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買地婚俗(中)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井烹香 本章︰444 買地婚俗(中)

    “這三權一圈,就是要寫在最前頭,必定是要看到的,什麼是三權一圈呢?便是這征婚者自身的財產權、人身權和工作權,這三者都要得到保障,也都願意保障對方的,就一體打圈,若是不然,那就要仔細列來,自家可以不要什麼權,或者不給對方什麼權——這是所有婚書必須約定的東西之一,若是沒有,那婚書不給備案,就不算是成婚,倘若私自生子,男女雙方都要去礦山的。”

    京城這一頭,張兄弟也正在燭光下講述著買地婚俗的奇特之處,木頭夫妻都听得是入神,不由有問這三權具體的意思,張兄弟一一詳細解釋,二人也為之咋舌道,“人身權所謂,便是連家常口角互相捶打幾下也是不成麼?”

    “若是雙方都打圈了,那自然是不成的,打圈的人,往往還會約定罰金,譬如說倘若因暴力而被提告離婚的話,施加暴力者要賠一筆錢出來——這是一個耳光,抓一下都不行的,休要以為這條只框了男方,便連女方也有這般的事情,因雙方口角,她連抓帶撓只是撒潑,把丈夫頭面抓破,第二日便被告了離婚,罰了約好的十兩銀子,她 著不肯給付,便被送去礦山了。”

    這木頭夫妻雖是京城人士,但所住的街坊也不算太富貴,如何不知這女子撒潑時的凶狠?又知道在村中有一等說法,鬧得越凶,丈夫便越能被降伏了去,因此所謂‘葡萄架倒了’的笑話,在坊間也是常見,听了都道,“那幾下也不至于要命,竟如此嚴格?”

    “婚書所約便是極其嚴格,一切依婚書行事,官府是只管婚書的,譬如某男常年毆妻,其妻告訴,分割財產時,因其婚書中未主張財產權、人身權,所以竟不能分得多少財產,又沒有什麼陪嫁,若要離婚,便幾乎是淨身出戶,官府絕不會偏幫妻方一點。”

    這話要在兩面來說,第一面,在京城這里的生活中,丈夫毆妻的事情,很嚴重的應該也並不多,但爭吵時打幾個巴掌,踢幾腳這壓根不算是什麼事,當然,輿論中不覺得這算是什麼能耐,是持反感態度的,但要以此告訴和離,官府也絕不會支持;第二面呢,買活軍的官府既然會管,似乎是賢明的表現,可卻又只維護婚書,而不維護道德,這就難免令人費解了。

    木頭夫妻都陷入思索之中,過了一會,木頭先道,“我懂了,買活軍官府此意,其實還是為了推廣婚書啊,若是婚書不寫明白,官府也予以維護,那誰還認真在婚前斟酌婚書呢?”

    張兄弟笑道,“正是如此了!當然也不是都不管,夫妻互傷至于官府所定的重傷標準的,入刑了那要治罪,不過倘若常年毆打,只是常年打巴掌踢幾腳,沒有什麼重傷,那官府只看婚書析產,是不會考量這些事情的。

    所以,這幾年來,凡是在婚介所登記的也好,自己商量做親的也罷,三權不圈,那你找不到良人,便是其余條件,花團錦簇,我只問你,你不簽人身權罰金,什麼意思?是否你有毆妻毆夫的愛好?我家的好女兒、好兒郎,成婚自也不是為了被人打的。”

    這規矩雖然听時繁雜,但仔細想想,卻十分入情入理,尤其是這番妙用,令人擊節贊嘆,都道聰明,“正是了,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如今婚嫁一事,就只怕所托非人,毀了一家的日子,有這婚書在,倒是可以起鑒別在前,只可惜咱們敏朝衙門,哎,不談也罷,哪有為百姓婚姻考慮到這些的!”

    木頭媳婦是關心行情的,因問,“一般這樣違規的罰金定在多少呢?此前張兄弟有言,這彩禮給付娘家,在買地已經不流行了,難道買地那處已經不作興彩禮嫁妝一說了?”

