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第144章 風氣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任豬飛 本章︰第144章 風氣

    “《東方日報》銷量突破6萬份,成為滬市第三大報紙。”

    “《東方日報》總經理為第一期中獎的三名讀者頒獎,各得到一根大黃魚金條。”

    隨著類似這樣的新聞報道出來,陳光良和《東方日報》再次登上滬市最熱門的話題。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而這個效果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畢竟足足要進行十期,足足三十個人獲得總計12000大洋的黃金。

    這天,陳光良放下報社的工作,來到了‘陽光家園’參加入住儀式。

    ‘陽光家園’佔地12.15畝出頭,但卻修建了39幢房屋,而且還有一幢陳光良的府邸,佔地近半畝地(300平米)。

    所以‘陽光家園’相對‘幸福家園一期’,略顯擁擠,但實際上也還好!

    正常的一幢樓,只佔90平米,實際面積還不足80平米。

    “媽,這里你可以安排種點花草,就不要種菜了!”陳光良指著一個小花台,笑著說道。

    他們這幢房子,還用圍牆給攔住,差不有個一百平米出頭的院子,汽車都可以停進來。

    “行,晚點我來安排!”

    楊慧如今也算有點富家太太的模樣,知道指揮佣人做事。

    隨後,陳光良參觀了一下自己的新家。

    不出意外,最近兩三年就會住在這里,甚至可能成為他的‘新房’,當然他現在連個女朋友都沒有。

    家具有些上檔次了,不少都是在百貨公司購買的,檔次屬于中檔偏上。

    現在陳光良手中也有一點閑錢,稍微布置一下新房子自然不是問題。

    新家一共是三層樓,陳光良住在三層,楊慧和陳光聰住在二層,一樓作為公共區域。

    在陳光良住的三樓,有一間大臥室,有一間書房,有一個客廳,有衛生間、衣帽間。

    還算不錯!

    不過話說回來,一旦他地產做起來後,可以考慮在法租界的霞飛路修建一個大一點的宅子。

    沒必要對自己太苛刻。

    到了中午前,楊青山一家前來吃飯,祝賀陳光良一家喬遷新禧。

    因為這座小洋樓對于陳光良來說,也不算匹配身份地位,可能也只是臨時住所,甚至對滬市的富豪們來說都不值一提;所以,陳光良這次‘喬遷新禧’並沒有邀請朋友們來做客。

    低調一點!

    “二舅,你們找個日子就搬到幸福家園去住吧,那里的東西都是齊的,直接住就行!”陳光良開口道。

    楊青山笑道︰“哎我們這住的地方是一年一大變呢,從一開始番瓜弄的草棚,再到長江車行基地的棚子,接著是長江基地的磚房,現在又是小洋樓了。”

    短短的兩年時間,變化如此的快,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陳光良說道︰“日子總是越來越好的,對了,讓二舅媽在家相夫教子吧,別去長江車行做飯了,工資照發。”

    想起當年陳光良來滬市投靠二舅,也沒有受人家的白眼,當自己的孩子照顧。有這份情誼在,哪怕是現在的陳光良,也不能虧待人家。

    楊青山馬上說道︰“那怎麼行,他現在每天就給大家燒個午飯,時間充裕的是。你真不要她做事,她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見狀,陳光良也不再勉強。

    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吃個喬遷宴,陳光良一家的住處也算穩定下來。

    下午,陳光良來到長江地產的寫字樓。

    經過近一個月的擴張,長江地產如今已經完善各部門的建設,並總計擁有16名員工。

    這些員工都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不超過三十歲,第二是有一定的學歷和專業知識。可以說,一般房地產公司都不會養如此多的人。

    “元台,關于愚園路的整體設計,好了沒有?”陳光良一到公司,就詢問道。

    陸元台隨即拿出一份資料,說道︰“好了,中段的地皮也設計好了,這是設計稿子。”

    在愚園路的西段和中段,陳光良總計是擁有103.6畝的土地,另有三個地產項目(可長期收租);這些土地中,只有一副5.2畝的土地建了‘維他奶’工廠,其它98.4畝土地都要在未來的兩年時間里,開發成新式里弄,並全部出售掉。

