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游輾轉難眠的時候,另一名後世與他齊名的大詩人辛棄疾也是徹夜未眠。
當他抵達費縣的時候,天平軍已經走出了蒙山,沿著浚河兩岸作駐扎。
天平軍即便是大敗逃散了許多,也還是有五六萬人的,相對于區區一個費縣來說,人數還是太多了,軍紀也不太整肅,如果讓他們一股腦的進入縣城,費縣的秩序會立馬崩潰。
作為前鋒一路追趕金軍的辛字軍與契丹騎兵就駐扎在浚河南岸,等待著耿京的到來。
辛字軍余部在天色將黑的時候抵達,包括辛氏族人在內的輜重後勤此時也是剛剛安頓好。
辛棄疾只是讓李乙真金回軍給耶律興哥作匯報,而他則是臉都沒洗,直接帶著渾身塵土,在辛字軍中巡視起來。
這也是跟著劉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學來的。
兵書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但如何知己呢?
兵書上沒說。
而劉淮給出的解決方案很簡單,那就是作為指揮官一定要勤快,千萬不能犯懶。
你到了營地就想找倆雞蛋煮面條吃,吃飽了睡大覺,既不知道周圍有幾個山頭,也不知道周圍有幾條路。部隊到齊了沒有,哨兵游騎安排了沒有,軍心士氣如何一概都不知道,如何能知曉自家軍隊的狀態呢?如果有敵人夜襲,那就只能三十六計走為上了。
如果全軍上下,人人都是你一言我一語,抱著僥幸來做事,如何能打勝仗呢?
所以無論大小指揮官,都一定要勤快要不惜走路,不怕勞累,要多用腦子,要做到心到、口到、腳到、手到,事情沒有做好之前,不能貪閑,貪閑就隱伏著犯錯誤的根子,什麼事情都要心中有底。
在一番來自後世那位軍事家的軍事理論轟炸下,辛棄疾立即變得心服口服。
他一個宋朝人,哪見識過這個?在參觀了一下忠義軍後,就立即有模有樣的學了起來。
還真別說,辛棄疾雖然之前也巡視營地,但更多的也只是走馬觀花,覺得差不多就得了。可在經過忠義軍親身實地看了一圈之後,他立馬覺得似乎許多地方都有問題。
所謂平日里總是覺得差不多,那麼打起來就總是會差一點。
“阿九,營寨還是建的有些亂了。”辛棄疾拍了拍身上塵土,對著副頭領辛經緯說道︰“以後行軍,要在中午時就去探查地形,最遲下午就要設立營寨,要有望樓、木欄、鹿角、壕溝,每一次行軍中扎營都應該這樣。”
辛經緯重重點頭。
“六郎。”辛棄疾又望向另一側的辛元英︰“咱們要制定一個在辛字軍中的晉升制度,確立軍中階級,那些有功的將士,不應該只讓他們在底層打混,總該有一展本事的機會才是。”
這話說完,辛棄疾的兩名心腹同時沉默。
從辛字軍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支軍隊本來就是以辛氏家族的人力物力為基底建立的,所以高層基本上都姓辛。
憑什麼?就憑人家拿的是原始股。
但這種制度在軍隊人數比較少的時候還可以實行,人一多就肯定是不行了。
哪怕李靖在這支軍隊中屢立奇功,只是因為他不姓辛,升到隊將就升到頭了,長久以往,如何能留住人才。
可話又說回來,那些辛氏族人憑什麼賣了田地,將鋤頭打成刀劍,與你辛棄疾一起把腦袋別褲腰帶里拼命?
不就是為了能身居高位嗎?
現在你說一個泥腿子砍了倆人頭就能坐我腦袋上,你對不對得起我?