    “這三權,違規的罰金倒都還好,一般定在十兩、二十兩這樣,若是定得多了,也沒什麼意思,因為官府是只管析產時給付罰金的,譬如說闔家財產就五兩銀子,哪怕罰金約了百兩,官府也只管把五兩給你,余下的你自己主張去。”

    張兄弟答道,“有些婚書真正約定最嚴格的是忠貞權,一旦觸犯此條,有了不軌之事,有約定了淨身出戶的,連一件衣服不能帶走,需要赤條條地走出去,而且另一方還可以四處宣揚此事,如是,此人的政審分要扣一大筆——坊間傳聞,出軌者無信不義,輕佻不可重用,若為吏目,縱不開革,以後也是不能提拔一次。”

    “此條不分男女?”買活軍處不可納妾的事情,二人也是知曉的,但這規定的嚴厲程度還是超出想象,尤其是此條對男子的限制來說,是買地之外的百姓難以想象的——

    “那麼這里的男人,一輩子豈不是只能睡一個女人?”

    在許縣的廣場婚介所旁,德德瑪也這麼大聲地用韃靼語問著哈爾,“我額祈葛說,越有能力的男人就擁有越多的妻子,我們經過的那些城市好像也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在船上,看到好多女人圍著幾個男人打轉呢。”

    哈爾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支支吾吾地說,“那個,那個不是他們的妻子,是舞女……買活軍沒有舞女,不錯,在買活軍這里,哪怕再有能力,一次也只能擁有一個妻子和丈夫。”

    “一次?”山丹夫立刻抓到了漏洞,“那如果我不停的結婚,不停的離婚呢?”

    “你若是能辦到的話,那自然是可以的,其實還有別的辦法……”哈爾說到一半就不往下說了,只是續道,“總之,買活軍這里的婚事和別的地方不同,一個男人一次只能有一個妻子,如果簽了忠貞罰款,那在婚外找漢子找婆娘,付出的代價可就很重啦,能罰得傾家蕩產的,一個子兒都帶不走。”

    德德瑪眯著眼楮打量每張表格下頭的條款,“這個忠貞錢——就是這意思吧?打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都打圈?”

    “這里便是打圈了情願淨身出戶的意思,因為這是頂格了,所以打個圈圈。”

    “為何都頂格處置?”京城這里,木頭夫妻也費解了,但這回是木頭媳婦先明白過來,“是了,這就和三權打圈是一樣的,若是只定個十兩二十兩,那豈不是還沒成婚,便顯出自己不老實的心思來了?”

    “是這般道理了,若是親友介紹還好,先能見見面,或許條件還可商量,這婚介所里,大家都是先看條件的,你條件開得不好,那根本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于是紛紛打圈——等婚介所打出名氣了,眾人又被紅紙上的條件影響,認為連素不相識的人都可開出這般條件,如何親友之間還要把條件添減了去?于是逐漸成為定例——自然,這說的都是門當戶對的情況,倘若條件不那麼相稱,那婚書任由對方揉圓搓扁,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張兄弟多少有些幸災樂禍的意思,原來他們兵丁結婚,對象、婚書都是要通過政審的,這些在民間苛刻的規矩,卻是他們幾乎必備的條款,所以也樂見民間跟著效仿起來,如此互相攀比,幾年間不斷抬高婚書門檻的行為有個詞兒,叫做‘內卷’,以至于在買活軍這里,傳統的彩禮、嫁妝幾乎消除,現在都叫贈禮——意思是給新婚夫妻二人的贈禮,是小家庭的共同財產,男方寫婚書時,和從前比做出了這種種改變,于是也一反傳統,不肯再把銀錢白白地給女方家里,要留在新婚夫妻二人小家的家內了。

    “這也和之前說的拆白黨有關,因婚書只約束的是夫妻二人,其實也蘊含了一點意思——我們那里,不再是‘父母在,無私產’了。”張兄弟仔細地解釋道,“婚書只約束男女雙方,那彩禮不能給付女方親長,便只能留在二人的小房內,算作是小房私產,若是離婚也以房產為限進行分割,嫁妝、彩禮——現在都叫雙方家長給私產的贈禮,都算在內的。如此也是防備一方厚索聘禮,光身上門,後又求去的情況。”

    木頭媳婦便立刻脫口而出,“如此,娘家如何情願?這女娘豈不更是……”