    算了來,足足300幢的小洋樓,總計900層的住宅。

    這些房屋建好之後,整個愚園路的西段、中段將被改變面貌,形成租界的中產階級居住的聚集地。

    所以在全部建設前,陳光良也是讓陸元台組織人手,將這些區域的地圖和規劃做出來。

    “我看一下,中段的地皮設計好了,就繼續西段的地皮設計,兩年內,我們要全部開發出來。”

    這只是保守的說法,不過是區區三百幢住宅而已,搞不好一年就能全部賣出去。

    “好的,工程量不大,都是現成的圖紙套一套。對了老板,要不要我們自己成立建築隊,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成本。”

    三層的磚木結構洋房,建築技術極低,長江地產又已經進入這一行一年多時間,完全可以組建自己的建築企業。

    當然,陳光良卻一口否定道︰“不用,該人家賺的也得給人家賺,不要什麼都自己做,我們後面還有公寓、高檔洋房要建,哪里有時間去發展建築公司。”

    陸元台頓時興奮的說道︰“好”

    老板真實要決定大干一場了!

    長江地產在威海路的那幅10.2畝地皮,就可以修建高檔公寓,因為周邊就有孫春生開發的太陽公寓。

    當然,這些都是後面的事情!

    陳光良又說道︰“還有樓書,每個地盤都要精心準備,讓人家心甘情願的掏錢。這些都提前準備好!”

    “嗯,我們都有在做,現在人手多了,做事也會提高效率的。”陸元台認真的回道。

    此時的他,已經成為長江地產名符其實的高管,不僅擔任副總經理,還兼任最重要的部門——建築開發部的經理,這個部門有8個人,是全公司人數最多的部門。

    隨後,陳光良又和其他職員聊了一下,大家的工作都開始忙碌起來。

    郭德明擔任副總經理,負責財務部、銷售部、公關部,也是大權在握,新成立的銷售部和公關部,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老板,吳律師那邊傳來消息,說工務局的官員講,分層出具房契,並不違法,但具體需要在討論。”

    陳光良說道︰“嗯,只要不違法,那就成功了,後面問題不大!”

    其實本來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原來的一幢三層樓是一本房契,現在一幢樓則可以是三本房契;只不過現在的三本房契中,標注了1/3擁有本幢樓房權益(層數都不用寫,由房地產公司出具買賣合同作為證明)。

    這樣的操作,政府並不會引來什麼麻煩,收稅一樣的收。

    郭德明說道︰“吳律師正在安排,哪一天帶著您一起去見工務局的官員,說是當場說服他們。”

    “知道了,我會準備好的!”

    說服工務局的官員,只需要兩點︰第一,不能讓工務局的官員覺得麻煩,有隱患;第二,公董局是得利者,洋人是得利者。

    恰恰這兩點,陳光良都是信心十足!

    《東方日報》每天印刷六萬份,完全都不夠用,每天下午2點時,各大零售點都希望他們補貨。

    當然,補貨是不可能的,因為報紙要編碼,也要考慮抽獎的時間,和第二天的印刷。

    再說了,陳光良要的就是‘饑餓營銷’,引起更大的話題。

    所以很快一則關于讀者在多個報攤詢問‘是否還有《東方日報》’的新聞,就誕生了!

    與此同時,陳光良的形象也徹底改變,成為商界的‘高人’,也成為文化界的‘名人’。

    前些時間抹黑他的新聞,早已經消失無蹤,反而成為陳光良‘偉岸’形象的助力——一個窮小子白手起家,短短幾年時間便崛起,成為年輕的報業大亨和地產大亨。同時,這個窮小子出身人力車夫,並沒有忘本,允許車夫們入股車行,發明三輪黃包車等。

    一時間,陳光良在滬市成為風雲人物。

    東方報社的會議室里,管理層齊聚一堂,包括洪雁賓、黃春蓀、張靜廬、韓楚風及六大部門的負責人。

    陳光良開口道︰“我想將《商報》納入《東方日報》當中,即《東方日報》增加一張紙,平常出六張紙,周末可以增加至八張紙。這樣一來,我們和《新聞報》、《申報》就差不多的紙張。”

