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繼續進行搭建大棚的工作。
由于有加工好的樹木,周志明就指揮一些人開始將加工好的樹木,放進對應的地方,由于前期工作十分充分,所以搭建工作進行非常順利。
周益民提醒道︰“志明個,要先沿大棚兩側樹木腳邊沿挖兩條15cm深的溝,左右各一條。把薄膜小心的覆蓋在樹木架子上,薄膜邊沿埋于溝內,用土夯實。”
“還有就是注意不要刮破薄膜,如有破損,使用膠帶紙粘住,在大棚兩端豎立栽下幾根樹木,覆蓋上薄膜,預留下一個活動簾子的位置,用作門和通風口。”
“好的,益民,我會注意的。”周志明
說完就去將周益民剛剛說的事情落實好,務求跟周益民說的一模一樣。
經過兩天的忙碌,終于將第二層搭棚給搭建好,只要在里面燒火就能達到適合種植的溫度。
老支書看見搭棚搭建好,要開始補溫,叫人帶來幾個木炭火爐,而且還在進口那里,安裝了一個溫度計,要是溫度太高,就要通風降溫。
溫度低的話,就要燒火補溫。
由于整個大棚都除了門口之外,並沒有其它洞口,所以里面的二氧化碳會比較高,所以周益民提醒老支書叫村里的人不要想省一點柴火就過來這里取暖。
要是這樣的話,很容易出事,要是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會造成生命危險。
老支書听到周益民這麼嚴肅的提醒,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已經跟村里的人說過,除了進去干活之後,不能夠進去長時間逗留。
事關生命,村里的人也明白,一口就答應下來。
既然大棚都搭建好,是時候給雙田村送糧食,不然怕梁村長以為忘記這一回事。
周益民騎上自行車往雙田村的方向出發,現在是晚上六點多,天剛好黑。
去到雙田村附近,還特意弄出一點動靜來,不然三千五百斤紅薯,不可能一點動靜都沒有,就運送過來。
還故意在雪地上,弄出一點卡車經過的痕跡。
看表現得差不多,周益民就騎著自行車來到雙田村的村口。
不出意外,也是有治安隊把守的。
毫無疑問周益民被攔下來。
“同志,你是誰?”
周益民回應道︰“我是周家莊的周益民,過來找梁村長,麻煩代為通知一下。”
听到周益民的名字,突然就響起,之前村長吩咐,只要有一個周益民的年輕人過來,一定不能怠慢。
“我帶你去找村長吧!”
周益民沒有想到會這麼輕松就能進去,估計是梁村長交代過吧!
“好的,那就麻煩同志你了。”
說完,周益民還拿出一包大前門,遞了過來。
梁田沒有想到周益民會這麼大方,一整包大前門就給自己,要知道大前門可是干部才抽得起煙,沒有想到有一天他自己也能抽上大前門牌香煙。
更加熱情帶著周益民來到梁村長的家里。
現在天都黑,大家都是回家吃飽飯,不是造人就是睡覺,現在沒有什麼夜生活可言。
很快來到梁村長的家里,梁田敲了敲門。
“村長,周益民過來找你。”
梁村長听到是周益民,連衣服都顧不上穿,連忙跑出去迎接。
幸好現在天氣寒冷,穿著衣服睡覺,換做是夏天的話,估計就是光著身子出來迎接了。
“益民,你這麼晚過來,是糧食準備好了嗎?”
周益民回答︰“沒錯,現在三千五百斤紅薯就在外面,你們可以去搬回來。”
梁村長和梁田兩人听到這個,讓人十分高興的消息,差點都要蹦起來。
“好,我現在就去安排人。”
“梁田,你還楞在這里干嘛?還不趕緊去通知村里的人,幫忙搬紅薯!”
不然,三五個人搬三千多斤紅薯,都不知道要搬到什麼時候。
梁田沒有想到,在這里吃一下瓜,沒有想到還被罵了一下,隨即跑去通知村民。
“等一下,將村里的牛車和驢車都拉上。”梁村長想起,便再次出聲。
“知道了。”
梁田出聲答應,然後便去通知其他村民。
梁村長就招呼著周益民進去坐︰“天氣這麼冷,益民,先進來坐一下吧!”
周益民跟著進去之後,發現梁村長的孩子,揉著眼楮從房間里走出來。
看見這一抹,周益民伸手進口袋里,拿出一把糖果遞給小孩子。
梁村長看見後,連忙阻止︰“益民,這個太珍貴了。”
現在連飯都吃不飽,那里有什麼錢買糖吃呢?而且糖果票這麼珍貴。
小孩子看見父親在阻攔,不敢伸手去接過周益民遞過來的糖果,只能眼巴巴看著。
“梁村長,這是給孩子,又不是給你的.”周益民沒有辦法,只能出聲說道。
梁村長听到後,沒有繼續阻攔︰“還不謝謝哥哥!”
小孩子听到父親允許之後,十分高興,接過糖果後,連忙道謝︰“謝謝哥哥!”
迫不及待直接拆開一個來嘗一下,糖果放進口里的時候,不禁眯起眼楮。
坐了十幾分鐘,梁田就過來。
“村長,已經通知完村民,隨時可以出發。”
梁村長立馬就站起來。
首先帶著周益民來拿一百斤臘肉,幫忙綁在自行車後座上。
周益民走在前面,帶著雙田村的村民來到剛剛將紅薯放下的地方。
很快就看見滿地的紅薯,眾人眼楮都看直,今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紅薯。
“梁村長,你們稱一下,沒有別的事情,我就先回去。”
“現在時間也不早了。”
周益民打斷梁村長的激動心情。
“不用稱,益民我相信你。”梁村長開口道。
想跟周益民打好關系的話,肯定是要信任周益民才行,不然根本就合作不下去。
“好,那梁村長我就先回去,不打擾你們搬。”
周益民說完就離開。
就在周益民離開之後,有村民說道︰“村長,我們真的不稱一下嗎?萬一少了怎麼辦?”
少一點還好,要是少個一百幾十斤,豈不是吃大虧。
“不用說,說了不用稱,這里足夠三千五百斤紅薯。”梁村長態度強硬。
村民們沒有辦法,只能听村長的話,不稱,然後開始將紅薯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