    她話倒沒有說完,張兄弟笑道,“是如此了,是以,現在親友介紹的婚事,還有男方單獨給女方娘家親長謝錢的說法,不過份量也著實不多——也怕給得多了,財帛動人心,女方這里寧可舍了嫁妝,離婚了另嫁,豈不又是一筆了?又或者遇有小釁立刻尋了錯處離婚,連自己嫁妝都全部帶走,如此謝錢全虧,損失不小呢。”

    不過,倘若完全按老規矩行事,也就是女方過門之後,一年只可回兩三次娘家,完全不管養老的做法,又沒得多少謝錢,還要自己出嫁妝做贈禮,那養女兒毫無疑問是賠本生意——有些老派的人家,便采取折衷的做法,便是把女兒從十幾歲外出工作的錢,完全掌握起來。

    到二十三歲說親時,用這筆錢中的一部分來置辦嫁妝,自己留一部分,再收一點謝錢,在經濟上不算是太吃虧的,至少沒有倒貼錢白養,如此也能接受女兒嫁出去後和娘家幾乎不再聯系,只偶爾走動的老規矩。

    但,稍微有些算計的人家,便不是這樣想了,他們或者感到從小養育女兒的心血,不是這些錢財能夠抵扣,或者認為女兒也能出去做工,有了收入,也有為自己養老的能力,也要指望女兒養老,于是寧可不收謝錢,叫女兒把成婚前外出工作的錢,自己留著花銷,學著積攢打理。

    到了成婚時,再給一筆豐厚的嫁妝贈禮——但他們的要求也高,他們便要求女方婚後,‘視婆家娘家均等,走動如常,侍奉娘家雙親終老如子,侍病床前’,也有些家庭更進一步提出,如果願意將一個後代冠娘家的姓氏,還有厚贈。

    “哇……”

    草原上的婚俗,哪有這麼復雜?除了搶婚以外,那種行婚禮的求婚,也只是商談一下彩禮和嫁妝而已,若是日子過不下去,也有女子自己帶了自己的牛羊車馬回娘家去的,父親這里,把當時的禮物粗略一退,這婚事就算是了結了。

    這其中有許多問題是塔賓泰等少年完全沒考慮過的——婚後和娘家走動如常?這不可能,韃靼人作興遠嫁,絕不會嫁在部落里,普遍認為親戚之間成親生子,生出的孩子會很弱小,所以一般都要嫁到遠方去,如烏雲琪琪格,她就是從布里亞特嫁過來的,一旦離家,到死再不回去都很正常,壓根談不上什麼侍奉娘家雙親終老。

    甚至哪怕是韃靼人的長子,成婚後也立刻分出去單過,有時候到另一個草場放牧去了,和父母都是好幾年不見,葬禮也沒能來參加都不稀奇——有這種成親分家的習俗在,他們倒是很能習慣彩禮、嫁妝都是給小家庭的贈禮,還額外給女方家長一點謝錢的做法,這和買活軍這里的一部分民俗是不謀而合的。

    即便如此,塔賓泰等人的眼楮也開始轉圈圈了,他們這些韃靼人,看拼音讀漢字,本就有些吃力,更不說理解這復雜多變的規矩了,偏偏呢,他們又多少都肩負了和本地人嫁娶的期許——他們來讀書,其實就是家長下注的表現,韃靼人很信奉親事結盟,少年少女們都知道,自己如果能成功的在買地安家,混出點人樣再回到草原去,把更多的人接來買地,才算是不負長輩們的希望。

    幾年後,是要在本地結親的,可這些繁多的規矩,和草原完全是兩個世界,先不說接不接受,似乎都沒有完全弄懂——非但他們如此,就連很多外地剛來這里落腳的新活死人,也都頂著光頭,站在一邊半懂不懂的看熱鬧呢!

    “若是,若是有個人,什麼也沒有,也不能掙錢,卻要個什麼都有的良人,還要良人簽個最不平等的婚書,這樣的招貼,婚介所是不是也貼呀?”

