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瑩再也忍不住,撲進姨婆懷里,失聲痛哭︰“姨婆,謝謝您,謝謝您一直記著我,記著我媽。這些年,我總忙著工作,忙著照顧甦木和錦兒,都沒好好來看您,讓您一個人孤零零的,對不起。”
姨婆輕輕拍著徐佳瑩的背,像小時候一樣溫柔地安慰她︰“傻孩子,說什麼對不起呢。你能好好的,能過得幸福,就是對姨婆最好的報答。以後有空就常來看看姨婆,姨婆還能給你做你愛吃的糖粥,給你繡你喜歡的手帕。你要是沒時間來,經常給姨婆打個電話,跟我說說話,姨婆就很開心了。”
甦木听到里屋傳來的哭聲,擔心她們情緒太過激動,便輕輕推開房門走了進去。
看到相擁而泣的兩人,他心里也滿是觸動。
他沒有上前打擾,只是默默站在門口,看著木匣里的一張張照片。
有徐佳瑩小時候在巷口吃糖粥的照片,有她和姨婆在石榴樹下的合影,有她母親年輕時的照片,還有姨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
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歲月的記憶,記錄著那些溫暖的瞬間,滿是濃濃的親情。
過了一會兒,徐佳瑩漸漸平復了情緒。她擦干眼淚,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放回木匣,對姨婆說︰“姨婆,這些照片我幫您掃描一份,存到電腦里,再給您洗一份新的出來。”
“這樣照片就不會輕易損壞了,以後我們想看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以後我每年都來陪您,咱們一起拍很多很多新的照片,把這個木匣裝滿,好不好?”
姨婆笑著點頭,眼里滿是欣慰︰“好,好,听你的。下午我帶你去巷口買糖粥,還是你小時候愛吃的那家,攤主阿公還在呢,他肯定還記得你。咱們再去平江路逛逛,那里新開了很多有意思的小店,你肯定會喜歡的。”
陽光透過木格窗,灑在里屋的地板上,映出斑駁的光影。
徐佳瑩看著姨婆慈祥的笑容,心里一片溫暖。
無論走多遠,無論工作多忙,甦州的這條老巷、姨婆的這間小院,永遠都是她的歸宿。
這里有她最珍貴的童年記憶,有最溫暖的親情,有最牽掛的人,等著她回來。
午後的陽光斜斜灑進四合院,石榴樹的影子在青磚地上拉得很長,細碎的光斑隨著微風輕輕晃動,落在牆角那叢剛冒芽的蘭草上。
甦木從後備箱取出一套便攜茶具,是徐佳瑩去年生日送他的紫砂套裝,壺身刻著淡淡的臘梅紋樣,壺蓋邊緣還留著細微的包漿,是他日日摩挲的痕跡。
他在院中海棠樹下擺開梨花木桌椅,桌角那道淺淺的劃痕,是姨婆年輕時搬縫紉機不小心磕的,如今木紋里積了些歲月的茶漬,倒成了獨有的印記。
拆開從杭州帶來的明前龍井,嫩芽蜷縮如雀舌,泛著瑩潤的嫩綠光澤,湊近聞,能嗅到清冽的蘭花香混著一絲炒青的焦香。
甦木提起熱水壺,沸水沿著壺嘴緩緩注入蓋碗,水流細如銀線,茶葉在水中漸漸舒展,像春芽破土般緩緩張開葉片。
第一泡洗茶的水倒掉時,茶香已漫開,連院角的石榴樹仿佛都被吸引,葉片輕輕搖曳,落下幾片新葉。
姨婆坐在藤椅上,看著他熟練地溫杯、醒茶、分湯,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藤椅扶手,那是她嫁過來時,丈夫親手編的,如今藤條已有些褪色,卻依舊結實。
“甦木泡茶的手藝,比上次來又精進了,”姨婆笑著開口,“佳瑩上次還跟我說,你現在晨起第一件事,就是在烏鎮院子里煮水烹茶,連錦兒都學會幫你遞茶寵了。”
徐佳瑩正蹲在牆角整理舊書,是姨婆珍藏的民國版《甦州民俗志》,書頁泛黃卻平整,邊角用牛皮紙仔細包著,書脊上的字跡雖有些模糊,卻能看出當年的工整。
听到姨婆的話,她抬頭看向甦木,恰好對上他遞來茶杯的目光。
茶湯清澈透亮,葉底在水中舒展如舞,杯沿還凝著細小的水珠。
“姨婆您嘗嘗,”甦木將另一杯茶遞到姨婆面前,指尖輕輕托著杯底,“這茶是秦總托人從獅峰山收的,比市面上的明前茶更清甜,您喝著要是順口,我回去讓秦總再寄些過來。”
姨婆淺啜一口,閉上眼楮細細回味,片刻後睜開眼,連連點頭︰“好茶!入口甘醇,咽下去後喉嚨里還留著蘭花香,連帶著心口都暖了。”
她放下茶杯,目光落在徐佳瑩身上,語氣帶著幾分感慨︰“佳瑩這孩子,打小就看著軟和,說話細聲細氣,受了委屈也只會自己躲在石榴樹下哭,哭完了還跟我說‘姨婆我沒事’。”
姨婆伸手,輕輕拍了拍徐佳瑩的手背,繼續說道︰“後來她去江城讀書,每次寫信都報喜不報憂,說自己在學校過得好,可我去看她時,才發現她住的出租屋連暖氣都沒有,冬天就靠一個小電暖器取暖。”
說到這兒,姨婆眼眶有些發紅,轉頭看向甦木,眼神鄭重︰“這些年,多虧有你在她身邊。她看似溫和,心里卻要強,公司遇到難題時,她能熬幾個通宵做方案,卻從不跟你說累。”
“你上次生病,她守在床邊,連眼都不敢合,生怕你再燒起來。你多擔待著點,也多勸著點,別讓她把什麼事都扛在自己身上。”
甦木拿起茶壺,給徐佳瑩的杯子續滿茶,輕輕踫過她的手背,溫度透過杯壁傳遞過來。
“是我有福氣,能娶到佳瑩,”他語氣平和,卻帶著十足的認真,“木槿剛起步時,資金周轉不開,是她把自己的嫁妝錢拿出來,上次《梅下花事》漫改遇到版權糾紛,是她連夜整理證據,幫我們打贏官司。就連這次杭州論壇,要是沒有她提出的書畫雅集方案,我們說不定還在為怎麼宣傳發愁。”
徐佳瑩端著茶杯,低頭淺淺一笑,耳尖微微泛紅。
茶香在鼻尖縈繞,陽光落在她的發梢,暖融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