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 虎妞馬翠英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井烹香 本章︰777 虎妞馬翠英

    “老馬,老馬,你快來,校長找你呢——你是遼東來的對吧,原還做過女金的包衣?你女兒也在呢?都來,我記得你還有個兒子的,他人呢,還在咱們學校里嗎?”

    “他前陣子考上軍隊,去當兵了!”

    雖然才是春日,但這幾日買地的天氣已經比較暖和了,馬正德腰間掛著旱煙桿,赤著腳貓著腰,正在水稻育秧田里忙活呢,被教務處張主任喊上田埂時,還有些迷糊,扯下脖子上掛的毛巾,一邊擦手一邊問,“咋地了?這是攤上事了唄?”

    “是攤上事了——大好事!”

    張主任往田里瞥了一眼,“這節課上完了嗎?學生們開始實踐了?那你跟我來——女兒也喊上!”

    既然是好事,馬正德也沒什麼好說的,但他是個不緊不慢的性子,並不著急,而是反問道,“是專要我們姓馬的?還是要遼東來的老農戶?若是遼東的老人,我班里還有幾個學生,也一起帶過去唄。”

    “我要你們姓馬的干嘛呀——”張主任也是著急,一拍腦門,“對對,你班上遼東的農戶都叫一下!人選你來定!瞧我,急著傳話都忘了,那你們一會就往大教室走,下課鈴響之前要到,我這去別處傳話了!”

    說著,他便拔腿往遠方田埂飛跑去了,很明顯要往下個在上實踐課的班級去傳話——張主任年紀太輕了點,才剛二十出頭,平時什麼事都做得挺好的,待人也熱情,就是一點,性子有點兒著急。這也是買地這里很多吏目的特點,這里太缺人,吏目普遍都很年輕,辦事效率雖然高,但有時候考慮得就沒那麼周全了。

    在馬正德這個年紀,心里就比較有盤算了,站在田埂邊點了幾個學生出來,讓他們交接一下手里的農活,又囑咐學生們,“把觀察日記都要寫好,會畫的,給秧苗形態做個速寫,一會再去觀察一下老方式育苗的秧苗,做好對比。明天我要查作業的!”

    再急的事情,也半點不耽誤他布置作業,田里不少學生立刻就苦了臉——這些學生很多都是機靈的農戶被提拔過來的,他們倒不怕干活,農業專門學校的農活很輕松,因為量小,但最怕的就是寫報告了,很多學生雖然能讀,但寫字卻還是弱項。

    偏偏想要做田師傅,寫字是必考的,再是唉聲嘆氣也沒法逃避——田師傅的前景是非常好的,要比普通半工半農的百姓,日子好過得多了,還有被提拔為吏目的機會,算是半個官家人,這些學生誰也不舍得放棄這樣的好前途。

    “爹,你說學校喊咱們,是不是和北面的戰事有關?”

    一路走去辦公室的路上,馬正德閨女馬翠英就問了,這是個典型的遼東姑娘,個高,壯實,說不上好看,一張長臉,但聲氣十分敞亮,天賦有限不算聰明,但踏實肯干,在農活上能沉得下心來——馬翠英體能什麼都是達標的,可就是數學實在不好,幾次選女兵都沒中。

    要做女工人,她個高,手指粗,也不如細巧女子受歡迎︰現在很多南方從前的繡娘,有天賦的都去轉做機械維修工和鐘表匠了,除了流水線操作機器的什麼縫紉工之外,其余廠子里的工作,除了搬運工之外,其實要求各異,有要求力氣和體格的,也有要求細致和穩定的,也有雙方素質都要有的。

    車間里的車工、鉗工、銑工、磨工、鏜工、刨工,現在還多了個焊工、電工……其中最要求力量的車工,女工會比較少,其余崗位都有不少的女工,尤其是大型機械的維修工,更是必須要有身量瘦小,而有一定力氣的女工參加,因為她們體格小,鑽機器要比大個子容易得多。

    馬翠英這里呢,個子大,力氣又不比同體格的男人多,而且她月經期反應大,得有個三四天不能下苦力,做車工那也不容易有突出表現,手指粗大,不如南方繡娘的手細發,就算進了紡織廠,那也只能干點粗活。

    而且,翠英性格直爽,有時候說話不過腦子,思來想去,馬正德就還是讓閨女跟著自己干,這樣的老閨女還是放在身邊放心點,也不指望她去工廠了,這要真去了,還想混個一官半職?做個田師傅,只要能出師,前景也不比做工人差了,只要莊稼伺弄得好,走到哪里都被人高看一眼,安安穩穩的小日子是完全可以保證的。

