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曾經租過的房子,窗台上還擺著幾盆綠植,像極了當年他們養的那幾盆多肉。
“你看,那家定勝糕老鋪子還在!”徐佳瑩突然指著前方,眼里滿是驚喜。
鋪子的招牌還是當年的木質款,寫著“老杭州定勝糕”,門口排著不長的隊,飄著熟悉的糯米香。
兩人跟著隊伍排隊,輪到他們時,老板笑著問︰“要兩小塊?還是老樣子?”
徐佳瑩愣了愣,隨即笑著點頭︰“對,兩小塊,謝謝老板。”
原來老板還記得他們當年的習慣,每次來都買兩小塊,坐在街邊的石凳上分享。
拿著溫熱的定勝糕,兩人坐在老槐樹下的石凳上。
定勝糕還是當年的味道,糯米軟糯,豆沙餡甜而不膩,上面印著“定勝”兩個紅字,是用紅曲米做的,格外喜慶。
“當年你總說,吃了定勝糕,咱們的書店肯定能開起來,”徐佳瑩咬了一口定勝糕,眼里滿是回憶,“沒想到真的開起來了,還做成了現在的木槿。”
“那時候多虧了你,”甦木看著她,語氣里滿是感激,“我辭職的時候,所有人都反對,只有你支持我,還拿出自己的積蓄當啟動資金。要是沒有你,就沒有現在的我,也沒有木槿。”
陽光透過槐樹葉的縫隙灑在他們身上,斑駁的光影像時光的碎片。
兩人一邊吃定勝糕,一邊聊當年的趣事,甦木第一次去批發市場進書,把《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拿混了。
徐佳瑩第一次給書店的窗戶貼窗花,剪壞了好幾張紅紙,兩人在老街區的除夕夜,一起煮了一碗速凍餃子,就算過年了。
那些平凡卻溫暖的日子,像定勝糕的甜香,一直留在心里。
書畫雅集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場地選在西湖邊的“郭莊”。
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江南園林,亭台樓閣、小橋流水,處處透著雅致。秦海天提前請人布置了場地。
長廊兩側掛著《老院舊事》的漫改插畫,庭院中央擺著幾張大案桌,鋪著潔白的宣紙,旁邊放著筆墨紙硯。
“清水書畫區”設在入口處,鋪著平整的青石板,擺著十幾支自制毛筆和水桶。
上午九點,雅集正式開始。
受邀的書法家、畫家陸續到場,有滿頭白發的老藝術家,也有年輕的非遺傳承人。
古琴演奏家坐在亭子里,指尖撥動琴弦,《高山流水》的旋律緩緩流淌,與西湖的風聲、鳥鳴混在一起,格外愜意。
林曉雨和江源也來了,兩人帶著漫改的分鏡稿,現場作畫。
林曉雨畫的是《老院舊事》里的“祖孫包春卷”場景,水墨勾勒的老院子里,奶奶正教孫女折春卷皮,陽光透過窗欞落在兩人身上,溫暖又生動。
江源則畫了一幅“老院臘梅圖”,枝干遒勁,花瓣嫩黃,漫改的主角站在臘梅樹下,手里拿著爺爺修補的老木門零件,滿是鄉愁的韻味。
線上的直播同步開啟,鏡頭從園林全景慢慢推進,掠過名家揮毫的場景、古琴演奏的畫面,再到“清水書畫區”里游客的互動。
有小朋友用清水畫卡通版的漫改主角,有老人寫“家和萬事興”的書法,還有情侶一起畫老院子的輪廓。
直播間里的評論刷得飛快︰“這才是真正的江南文化!比追熱點有意義多了!”
“《老院舊事》的漫改插畫好有感覺,想去烏鎮看看老院子!”
“清水寫字太有意思了,我也想試試!”
徐佳瑩忙著在“清水書畫區”引導游客,教小朋友握毛筆的姿勢,听老人講自己的老院故事。
甦木則陪著秦海天接待文旅局的領導,介紹雅集的理念︰“我們想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溫度,知道老院子、老手藝不是陳舊的符號,而是能融入現代生活的珍貴財富。”
領導看著現場的熱鬧場景,連連點頭︰“這個活動辦得好!既宣傳了漫改,又傳承了文化,以後可以多搞些這樣的活動,文旅局會全力支持。”
中午時分,雅集的氣氛達到高潮。
書法家協會的會長現場寫了一幅“老院藏鄉愁,雅集傳文脈”的書法作品,贈給木槿傳媒,畫家們則把現場完成的畫作送給參與互動的游客,拿到畫的小朋友笑得格外燦爛。
直播間的在線人數突破了十萬,不少觀眾留言說“想去烏鎮看老院子”“想購買《老院舊事》的漫改周邊”,還有文化機構發來合作意向,想把這樣的雅集模式復制到其他城市。
甦木和徐佳瑩並肩站在廊下,看著庭院里的景象。
名家們還在揮毫,游客們在清水區互動,工作人員忙著直播互動,古琴聲依舊悠揚。
陽光透過廊柱的縫隙灑在他們身上,暖融融的。
甦木握緊徐佳瑩的手,心里滿是感慨︰從糾結“要不要追熱點”,到決定辦一場純粹的文化雅集,過程雖然有猶豫,但最終的結果,證明了他們的堅持是對的。
那些真誠的文化體驗、溫暖的情感共鳴,比任何轉瞬即逝的熱點都更有力量。
“你看,”徐佳瑩指著直播間的評論,眼里滿是笑意,“大家想要的,從來不是那些浮夸的梗,而是這樣真誠的文化體驗。咱們的堅持,沒有白費。”
甦木點點頭,看著眼前的一切。
墨香、琴音、笑聲、游客臉上的笑容,還有遠處波光粼粼的西湖,突然覺得所有的糾結、疲憊都值得了。
或許木槿永遠不會成為最“流量”的公司,但只要能守住故事的魂、文化的根,用真誠的內容打動人心,這樣的堅持,就有意義。
“等雅集結束,咱們把這些優秀的書畫作品做成漫改的周邊,比如書簽、明信片,”甦木輕聲說,“再把游客的清水書畫拍成視頻,剪成短片發在公眾號上,讓更多人看到這場雅集的溫暖。”
徐佳瑩笑著點頭︰“好啊!還要把今天的經歷寫進《老院舊事》的番外,告訴讀者,老院子的故事,不僅在書里,也在我們的生活里,在每一個熱愛江南文化的人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