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北伐進行到底

第一百一十一章 致知格物最為難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陳惡禪 本章︰第一百一十一章 致知格物最為難

    正所謂︰大鍋飯也是要分到各人碗里去吃的。

    同一立場之中也分為許多派系,目的相同之人之間也會有路線之爭,更何況宋國這麼大的國家了。

    你不能說大家生活在一個國家,就能和和氣氣順順美美,宋國境內想要將秦檜秦相爺挫骨揚灰之人那可太多了。

    魏勝是忠于宋國不假,但他對于宋國中的一些敗類也是深惡痛絕。

    尤其是劉寶這次縱兵劫掠的地方,正是魏勝的老家宿遷。魏勝如果在場,說不定就要直接引兵與劉寶廝殺一番了。

    面對魏勝的指責,劉淮也只能將當時的情況說清楚。

    想要解決這一萬宋軍,即便以漢軍的戰斗力,也得調來六七千兵馬,而且還會遷延日久,不利于即將開始的春耕。

    更何況虞允文反應的很快,在劉淮抵達之前,就來到了宿遷,並且立即與山東義軍做了政治交易。

    在那種情況下,劉淮很難對宋軍展開大規模清算,甚至只要是動手,原本脆弱的政治同盟關系也會立即崩潰,虞允文會認為劉淮要徹底反叛,回到兩淮之後就會對山東動手。

    魏勝也只是憤怒了片刻而已,就已經平靜了下來。

    無非是早晚要與劉寶這廝算一算總賬罷了。

    魏勝隨後又繼續說道︰“此番乃是大勝,賞賜一定不能少,即便辛五郎他們不願意要大宋的封賞,山東這里該有的待遇還是應該有的,否則會寒了軍心的。”

    劉淮摸著頜下短髯︰“這我自然曉得,只不過我在想,是不是要召開全軍軍議,來定一下之後的戰略。而且耿節度……耿節度的身後名也要確定一下,不僅僅是要安天平軍之心,也要將他的是非成敗說清楚,否則打壓豪強一說就在民間口中成了虐民之舉。”

    劉淮想要通過對耿京功績的表彰,來統一思想。

    不是沒給你們豪強機會,耿京都將天平軍的民政一把手,事實上的二把手讓給東平府豪強了,可是東平府豪強又回報了些什麼?

    天平軍大軍出征的時候,在老家反叛作亂。後來更是跟金賊合軍一處,將耿京逼死了。

    有這種前科在,對豪強有防備不是很正常嗎?

    于此同時要借此事來提醒山東文武,莫要松懈,要看清楚誰才是山東義軍的盟友。

    魏勝心中稍稍有些怪異,因為他沒有想過劉淮還想要用講道理的方法來統一思想。

    作為亂世中的軍事強人,能打勝仗就是一切的基礎,也是威望的來源。

    只要百戰百勝,就會有人無條件的跟隨。

    劉淮在將解決了徐州三萬戶之後,軍事領袖的地位已經無可動搖,就連魏勝也不一定能壓他一頭,這時候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金科玉律。

    莫說收拾一群跟漢軍作對的豪強,就算他提拔一群戲子當知州,也會有人覺得此舉必有深意。

    魏勝思量片刻,點頭說道︰“這自然是可以的,卻不應該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也是有許多大戶毀家紓難,參與抗金的。”

    劉淮連連點頭稱是。

    可隨後,魏勝卻又想起另外一事︰“但是抑制豪強,總繞不過曲阜孔氏的,老夫听聞兗州那里已經有歌謠了,什麼‘江南來了一大蟲,吃盡天下膏血脂’還有‘操船老翁不識數,不養良人養惡犬’,算是將你我父子都罵進去了。”

    劉淮笑道︰“這打油詩的水平真是不過關,也可見曲阜那邊已經是真的急了,連潤色都沒有,就將這種童謠放出來了。”

