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青石板路上沾著薄薄的露水,踩上去帶著微涼的濕意,偶爾能看到早起的麻雀落在路邊的臘梅枝上,啄食著花瓣上的露珠。
崔姝不到六點就起了床,輕手輕腳走進廚房。
她要給大家做烏鎮特色的豬油渣燒麥當早餐,餡料是前一天晚上就調好的。
新鮮的豬肉末里加了切丁的春筍、泡發的香菇,還特意拌了一勺自己熬的豬油渣,油香混著肉香,在廚房里慢慢散開。
她先把提前泡好的糯米倒進蒸籠里,蒸到半熟後倒出來,和餡料拌勻,再用事先準備好的面皮包成燒麥,一個個捏出好看的褶子,擺進蒸籠里。
“得蒸夠十五分鐘,才能讓糯米吸滿餡料的香味,皮也不會粘牙。”崔姝一邊調整火候,一邊輕聲念叨著。
這是她跟著徐佳瑩學做燒麥時記下的訣竅,這麼多年一直沒忘。
甦錦和沈亦舟也起得早,兩人洗漱完就搬了張小桌子到院子里,把昨天沈亦舟畫的小棚子草圖攤在桌上,旁邊放著尺子和筆記本,仔細討論著材料采購的細節。
“你看這里,”沈亦舟用鉛筆指著草圖上的支架部分,筆尖在紙上輕輕點了點。
“院子西南角的風比其他地方大,松木架子得選直徑至少十厘米的,不然冬天刮西北風容易晃,不安全。”
甦錦湊過去看了看,在筆記本上快速記下來︰“那塑料頂得選加厚的,至少要三層,不然下雪的話容易壓塌,還得買些防水膠帶,把接縫的地方粘好,防止漏雨。”
兩人正說著,甦木和徐佳瑩也陸續起來了。
徐佳瑩穿著厚厚的棉襖,走到廚房門口,看到崔姝正站在灶台前,時不時掀開蒸籠蓋查看燒麥的情況,笑著說︰“姝姝,早飯快好了嗎?這香味都飄到客廳了,我跟你甦叔都餓了。”
崔姝回頭笑了笑,眼角彎出淺淺的紋路︰“快了,再蒸五分鐘就能出鍋。您先去客廳坐著歇會兒,我把小米粥盛好,再拌個涼拌青菜,咱們就能吃飯了。”
徐佳瑩點點頭,轉身往客廳走,路過院子時,看到甦錦和沈亦舟還在討論草圖,忍不住停下腳步︰“你們倆也別光顧著忙,一會兒吃完早飯再討論也不遲,別餓著肚子。”
甦錦抬起頭,笑著說︰“知道啦媽!我們馬上就好,等會兒去老街買紅紙,順便就能把搭棚子的材料問清楚。”
很快,早餐就準備好了。
崔姝把蒸籠端上桌,揭開蓋子的瞬間,熱氣裹著豬油渣和糯米的香味撲面而來,一個個燒麥白白胖胖的,褶子清晰,頂端還能看到露出的餡料,顏色鮮亮。
旁邊的小碟子里放著涼拌青菜,翠綠的青菜上撒著白芝麻和香油,還有一鍋熬得濃稠的小米粥,冒著淡淡的熱氣。
幾人圍坐在餐桌旁,拿起筷子夾起燒麥,輕輕咬一口,糯米軟糯,餡料鮮香,豬油渣的油香在嘴里散開,一點都不膩。
“崔姝阿姨,您這燒麥做得也太好吃了!比我在學校食堂吃的速凍燒麥香多了,我能吃三個!”甦錦一邊吃一邊說,嘴里塞滿了食物,說話含糊不清的,逗得大家都笑了。
崔姝笑著把蒸籠往她面前推了推︰“喜歡就多吃點,鍋里還蒸了一籠,不夠再添。”
甦木也夾了一個燒麥,慢慢吃著,對崔姝說︰“崔姐的手藝越來越好了,比外面早餐店做的還地道,以後要是想開個早餐攤,肯定能火。”
崔姝臉有點紅,擺擺手說︰“您別取笑我了,我也就是會做這點家常小吃,跟專業的比差遠了。”
吃完早餐,幾人就準備去老街。
徐佳瑩本來也想跟著去,說想看看老街的年貨攤,買點喜歡的剪紙,可甦木擔心她剛出院,身體還沒完全恢復,老街人多擁擠,怕她累著,勸她在家歇著。
“你在家好好休息,看看電視,曬曬太陽,我們買完東西就回來,順便給你帶老街張記的糖畫和李記的桂花糕,都是你愛吃的。”
徐佳瑩只好點頭,又叮囑道︰“那你們路上慢點,注意安全,別買太多東西,拎著沉。”
四人走出院門,沿著青石板路往老街走。
清晨的烏鎮格外安靜,只有偶爾傳來的鳥鳴聲和街坊們開門的吱呀聲。
路邊的店鋪大多還沒開門,門板上貼著去年的春聯,有些已經褪色,只有幾家早餐店亮著暖黃的燈,飄出陣陣豆漿和油條的香味。
“你們看,前面那家就是老周干貨店,我昨天買蜜棗和核桃的時候,老板說今天會進新的瓜子和開心果,咱們正好買點回去當年貨。”
崔姝指著前面一家掛著“老周干貨”木牌的店鋪說。
店鋪門口擺著幾個大竹筐,里面裝滿了各種干貨,紅棗、桂圓、核桃堆得像小山一樣,竹筐旁邊還掛著幾串曬干的筍干和梅干菜,散發著淡淡的干貨香。
四人走進店里,老板老周正坐在櫃台後用算盤算賬,听到腳步聲抬起頭,看到崔姝,立刻笑著站起來︰“哎呀,是崔姝啊,今天怎麼有空過來?這幾位是……”
崔姝連忙介紹︰“周叔,這是錦兒,還有錦兒的男朋友亦舟。我們今天來買點紅紙和福字,順便再買點年貨。”
老周點點頭,熱情地說︰“快坐快坐!紅紙和福字在里屋貨架上,有各種尺寸的,還有燙金的、刺繡的,你們自己選。”
“年貨的話,我昨天剛進了一批新的開心果和巴旦木,都是今年的新貨,還進了些芝麻糖和花生糖,你們嘗嘗。”
說著,他從櫃台里拿出一小盤開心果,遞給幾人。
甦錦拿起一顆開心果,剝開來嘗了嘗,脆生生的,帶著淡淡的咸香︰“真好吃!周叔,我們要兩斤開心果,兩斤巴旦木,再要一斤芝麻糖。”
沈亦舟則走到里屋貨架前,仔細挑選紅紙︰“叔,您看這個尺寸的紅紙怎麼樣?寬三十厘米,長六十厘米,寫大門上的春聯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