“此事很難,除非辛字軍能擴軍上萬人,否則阻力極大。”辛元英想了想,還是搖頭以對。
辛棄疾點頭︰“我只是給你們提個醒,唉,這次去忠義軍可算開了眼了。我才知曉,真正的軍隊該是什麼樣……”
辛棄疾只是發了一頓牢騷,卻又立即醒悟,天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時跟部下說起,只會讓他們慌亂。
在巡視完傷兵營之後,辛棄疾又獨自來到了運送輜重的民夫所在營區,辛家的老弱也都被安置于此。
辛棄疾巡視一圈後,正要拖著有些疲憊的身體回營帳,卻看見一名老婦有些畏縮的向前,想說些什麼卻又不敢說的樣子。
“四嬸子。”辛棄疾微笑說道︰“可是有了什麼困難?哦對了,是那個三丫頭給你惹麻煩了?”
這幾日辛棄疾又是統軍作戰,又是整頓軍紀,期間還跑了幾十里去忠義軍觀軍陣,忙得一塌糊涂,都忘了這名與劉淮一起救下來的小丫頭了。
老婦搖頭,猶豫片刻後還是重重嘆氣︰“這就是俺想跟郎君說的,俺無能,那丫頭已經死了。”
饒是辛棄疾見慣了生死,尤其是親眼所見這幾日十萬天平軍的大潰敗死傷無數,但听到這個消息是還是覺得天旋地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疲累,辛棄疾筆直如松的身體,竟然微微晃了晃。
“她……她是如何死的?”
這話剛剛喃喃問出口,辛棄疾就立即醒悟。
還能如何死的?
腿上的傷口感染唄。
那個天平軍遭遇突襲的夜間,三丫腿上的傷口已經化膿了,這個姑娘也發起了高燒,之後又經歷恐懼、奔波,三丫一直沒有辦法安養,早夭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辛棄疾捫心自問,他的所作所為是沒有錯的。他是統軍大將,自當為了全軍生存去奔波,根本無暇去顧忌一個受傷的小姑娘。
這種事情太多了,山東亂成了這個樣子,闔家滅門之事都不少見。沒見以劉大郎的本事,也只能顧及眼前嗎?
可辛棄疾即便在這片刻中,已經給了自己許多合理的理由,他的心中還是整個都堵塞住了,有一股郁氣堵塞其中,想要吐,卻是無論如何都吐不出來。
老婦見辛棄疾表情難看,有些擔心的問道︰“郎君,你可還好?”
“我無甚大礙。”辛棄疾搖了搖頭︰“她什麼時候死的?你們把她葬到哪里了?”
老婦指了指北邊︰“出蒙山口的那一日,俺也就把她葬在了蒙山腳,只挖了個小坑,裹了一卷草席就葬下去了。俺也識不得許多字,只能給用木板給她立了個碑,在上面寫了‘三丫’二字。唉……可憐娃子,別說大名,竟然連個姓都沒有……郎君,你莫不是害了病吧?俺喚郎中來。”
老婦絮絮叨叨地說罷之後,見辛棄疾愈加不堪,連忙上前詢問。
“不用了……四嬸子,你回去歇息吧,我在這里坐一會兒就好。”辛棄疾坐到了一輛輜重大車側邊,拄著重劍強笑說道。
老婦似乎有些擔心,想要繼續說些什麼,卻終究不敢違抗當家大郎君的命令,只能嘆了口氣後轉身離去。
“對了,五郎君。”才走出幾步,老婦就再次回頭︰“三丫死之前,讓俺給你與劉郎君帶一句話。”
辛棄疾深吸一口氣,有些不敢再听,卻又只能說︰“她說什麼?”
“她說。”老婦想了想說道︰“告訴兩位阿叔,她的腿已經不疼了。”
老婦說罷,就再次轉身離去,嘴里還自言自語︰“可憐孩子,腿都爛成那樣了,如何會不疼呢?”
辛棄疾坐在糧車上,抬頭望天,徹底呆愣住了。
與老婦人不同,辛棄疾在戰場上廝殺過,是真的見過那些傷者是如何傷口潰爛而死的。
他知道,只有傷口潰爛到無可挽回的時候才會不疼。
也就是說,這名全家被害,努力求生的小姑娘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懷著對生的喜悅死去的。
她本不應該死的。
本不應該死的。
辛棄疾呆呆的望天,保持著這個動作一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