    在韃靼人身邊,幾個也只有五六歲的小女孩兒,也正好奇地仰首看著招貼板,其中一個還踮著腳尖指著一張招貼,道,“喏,這個!張家有子,年二十七,身高162,體重130,三權一圈,忠貞罰金,己二十兩,婦二百兩。已有工作,一日二十五文,無房,父母贈禮五兩,子女冠張姓,婦無探視權……”

    眾人听她讀著,都覺有趣,都笑了起來,一旁有本地人道,“你們年紀小,都矮呢!瞧見的都是底下的招貼——貼倒都是可以貼的,你要招個天上的七仙女、二郎神都能貼,可貼了有沒有人來揭呀?這不是,一層層的被趕到最底下去了!”

    又有人笑道,“這張家子也不知道是誰,一日二十五文還想著娶親,如今一日沒有三十文,哪里好尋摸婚事!”

    這個女孩兒听了,便踮起腳想看上頭的招貼,著急的模樣十分可愛,她雖然才七八歲光景,口齒卻極為伶俐,而且明顯看得出來,是會看漢字的,說話聲音清脆,長相標致,山丹夫站在她身邊,听到這女孩兒一句句念來,又聞到她身上傳來的一股奶味兒的香氣,忽然自慚形穢起來——

    低頭聞了聞自己的袖子,很懷疑自己還有韃靼人的油膩味兒不敢洗掉,往一旁挪了一步,心里想道,“呀,漢人好在乎自己的姓氏,可我額祈葛的姓也是自己亂取的,若是將來……將來我能和她成親,那我們的小孩兒都和她姓也可以。”

    他這里胡思亂想,女孩兒們哪里能想到,凶巴巴的德德瑪,已經好奇地和這女孩兒搭話,笑道,“你好漂亮呀,漢人小女孩兒,我是德德瑪,我從草原來,你叫什麼名字?”

    這番話她平時經常練習,說得字正腔圓,那個女孩子也好奇地把他們上下打量,俄而解頤一笑,雖然年小,但也可見明艷,“我姓楊,叫楊愛。”

    她身邊幾個漂亮的年幼小姑娘都紛紛轉身笑道,“我叫顧眉生!”

    “我叫李雙兒。”

    還有個被母親抱在手里,二三歲的小女娃也湊熱鬧,搶著笑道,“我叫邢沅!”

    楊愛道,“我們都是姑甦人,恰好一船到這里來的,你們是和誰來這里呢?”

    德德瑪指著遠處道,“我們跟著虎吉祥的父親來上學的,你們呢,也要上學嗎?”

    幾個小女孩似乎立刻就要結伴去上學了,山丹夫因為被德德瑪提到,一下成為眾人矚目的對象,他更是害羞得要躲起來了,塔賓泰等人倒是不在意一群小女孩兒搭話,還在看招親貼,楊愛指點著板子,也對德德瑪說道,“我是隨養娘來的,養娘想在這里結一門親事呢,我先來看招親貼。”

    她細巧好看的眉毛皺了起來,有些憂愁似的道,“但是,這里的婚事,規矩和外頭似乎並不一樣,還得慢慢看,好生揣摩,可惜最上頭的帖子,我又看不清。”

    這細聲細氣說話,認認真真操心的樣子,十分惹人喜愛,一旁有個風度翩翩,戴著義髻的中年人,見此也是一笑,便示意自己身後隨行的老媽子將她抱起,“如此便看個仔細,好為你養娘參謀參謀,尋個如意夫郎。”

    眾人聞言,一發歡笑,又有人上來自薦道,“小姐可是要寫招親貼?我這里有好紅娘為你參謀,你家養娘是何條件,好尋個什麼樣的人家,待我們一一給你道來,事成收個謝媒錢,若不成,只收潤筆費——全是官媒,都是婚介所的吏目,行事公道再不欺心,您只管放心!”

    那楊愛听說,還未動心,抱著邢沅的婦人已經扭臉細听起來,于是官媒便引她到一旁長桌前去,塔賓泰幾個少年,也忙跟著過去,想要看看這買活軍的官媒又做的是什麼活兒,再開一番眼界——至少听人說話,比看拼音要方便得多。楊愛見此,便也忙請老媽子放她下來,自己跟了過去,那中年人會心一笑,也不緊不慢綴在後頭,看起熱鬧來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活》,方便以後閱讀活444 買地婚俗(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活444 買地婚俗(中)並對活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