    還真別說,馬翠英這一點繼承了父母,確實是伺弄莊稼的一把好手,雖然讀書認字都是馬馬虎虎,讓她做數學題,半天才做兩道,但看農學書籍卻是意外的有耐心,很能舉一反三,把課本上說的轉化到實踐中來,因著愛搞這些,她《買活周報》是必看的,在農業專門學校里也容易交到朋友——說的都是專業,有共同語言嘛。

    馬正德知道,那些小年輕還張羅著想搞個《閩東農學地區報》,總結閩東農業的特色呢,別看是個憨閨女,在雲縣這里也不能說是耳目閉塞了,消息挺靈通的,還知道老家內旮旯正在打仗,盛京已經被敏朝收復了……這都是馬翠英告訴馬正德的,馬正德這里,一心撲在農事上,他還是老農民的那一套,好像本能地就不怎麼關注遠方的消息,哪怕那兒是他的老家,也不願多提多想,這會兒被閨女說起了,方才是想起來。“沒準就是這麼一回事……北面打仗了,朝廷想問問老家的農情。”

    至于買地的朝廷為何會關注遼東老家的農情,在馬正德看來這倒沒什麼稀奇的,即便他不知道女金人打算送土地的事情——雖然已經在雲縣上下都傳開了,但只要沒上《買活周報》,就總還是有人不知道或者說不相信的。馬正德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種消息不靈通,思想又比較簡單的農戶,卻也有他們自己的邏輯,他們普遍對于大華夏概念極為接受,認為買地操心遼東很正常——大家都是華夏的政權,華夏的土地不也是買活軍的土地嗎?畢竟,馬正德一家可就是在買活軍如此的關切中,才有從建州的農莊里一路南下到買地安身的福氣。

    “什麼?你說建州把盛京以北,一直到海參崴的土地都送給咱們了?”

    也是因為原來毫不知曉,在大教室里,不少原籍是遼東,和馬正德一樣一心撲在種田上的中年農戶,也是吃驚得說不出話來,“這不是——這不是把他們這些年來侵佔了的土地全都吐出來不說,還把老家都全賠進去了?!那……那他們去哪啊!他們也好幾十萬人呢吧?!”

    “什麼?去衛拉特和通古斯,還有南下?”

    教室完全被詫異的聲浪給淹沒了,很多田師傅甚至都不知道這兩個地方在哪,要不是還有地理學得不錯的年輕人,憑著回憶大概地畫了個方位,他們又至少在初級班里學過怎麼看地圖,大家完全都是雲里霧里,完全無法把張主任的說辭落實到想象中。

    甚至很多人都沒顧上關心建賊的去向,而是詫異于第一個消息——建賊要把整個遼東全都退出來還給漢人了?他們的老家……就這麼輕易地被奪回來了?!

    這是難以想象的事情,尤其是對于一些老家靠近山區的遼人來說,他們早就習慣了建州屢剿不滅,甚至越來越強大的事實,哪怕他們自己逃到了買地,但那也是逃走,女金強大、敏廷暗弱,這種印象還是牢不可破的,听說建州居然被買地逼迫得主動退出遼東,甚至連海西女金的地盤都自願讓給買地,這種沖擊是極大的,好半日都回不過神來,尤其是馬正德,更是如遭雷擊,半日方才顫抖著手抽出旱煙桿——室內不許抽煙,可他還是含著旱煙桿吧嗒了幾下,仿佛這樣才能緩解自己的詫異。“這就連……連祖宗……連野人女金的地都讓出來了?!”

    “好了,好了。”

    在一屋子的混亂中,大家的說話混成了亂糟糟的嗡嗡聲,誰也沒留意馬正德的話,張主任拍著手,“大家都靜一靜,我來說說今天為什麼把大家叫過來——自古以來,沒有別人送田地,我們這里不收的道理,再說了,遼東百姓這幾百年來也是受了苦了!”

    這話並不假,自從遼國崛起,到如今敏朝顯而易見的窮途末路,數百年來,遼東這片肥沃的土地,一直處于動蕩之中,南北之間的裂縫很深,屢受異族統治的遼人,在敏朝一直是有些被鄙夷的存在,就像是南方雲貴邊區的漢人一樣,都被看作是野蠻不開化的鄉下人,受到中原人和江南人士的輕蔑。

    敏朝的統治是完全以江南為經濟重心,京冀為政治軍事中心的,除開這兩個地方,其余地區的百姓都受到輕視,他們反過來對這兩個地方的百姓也抱有敵視情緒,也就是在買活軍這里,完全是南人出身的張主任,會非常誠摯且親熱地說出這樣心疼遼東百姓的話語來——張主任年輕啊!