    魏勝嘆道︰“地方大戶還是有些能耐的,百姓也不是命中注定要跟咱們走的,還是得爭取百姓方才可以,這首歌謠出來之後,兗州度田明顯有了困難。唉,王雄矣當時還是手軟了。”

    劉淮擺手以對︰“父親,孔氏牽扯甚大,也只有你我來做,方才能勉強壓住,王雄矣卻是不成的。這不怪他。”

    “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對付孔氏,王雄矣的輜重總管朱熹現在就在兗州,他在前幾日向我遞了幾封文書,其中一封十分有見地。”

    說著,劉淮眼中竟然有些異彩︰“朱夫子,想要借此機會,改革儒學。”

    魏勝也眯起了眼楮。

    說實話,如果這不是暗室之中,而是劉淮光明正大的說出來這些話,那麼如今的士大夫就會認為劉淮與朱熹二人八成是瘋了。而後世的史學家八成會瘋了一樣尋找各種典籍文書,來記錄儒學發生變革的重要時刻。

    魏勝雖然識字,甚至舞文弄墨也有一定水準,卻真的干不了討論儒學的事情。

    當然,劉淮也夠嗆,什麼理學道學心學之類的,他最多也就能復述一個大綱,具體各派有什麼差異,他也解釋不上來。

    但通過朱熹送來文書中的只言片語,劉淮發現,這名大儒苗子,竟然試圖把自然科學縫進儒學之中。

    好家伙。

    劉淮直呼好家伙。

    蝴蝶效應這麼厲害嗎?怎麼朱熹參與了一次北伐之後,思想竟然能發生了如此之大的變化?

    關鍵是,這種手段具有一定意義的可行性。

    因為在歷史上,牛頓牛爵爺就是將自然科學縫進了神學之中,才讓自然科學被廣泛認同。

    這不是扯淡,牛頓三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帶他嫁給了一個牧師,而他的母親整個家族全都是虔誠信徒與神職人員,在這種環境中成長,他不是神學家才不奇怪。

    在牛頓一生的著作中,84%是神學著作,16%才是自然科學著作。牛爵爺之所以研究物力是為了更好證明上帝的存在,而不是為了別的。

    牛頓的宇宙觀更牛逼,他認為上帝只創造宇宙,給了宇宙一個第一推動力,就任由人類發展,不再管了。

    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機械宇宙觀。

    而上帝將世界運行的規律藏在了宇宙中,任由人類發現。所以牛頓每發現一條定律之後,總會贊美上帝︰這些和諧美,不正是表明,這廣闊的天地間存在一位無所不能的上帝嗎?

    後來牛頓與萊布尼茲的矛盾,除了微積分以外,還有就是萊布尼茲覺得上帝不會這麼無聊,‘不會給宇宙上發條’。

    朱熹此舉,也算是強行復刻歷史了,劉淮覺得某一天朱熹發現一條定律之後,一定會將這自然定律與先賢大儒的言論聯系起來。

    而朱熹的思想轉變,原因很簡單。

    他跟楊�、徐爾雅等醫學院教授混到一塊去了。

    且說,儒學之中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方法論的缺失。

    我知道得求得真知,那麼該怎麼求呢?

    古典的方法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句話總結就是︰要多想。

    學了之後多想,想了之後多學。

    那學的與想的到底是不是真理呢?

    不知道。

    歷朝歷代的大儒們也在完善學說,到了如今‘程朱理學’的時代,又有新的方法論。

    那就是‘格物致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是進步,因為總算挨著一點唯物的邊了。

    如果朱熹按照歷史的發展方向,就會完善‘道問學’。

    通俗一點就是︰人心中存在真理,卻必須要通過格物來學到。

    但到底該怎麼格物。

    不好意思,不知道。

    大家各自發揮吧。

    各自發揮就會出現問題,到了明朝的時候,儒學已經完全走偏了,走到了唯心主義。

    也就是宋朝陸九淵與明朝王守仁所堅持的心學。

    既然格物格不出格名堂,那咱們就不格物,繞過這個關卡,不就成了?

