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投給《中國讀書報》的文章《致“石岸”的一封信》以最快速度被刊發了,在這封公開信中,張潮不僅對“石岸”長文中的觀點表示贊同,還是贊揚了他研究“80後”作家群展現出的廣闊學術視野。公開信中寫道︰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是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話,但是卻為我們揭示了文學批評所面臨的巨大困境︰文學批評永遠不可能完全客觀,因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評論,本身就是所評論的對象與評論的標準的同時呈現。】
【文學批評的對象有一個漸次展開的過程,所以標準也有一個自我展示進而自我修正的過程。這意味著,盡管我們追求客觀性,但文學批評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因為每個批評家的知識背景、文化視野和個人經驗都不同。】
【相對主義把文學史降為一系列散亂的、不連續的殘篇斷簡,割裂了文學批評的整體性和綿延性評價標準;而大部分的絕對主義論調,不是僅僅為了趨奉即將消逝的當代風尚,就是設定一些抽象的、非文學的理想,導致批評標準的僵化和一勞永逸】
【“石岸”很好地平衡了文學批評主客觀之間的關系,既沒有掉入相對主義的泥潭,也沒有掉入絕對主義的陷阱。他強調學術研究應有歷史感,文學評論應有現實感,兩者應各有明確的領域、方法和聚焦,但在根本上,又統一于扎根現實的問題意識。】
【這種觀點既避免了相對主義所導致的無標準和無原則的批評,也避免了絕對主義那種忽視個體差異和歷史背景的單一視角。】
……
“張潮這小子轉性了?”于華正在辦公室里整理資料。學生們已經放假了,老師們還得再上幾天班。燕師大不是中小學,不可能一放假學校就空了。
得益于張潮這一屆“作家班”的成功,這一屆燕師大的“作家班”人員達到了20人,除了魯院高研班固定委培的學員外,有一半都是通過考試錄取的。
這一半學生,年齡基本都在30歲以下,學歷都在本科以上,學的也不都是中文專業,甚至都算不上專業作家,只是發表過一些作品的兼職作家。
但是于華認為這樣才真正實現了“作家班”為文學造血的初衷。
像這篇文章,就是一個叫做“陸原”的學生送過來的。陸原畢業于人大,原本是學經濟的,外語極好,甚至可以做文學翻譯。他沒買上回南寧的票,就先在學校再住一陣,這天看到報紙就興沖沖地帶上來找于華了。
陸原听到于華這麼評價張潮,不禁笑道︰“我也覺得和張潮的性格大不相同。他原來不是非常抗拒被稱為‘80後’作家嗎?而且和批評界關系也僵硬。”
于華看了一眼陸原,道︰“看來你們對張潮的誤會都很深吶?”
陸原道︰“平時都是從報紙、電視里看到他,不是在和人吵架,就是和人吵架的路上……就感覺,挺記仇的……”說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于華指了指手里的報紙說道︰“你們還沒有這個‘石岸’了解他。我說的‘轉性’,不是說張潮夸人,而是說張潮這篇‘文學批評的批評’寫的很有水平,我以為他突然對文藝理論感興趣了呢。”
陸原尷尬地笑了笑道︰“原來是這樣啊。”
于華嘟囔地道︰“你們都把張潮當什麼人了?他心眼可沒有那麼小。”
陸原好奇地道︰“張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于華沉思了一會,才道︰“首先他是一個好作家,也是一個好學生。圍繞他的爭議,卷入里面的人確實有是非之分;但是這些爭議本身,其實是他怎麼也躲不開的。”
陸原愕然道︰“這怎麼講?”
于華解釋道︰“你還記得他是怎麼進入大家的視野,走上這條道路的?”