    他雖然是閩人,但記事以來,就活在買活軍的大華夏概念中,雲縣更是個四面八方都有流民進入的州府,本地並沒有地域歧視,以及鄉土觀念,反而更多的是以大華夏為視角,視說漢語者為一家的廣闊胸襟。這幾句話一說出口,這些出身遼東的田師傅,便立刻叫了起來,“說得是!還是買活軍的衙門懂得心疼俺們!”

    “女金賊們還算是有些眼色,既然是把遼東給了咱們,那便當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說到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為什麼挑他們出來開會——很明顯這是要給遼東的農業開發做準備了,要選拔出熟悉遼東農業的田師傅北上去帶徒弟,這也是買地這里的慣例,就是兩三年前,大部隊下南洋的時候,也是這樣挑選了很多閩南廣北的田師傅出來,雖然都是田師傅,但對于天候的了解,也會影響工作效率。肯定是要盡可能選擇氣候接近的地方出身的田師傅,才容易總結種植經驗,為後去的同行們先打出個樣本來。

    “大家都說說吧,在老家都是種什麼的,老家在哪兒,到買地來學會了新東西之後,認為老家還能種什麼。”

    張主任開始給大家發表了,白紙上油墨味道還很新鮮,明顯是上午他領人趕著復寫出來的表格,“會上咱們先談談,這個是回去給你們好好填的,往上能繳到委員會去,大家都仔細點兒,被委員會選中了自然有你們的好處,這也不必我多說了。”

    農業專門學校的福利,乃至那些立功了的田師傅,他們的待遇,這是學校里每個人都了然于胸的,而且這又和老家有關,大家的士氣不必他鼓舞也踴躍,一個個就按著秩序自我介紹,“我老家是雞西的,當地種的都是黃米……產量真不高!靠種地是吃不飽的,男人上山打獵,女人在屯子里種地,日子才能對付著過下去,要我說,俺們應該在遼東大量種點土豆——一舉兩得啊!土豆耐寒、高產,而且寒冷天氣有助于為土豆種減毒,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別看滿口的土腔,但說起農業術語也是有板有眼,一屋子的人很多都響應起來,“是這個道理,我一拿到土豆就覺得適合老家,關鍵是老家太冷了,很多東西種不活,它沒那麼耐寒,就說咱們的高產稻,老家種不了,最佳催芽氣溫得在三十多度了,十五度以下發芽表現就不佳!”

    “除非有特別的耐寒種,否則如今的稻種在那沒法種,倒是可以大量種土豆、種西紅柿,種高粱、玉米,一季也能有個幾千斤收成,地廣人稀,一開始可以簡單輪耕,休耕土地用草木灰肥田……這些東西都能釀酒,開個酒廠、酒精廠,往南邊一運,這不比賣糧食來錢快嗎?再從南邊買點高產稻來吃,這就挺好的。”

    “如今這天氣冬小麥都沒法種,我們老家就是種一茬春小麥……”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是老道的田師傅,在買地這里也有過不少經驗了,規劃的都不是單純的種田,而是一條農業產業鏈,張主任運筆如飛在那猛記,時不時地點頭,馬正德空咂著旱煙桿,眯著眼半出著神,听著這些同事各報家門——多數都是遼東平原的農戶,和他們家還有些不同……

    他這會兒心里有點亂,還沒拿定主意該怎麼發話,就輪到他身邊的馬翠英說話了,虎閨女騰地一下,興奮地站了起來。

    “主任,俺和俺爹都是白山的,山區來的,和前頭還不一樣——俺老早就尋思著這事兒了,一听說北面正在打仗,啊,那個女金人要送地的事情,俺就想著,這要是有一天俺們得了建州人的地,能不能種點老人參啊——”

    馬正德差點沒嗆著了,可這會兒也來不及了,只能叼著煙桿子,做出了高深莫測的模樣,勉強忍著嘆氣的沖動,听著閨女兒興高采烈地把自家的那點家底子全翻了出來︰

    “這可是俺們家傳的手藝,種點林下參,這要是能成的話,那還不得發達了呀,以後白山的老林子,可就不是窮鄉僻壤嘍,那還不得擠滿了人——怎麼說也得搞個遼東藥材生產基地出來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活》,方便以後閱讀活777 虎妞馬翠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活777 虎妞馬翠英並對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