    通俗一點就是︰尊德性,重內心,認為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內心,只要在內心上下功夫就行了。

    得,儒學走到了修身成聖的階段了。

    從儒學的發展脈絡就可以看出來,大家都著急的不行,都想要求得真理,但是真理該怎麼求,這‘物’究竟該怎麼‘格’。

    不好意思,還是不知道。

    劉淮穿越過來之後,除了與金國拼命之外,確實想要搞一些自然科學來發展一下,卻始終沒有來得及去做。

    原本他想要在去年冬日搞出‘比薩斜塔落地實驗’或者‘馬拉半球實驗’,乃至于搞出個熱氣球來給宋朝土著開開眼。但大戰一起,也就來不及想這些了。

    可是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鯉,何其多也。

    朱熹這名學富五車,一直在苦苦思索為儒學開闢道路之人,在山東也找到了自己的應許之地。

    在大戰還沒有打響的時候,朱熹就跟醫學院的教授們混在了一起,跟著他們在山東各處行醫,看著他們救活人或者醫死人。

    這期間,朱熹細細研讀了楊�的《行醫筆記》初稿,並且詢問了一系列的問題。

    但大部分問題楊�也回答不下來,因為此時的外科醫學還是純粹的實驗醫學。

    闌尾長在臍下一寸五分,它為什麼長在這里,我特麼怎麼會知道?它就是長在這里!

    用烈酒涂抹過的傷口不容易感染,為什麼?我特麼怎麼會知道?他就是不容易發膿!

    有的時候,楊�被朱熹問急了,也直接拂袖而去,並且撂下一句話︰你不是想要格物致知嗎?這就是物,你來格吧!

    朱熹對此倒也不惱,只是開始了自己的悟道。

    他的思想過程不為人知,但到了最後,朱熹根據楊�、徐爾雅等人行醫的過程,看著他們逐漸總結行醫手術途中的經驗,將同一種手術從傷亡慘重到能穩定救人,總算開悟,並總結出了四條結論。

    其一︰試錯可以尋真。

    其二︰實踐方能求理。

    其三︰猜忌當疏,論證當細。

    其四︰雖理不可驟得,但其真必存。

    然後,朱熹就根據這四條,開始跟著楊�等人展開醫學實驗。

    最終,他從病人感染傷口上的蛆蟲與蒼蠅轉換中,大膽猜測是蒼蠅將一只看不見的幼蟲產在了傷口上,方才導致生蛆的。

    並且用腐肉驗證了這一點。

    這個發現比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總結早了幾百年。

    朱熹並沒有順勢發明顯微鏡,進行微觀觀察,而是迅速想起了古籍中的一句話︰腐草為螢。

    難道螢火蟲真的是腐敗雜草中產生的嗎?會不會是大的螢火蟲生出來的?

    為此,朱熹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一個充滿雜草泥土的罐子中。而另一個空罐子,則是只放大量的雜草。

    待到罐子中的螢火蟲死去之後,朱熹又將螢火蟲的尸體撿了出來,等待著最後的結果。

    那是一個秋末的夜間,朱熹在夜風中打開了兩個罐子。

    一只罐子空空如也,而另一只罐子則是飛出了一片螢火蟲。

    朱熹在螢火蟲的包圍之中,看著天空中的月色,逐漸變得有些痴了,他手舞足蹈了一番之後,躺在了草地上,對著天空揮拳奮力大喊。

    “孔仲尼!你個欺世盜名之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如若瘋狂的大笑聲中,朱熹完善了他最後一條格物理論。

    正是︰格物之法,當有對照,萬事萬物,道理相通。

    儒學終于有自己的格物之法了,雖然還十分粗淺,卻終于邁開了堅實的第一步。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將北伐進行到底》,方便以後閱讀將北伐進行到底第一百一十一章 致知格物最為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將北伐進行到底第一百一十一章 致知格物最為難並對將北伐進行到底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