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瑩跟著姨婆走出家門時,晨霧正縈繞在青石板路上,像一層薄紗,將白牆黛瓦的民居籠罩其中。
遠處傳來賣早點的商販軟糯的吆喝聲,“糖粥——桂花糖粥——”,伴著清晨的微風,在巷子里悠悠回蕩。
“今天帶你去葑門菜市場,”姨婆挎著竹編菜籃,籃身上還繡著小小的蘭草紋樣,是她年輕時親手繡的。
她腳步輕快,走在前面,不時回頭叮囑徐佳瑩︰“慢著點,青石板路有露水,滑得很。”徐佳瑩點點頭,緊緊跟在姨婆身後,看著巷子里漸漸甦醒的景象。
早起的老人提著鳥籠在遛鳥,店鋪老板忙著卸下門板,還有孩童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學。
穿過兩條小巷,菜市場的熱鬧撲面而來。攤位前擺滿了新鮮的蔬菜,翠綠的青菜帶著水珠,紫色的茄子泛著光澤,帶著泥土氣息的蘿卜整齊地堆放在一起,五顏六色,格外誘人。
空氣中混雜著蔬菜的清香、肉類的腥味和商販的吆喝聲,充滿了市井的煙火氣。
姨婆熟門熟路地走到一個攤位前,攤主是位中年婦人,穿著藍色的圍裙,看到姨婆,立刻笑著招呼。
“張阿婆,今天來得早,剛到的薺菜,您看看。”她一邊說,一邊把一捆薺菜遞到姨婆面前。
姨婆蹲下身,拿起一把薺菜,仔細翻看︰“佳瑩,選薺菜要看葉子,要選這種葉尖帶點鋸齒,根部發白的,這樣的才嫩。”
她用手指輕輕掐了掐薺菜的根部,“你看,一掐就斷,說明水分足。要是掐不動,或者根部發綠,就老了,不好吃。”
徐佳瑩學著姨婆的樣子,拿起一把薺菜,認真挑選起來,遇到不確定的,就遞給姨婆幫忙看看。
“阿婆,您也給我挑一把,跟您家外甥女一樣的。”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道。
姨婆爽快地答應,很快就幫阿姨挑好了薺菜。攤主看著她們,笑著說︰“張阿婆挑菜的本事,在菜市場可是出了名的,跟著您挑,準沒錯。”
買完薺菜,姨婆又帶著徐佳瑩來到賣雞頭米的攤位。
攤主是位老爺爺,戴著老花鏡,從保溫桶里舀出一勺雞頭米,顆粒飽滿,呈淡黃色,在燈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
“雞頭米要選這種顆粒大、顏色均勻的,”姨婆拿起一顆雞頭米,遞給徐佳瑩,“你摸摸,要有點彈性,這樣的才新鮮。要是摸起來軟軟的,或者顏色發黑,就不新鮮了。”
徐佳瑩接過雞頭米,輕輕捏了捏,果然彈性十足。
她好奇地問︰“姨婆,雞頭米怎麼吃呀?”“可以清炒,也可以做甜湯,”
姨婆笑著說,“今天回去給你煮雞頭米甜湯,放些桂花,香甜得很。你媽媽小時候,每年這個時候,都吵著要吃。”
采購完畢,姨婆帶著徐佳瑩來到菜市場附近的一家老字號面館。
面館不大,門口掛著“王記面館”的木牌,已經有些年頭了。
走進面館,里面已經坐滿了食客,大多是老年人,他們一邊吃面,一邊聊天,氣氛熱鬧。
空氣中彌漫著面湯的香氣,還有燜肉的油脂香,讓人垂涎欲滴。
“這家的頭湯面最地道,”姨婆找了個靠窗邊的空位坐下,“每天早上第一鍋湯煮的面,最鮮。來晚了,可就吃不上了。”
服務員很快過來點單,姨婆熟練地說︰“兩碗燜肉面,要細面,湯多一點。”
不一會兒,兩碗面就端了上來。面條細滑,像銀絲一樣鋪在碗里,上面鋪著一塊厚厚的燜肉,色澤紅亮,還撒著少許蔥花和姜絲。
姨婆拿起筷子,夾起燜肉,輕輕浸入面湯︰“佳瑩,吃燜肉有講究,要先把燜肉浸在湯里,等它慢慢化開,但是又不能浸太久,不然就爛了,十秒鐘正好。”
她一邊說,一邊數著數,“一、二、三……十。”然後將燜肉夾起來,放進嘴里。
徐佳瑩學著姨婆的樣子,將燜肉浸入湯中。
十秒鐘後,她夾起燜肉,輕輕咬了一口,肉質軟糯,入口即化,帶著濃郁的肉香和湯的鮮美,一點都不膩。
“太好吃了,”徐佳瑩忍不住稱贊,“原來吃面條還有這麼多講究。”
姨婆笑著說︰“甦州人過日子,講究的就是這份細致。一碗面,一塊肉,都要吃出最好的味道。這不是挑剔,是對生活的熱愛。”
“你看這面湯,是用豬骨、雞架熬了一夜的,鮮得很,這面條,是老板自己 的,煮出來筋道;還有這燜肉,選的是五花肉,先腌後炖,要炖三個小時才能這麼軟糯。”
徐佳瑩點點頭,看著碗里的面條和燜肉,忽然明白,日常飲食里,藏著甦州人精致的生活哲學。
他們願意花時間,花心思,將最簡單的食材,做成最美味的食物,這不僅是對味蕾的尊重,更是對生活的熱愛。
與此同時,甦木正在姨婆的書房里整理。
書房不大,靠窗放著一張書桌,書桌上擺著一盞老式台燈,還有幾本書。
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書籍,有古籍,有現代小說,還有不少評彈詞話。
書架的角落里,還放著一個小小的收音機,里面正播放著評彈,咿咿呀呀的,充滿了江南的韻味。
甦木輕輕擦拭著書架,動作輕柔,生怕損壞了上面的書籍。
忽然,他發現書架最上層,放著幾本舊版評彈詞話,書脊已經開裂,書頁也有些泛黃,甚至有幾頁已經脫落,露出里面的紙芯。
他小心翼翼地將書拿下來,放在書桌上,輕輕翻開。
書頁很薄,帶著歲月的痕跡,上面的文字是豎排的,從右往左讀,字體是手寫的宋體,帶著濃濃的時代感。
其中一本是《珍珠塔》,講的是方卿與陳翠娥的愛情故事,還有一本是《玉蜻蜓》,講述了申貴升與志貞的悲歡離合。
甦木想起姨婆平時最喜歡听評彈,這些詞話想必是她的心頭好,只是年代久遠,保管不當,才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于是,他決定將這些舊書修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