    《商報》一直在發行,銷量在7000份上下,其實也是非常不錯的一份報紙。但他原來的銷量只有五六千份一天,是新的記者和編輯系統,讓這份報紙一度增長到1萬份。但後來《東方日報》橫空出世,《商報》的資源減少,所以又回落不少,但現在穩定在7000分以上毫無問題。

    黃春蓀第一個站出來說道︰“我同意,與其發展兩份報紙,還不如專職發展一份報紙。特別是現在《東方日報》表現非常好的情況下。”

    這兩天大家都分析了一下,《東方日報》的活動結束,也能保持著4萬份以上的銷量。所以雖然消耗代價近1.5萬大洋,但依舊是非常值得的。

    隨後,大家紛紛表示贊同,集中力量發展《東方日報》。

    《商報》並入,還能增長《東方日報》的商業性內容。

    接下來,陳光良又繼續說道︰“關于購買新型高速輪轉機的事情,我決定購入一部,這個事麻煩洪協理一下!”

    洪雁賓是招商局的船務科科長,擅長的就是對外活動。

    “好,我盡快完成這個任務。不過一台夠不夠?”

    每部每小時可印四張大報36000份,但如今《東方日報》一共是六大張,周末更是八大張;再考慮後面《東方日報》的銷量可能增加到5萬份以上,所以洪雁賓如此問道。

    陳光良也思考了一下,隨即說道︰“增加兩部也可以,但我們的銷量畢竟很難增加到十萬份。所以如果增加的兩部的話,我建議我們成立印刷公司,對外也接業務,這樣一來就不會浪費。大家覺得如何?”

    這一段時間,正是各種報紙誕生的,而小報社哪里舍得購買印刷機。

    洪雁賓眼前一亮,說道︰“我贊同,一舉兩得的辦法。”

    兩間大事就這樣決定,不需要通過董事會,後面通知一下兩名董事即可。

    畢竟陳光良這個人,可不是容易被人架空的。

    如今在《東方日報》,他擁有絕對的權威,主要是記者、編輯們都是他的‘徒弟’。

    不過等《東方日報》穩定銷量後,陳光良還考慮讓《東方日報》介入投資地皮,賺了錢以後可以建總部大樓、建員工宿舍。

    這樣,陳光良才算對得起自己的職員們。

    最後,陳光良說道︰“鑒于我們開報社的,難免惹上各種官司,所以我們要和法律界的律師建立一個長期合作關系,以後有麻煩就讓律師應付。這個事情,洪協理也籌備一下我們的法律網絡。”

    最近,阮玲玉的老公張達民正在告《東方日報》,陸小曼的老公徐志摩也揚言要《東方日報》.官司一下多了起來。

    洪雁賓笑道︰“都是小官司,不過陳經理說的有理,以後《東方日報》難免這樣的麻煩很多,應該建立個律師關系網。那個吳凱聲律師怎麼樣?”

    陳光良隨即說道︰“他不能長期的,他好像現在熱衷政治!”

    洪雁賓點點頭,便說道︰“那就找其它律師館合作”

    最後,陳光良告誡大家道︰“大家不要覺得惹上官司是個什麼大事,是個什麼羞恥的事情,這是完全不符合新聞人的觀念。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普通大眾,了解到事情真相,所以對于這種事,我們要更加的積極。我已經建立一支專門的娛樂新聞記者隊伍,後續這個板塊會讓讀者看到那些名人的生活,當然我們都還算是溫和派了。歐美的娛樂新聞記者,為了挖掘這方面的新聞,更是沒有底線。”

    大家愕然,合著自己還算溫和派了,歐美先進國家更過分?

    要知道,就拿‘阮玲玉和張達民’來說,張達民一舉一動都被他們的記者監視者,以前的事情也被挖了個底朝天,《東方日報》將張達民貶低的一文不值,甚至是‘惡貫滿盈’,所以人家要告!

    而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事情來說,《東方日報》同樣報道的很詳細,徐志摩的‘舔狗’行徑,陸小曼的‘奢靡’行徑,都統統給報道出來。

    所以,不管是張達民和徐志摩,都揚言要告《東方日報》,恨得牙癢癢。

    “明白了”

    眾人紛紛回道。

    在《東方日報》,陳光良的言行,影響著整個報社的風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方便以後閱讀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第144章 風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第144章 風氣並對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