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瑩笑著走過去,幫她理了理頭發︰“快去洗漱,馬上就能吃了,給你留了最大塊的年糕。”
甦錦眼楮一亮,轉身就往衛生間跑,腳步聲在走廊里噠噠響。
沈亦舟也跟著醒了,他和甦錦現在還是分房睡的。
走進廚房時,正好看到甦錦跑過的身影,忍不住笑了︰“叔叔阿姨早,新年好!錦兒還是這麼饞。”
甦木連忙招呼他︰“快坐,年糕湯馬上就好,你也嘗嘗,沾沾新年的喜氣。”
四碗熱氣騰騰的年糕湯很快端上桌,白瓷碗里,軟糯的年糕浮在琥珀色的湯里,紅棗像一顆顆紅寶石,桂圓肉透著瑩潤的光澤,還撒了一層曬干的桂花,看起來格外誘人。
“快嘗嘗,”甦木給徐佳瑩夾了一塊年糕,“看看今年的味道怎麼樣。”
徐佳瑩咬了一口,年糕軟糯Q彈,甜而不膩,帶著桂花的清香,忍不住點頭︰“比去年的還好吃,你這手藝越來越好了。”
甦錦捧著碗,小口小口地喝著湯,眼楮彎成了月牙︰“太甜啦!我還要再吃一碗!”
沈亦舟也笑著說︰“確實好吃,比我在北京吃的年糕湯地道多了,阿姨要是開個早餐店,肯定火。”
吃完早飯,大家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去給街坊們拜年。
徐佳瑩把昨天剩下的桂花糕裝進一個竹籃里,竹籃是她外婆傳下來的,編得精致,還帶著淡淡的竹香。
她又拿出幾個紅色的紙袋子,把桂花糕分裝進去,每個袋子里還放了一小包烏鎮特產的綠茶。
甦木則從抽屜里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新年紅包,紅包是徐佳瑩親手剪的臘梅圖案,里面裝著嶄新的紙幣。
按照烏鎮的習俗,長輩要給晚輩發紅包,還要給鄰里的老人送些小禮物,寓意“新年安康,鄰里和睦”。
甦錦和沈亦舟也換上了新衣服,甦錦穿了件淡粉色的短款棉襖,搭配白色的加絨牛仔褲,顯得活潑又可愛。
沈亦舟穿了件藏青色的羽絨服,里面是白色的毛衣,看起來干淨又精神。
“走吧!咱們先去張奶奶家,她肯定早就醒了。”甦錦拎著一個紙袋子,里面裝著給張奶奶買的水果,有隻果、橙子,還有張奶奶愛吃的耙耙柑。
張奶奶家的院門沒關,虛掩著,甦木輕輕推開院門,就看到張奶奶正在院子里掃雪,掃帚在她手里顯得有些沉,她掃得很慢,額頭還滲著細汗。
“張奶奶,新年好!”甦錦大聲喊著,跑了過去。
張奶奶抬起頭,看到他們,連忙放下掃帚,臉上露出笑容︰“新年好!你們怎麼來了?快進屋坐,外面冷。”
徐佳瑩把裝著桂花糕的紙袋子遞給張奶奶︰“這是昨天做的桂花糕,您嘗嘗,感謝您昨天借我們砂鍋,不然臘味合蒸就做不成了。”
張奶奶接過袋子,打開聞了聞,笑著說︰“這桂花糕真香,你們太客氣了,鄰里之間互相幫忙是應該的。”
甦木從兜里拿出紅包,遞到張奶奶手里︰“張奶奶,這是給您紅包,錢不多,祝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張奶奶連忙推辭︰“不用不用,昨晚不是給了嘛,你們年輕人掙錢也不容易,我怎麼能要你們的紅包。”
徐佳瑩按住她的手︰“張奶奶,這不一樣,這是我們的心意,您就收下吧,以前您還經常給錦兒塞糖吃呢,現在錦兒長大了,也該孝敬您了。”
張奶奶看著甦錦,眼里滿是慈愛,最終還是收下了紅包,轉身去屋里拿出一袋自己炒的瓜子︰“你們嘗嘗,我自己炒的,沒放太多鹽,好吃得很。”
離開張奶奶家,他們又去了陳叔的雜貨店。
陳叔正忙著整理貨架,看到他們進來,連忙放下手里的活︰“新年好!快坐,我給你們倒杯熱茶。”
徐佳瑩把桂花糕遞給陳叔︰“陳叔,這是給您的桂花糕,謝謝您昨天給我們留的香腸,味道特別好。”
陳叔笑著收下︰“你們愛吃就好,明年跨年要是還需要香腸,提前跟我說,我給你們留最好的。”
甦木又給陳叔的小孫子遞了個紅包,小家伙接過紅包,害羞地躲在陳叔身後,偷偷笑著。
接著,他們去了楊大爺的茶館,楊大爺正和幾個老街坊在喝茶聊天,看到他們進來,連忙招呼︰“甦木來了!快坐,嘗嘗我新泡的龍井。”
甦錦把桂花糕放在桌上︰“楊大爺,新年好!這是我們做的桂花糕,您和街坊們嘗嘗。”
楊大爺拿起一塊,咬了一口,笑著說︰“好吃!比街上買的還香,徐佳瑩的手藝就是好。”
大家圍著桌子聊天,說起跨年當晚的煙花,都忍不住贊嘆︰“今年的煙花比往年好看多了,在茶館里都能看到,真熱鬧。”
回到家時,已經快中午了。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客廳的沙發上,暖洋洋的。
甦錦拿出手機,打開公眾號後台,準備推送“烏鎮跨年回顧”的文章。
她把跨年當晚拍的照片一一整理好,有大家一起放河燈的畫面。
十幾盞河燈在水面上連成一片,暖黃的燈光映著每個人的笑臉。
有煙花綻放的瞬間,金色、紅色、粉色的煙花在夜空炸開,照亮了烏鎮的夜空,還有一起吃家宴的場景。
桌上的臘味合蒸、桂花糖藕冒著熱氣,大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慶祝。
沈亦舟坐在她身邊,幫她調整圖片的順序,還在每張圖片下面加了簡短的文字說明。
“這張放河燈的照片,要放在最前面,最有氛圍感。”沈亦舟指著一張照片說。
照片里,甦錦和徐佳瑩的河燈剛放進水里,火苗輕輕跳動,甦錦正笑著看向徐佳瑩,眼里滿是溫柔。
甦錦點點頭,又在文章末尾加上了每個人的新年心願︰“希望新的一年,家人平安,朋友順遂,烏鎮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
文章推送出去不到半個小時,閱讀量就突破了五千,評論區里熱鬧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