復刻前路,直到地方上盤根錯節,從寒門變成豪強,再成為世家。

    到時候再造出一個四世三公來就搞笑了。

    哪怕現在有許多人都已經認可了劉淮的野心,因為他的勝利想要從明里暗里推一把,但興復漢室可不是將漢朝的制度全都照搬回來。

    會出大事的。

    所以,以吏作官,只能是權宜之計罷了,還得要科舉。

    這也是朱熹要支持劉淮僭越的原因了。

    另外,朱熹需要用科舉作為工具,來傳播《格物論》。他今年才三十歲,如果在宋國,最起碼還得再過二十年,才能成為一代文宗,登上高位,摻和科舉事務。

    一千年太久,只爭朝夕。

    他等不起。

    如果是蒙兀、女真要入主中原,成為天下之主,朱熹肯定是要想辦法反抗的,可劉淮一個根正面紅的漢家子弟,打出的又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朱熹自然要助他一臂之力了。

    有人可能會問,朱夫子難道也可能當宋國反賊嗎?

    這其中自然有理由的。

    朱熹可跟陸游、魏勝等宋國死忠不同,他的思想之中有一點十分重要,那就是‘絕統說’。

    這是歐陽修所提出的一種歷史正統論,認為正統王朝必須‘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換句話來說,王朝既需要有合法性,又必須實現統一,方才可以稱得上正統。

    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比如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就屬于正統斷絕。

    如果強行按這個標準來算,無論宋金遼西夏並立,哪個都不算是正統,現在正是亂世,正是正統斷絕期。

    誰能統一天下,誰就能重拾正統,誰就是天下之主。

    如今‘絕統說’雖然還沒有被朱熹完善,卻還是受到了廣泛的推崇,更是在山東內部暗中傳播的一種學說。

    朱熹此時勸劉淮開鄉試,也算是符合其人學說與性格了。

    而劉淮自然也不能耗費朱熹的一番苦心,他必須趁著大勝之威,快刀斬亂麻的解決所有事情。

    離開孔府之後,劉淮對著身邊的畢再遇說道︰“畢大郎,我記得令尊畢公祖籍就是兗州?”

    畢再遇正在一馬以外左顧右盼,聞言連忙驅馬向前︰“正是如此,大郎君,我之前還回到兗州,尋過族人。”

    劉淮沉默片刻︰“找到了嗎?”

    畢再遇有些黯然︰“我的年歲較小,家父之前也沒有仔細說過家鄉所在。而家父又是倉促離世,更是沒了言語。北地戰亂多年,再加上洪水泛濫,家鄉早就不知道換了幾茬人了,尋訪多日,終究難以找到故鄉。”

    劉淮嘆了口氣,只能勸道︰“畢大郎,你還年輕,終究還是能找到的。你今年已經十六歲了吧?”

    “稟大郎君,再過一個月,就到十六虛歲了。”

    畢再遇身材高大,在經歷數場大戰後,臉上也褪去了稚氣,尤其在畢進戰死之後,他更是沉穩了許多,任誰也想不到,他竟然只是一名十六虛歲的少年人。

    這種少年人在山東義軍內部其實並不少見。

    比如劉淮的隨身文書羅懷言,再比如已經搭好山東市舶司一大片攤子的王世杰,還有魏勝的二兒子魏昌。

    若是算上二十郎當歲的人,那就太多了,王世隆、張白魚、辛棄疾、魏郊乃至于劉淮本人都是這般。

    這也是金國內部許多人害怕山東飛虎子的原因了。

    劉淮的核心團體實在是太年輕了,年輕到只要耗下去,就能將宋金自建炎以來積攢的精兵悍將全都耗死的程度。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長大了。”劉淮有些老氣橫秋的說道,他見畢再遇尷尬,哈哈一笑︰“你也該獨當一面了。”

    畢再遇有些惶恐︰“大郎君,我……”

    劉淮一揮手︰“莫要說別的,你陣斬了一名行軍總管,一名行軍猛安,這可都是大功,若不能相酬,其余人也信不得軍法了。”

    說著,劉淮思索了片刻︰“且讓羅二郎那小子也來歷練一番,我尋幾個循吏來,以高敞為兗州知州,你們二人一文一武,協助度田授田,穩定地方。

    在這期間,畢大郎你也可以趁機尋訪故鄉,也算是公私兩不誤。至于畢大郎你的授田,你尋得故鄉之後,以籍貫再論,到時候再幫你尋個清白人家的姑娘,娶妻生子,如何?”

    這就是要幫助畢再遇成家立業了。

    畢再遇父母皆亡,宗族難尋,屬于光棍一條。

    在劉淮看來,若是他不幫忙,畢再遇還指不定浪蕩到何年何月。

    誰料畢再遇听聞劉淮言語之後,只是沉默片刻就翻身下馬,躬身行禮說道︰“大郎君,我與一女子兩情相悅,還望大郎君能替我做媒。”

    劉淮結結實實上下打量了畢再遇好幾眼,方才摸著鼻子訕笑說道︰“誰家女子這麼有福氣?”

    畢再遇扭捏了一下,在一眾親衛戲謔的目光中低聲說道︰“是王世隆王統制家的小娘子。去歲中秋之時,我休沐出營,遇到了驚馬,救下了王小娘子,一來二去,就相熟了……後來,魏娘子還調笑我倆是天生一對……”

    聲音越來越小,但劉淮卻听得有些驚訝起來。

    這似乎是王世隆的某個妹妹,被畢再遇看上倒也不奇怪。可怎麼魏如君也摻和進去了?

    她自己的終身大事都沒有解決,就要當媒人了?

    劉淮將腦中亂七八糟的想法扔到一邊,對畢再遇笑著說道︰“那好,就讓我為你做媒吧,想必畢公在天之靈,也會樂于見到大郎你開枝散葉的。”

    “謝大郎君。”畢再遇再次躬身行禮,耳听周圍的起哄聲音,臉不由得更加漲紅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將北伐進行到底》,方便以後閱讀將北伐進行到底第一百一十四章 欲佔春闈登科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將北伐進行到底第一百一十四章 欲佔春闈登科舉並對將北伐進行到底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