陸原不假思索地道︰“就是04年新理念作文大賽那次吧?他寫的那幾篇文章棒極了,簡直是剝皮拆骨。”說起張潮之前寫的文章,陸原興奮了起來。
于華嘆了口氣道︰“是啊,他是從‘打倒新理念’這條路走出來的,又這麼年輕,注定就爭議纏身。人,可以不信因果,但是要信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的那句話——‘人是其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
‘新理念作文大賽’是在最鼎盛的時候,被張潮幾篇文章、幾場訪談打落谷底的。你知道那一年初賽的投稿文章有多少篇嗎?40萬!”
陸原顯然沒關注過這個數字,一下子被驚到了,張大了嘴︰“40萬?這麼多?”
于華點點頭道︰“所以那年叫我當評委我沒去嘛,我也嚇到了。40萬篇文章,就算有一稿多投的,也意味著至少有20多萬熱愛文學的青少年給《新芽》雜志投了稿。
這里面又有多少是懷揣著‘一篇作文上大學’夢的?不說其他,最後入圍復賽那200多人,他們距離這個寶貴的機會只有一步之遙。結果呢?
這些原本能靠‘一篇作文上大學’的學生,夢碎上海。張潮卻憑借打碎他們夢想得到的契機,進入大學。你就說這招恨不招恨吧?”
陸原有些懂了,但是還是有些關鍵之處不明白,問道︰“這些不都是些學生嗎?他們能有多大能量?”
于華乜了他一眼,說道︰“每個學生後面都是一個家庭,你怎麼知道他們的家長是怎麼想的?再說了,‘新理念作文大賽’牽涉的各方關系太復雜了……
你就說張潮就這一下,沾染了多少他不知道的‘社會關系’吧?這些‘社會關系’又會牽扯到多少‘關系’的‘關系’?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
所以你發現了嗎,張潮每次陷入爭議漩渦,永遠都有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的力量。這些力量也許不會主動找張潮的麻煩,但是張潮有麻煩,他們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好了,我們還是說回這篇文章吧。你覺得‘石岸’和張潮分別寫得怎麼樣?”畢竟自己也做過第一屆新理念作文大賽的評委,有些東西並不方便對學生明言。
陸原思考了一會兒道︰“‘石岸’的視野更開闊,張潮的筆觸更深刻,都寫得很好。算起來,我也是‘80後’,‘石岸’那個‘80後注定是90年代之子’的論斷,我也很佩服。”
于華道︰“你說的不錯。這樣,你把這些資料整理一下,發到咱們班的QQ群里去。下學期我們拿出一點時間,專門做一個‘80後’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課題。
大家都利用寒假時間思考一下這個課題應該怎麼展開?”
陸原興奮地道︰“好 !那到時候,會讓一些‘80後’作家來班上交流什麼的嗎?”
于華道︰“你說的是張潮吧?”
陸原不好意思地笑了。于華道︰“下學期開學就讓他來給大家講講。當然不止他一個,韓涵、小四這樣標志性的人物最好也都請過來。如果可以,我倒想讓他們幾個坐在一起聊一聊。”
陸原訝道︰“你不怕他們現場就掐起來?”
于華自信地道︰“有我在,不怕。”
就在于華與陸原聊著張潮的時候,張潮真的在“頭皮發麻”。他眼前攤開了一個剪報本,上面全部都是他成名以來的各種報紙報道。
收集者自然是他親愛的老媽。
這幾天不僅出版界、文學界很熱鬧,教育界也不消停。這篇《素質教育豈容褻瀆,張潮勿做應試“幫凶”》張潮也注意到了,言辭十分激烈——
【張潮作為“素質教育”的代表人物,被燕大、燕師大特招,為他此後的文學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他不僅沒有感激“素質教育”給他帶來的優待和榮光,反而為“應試教育”張目,這讓許多因為他走上文學道路的孩子寒心,也讓許多因為他堅持踐行“素質教育”道路的老師寒心。】
【張潮這樣一個有巨大影響的青年作家,公然為“應試教育”吶喊助威,無疑會讓本就困難重重的“素質教育”之路更加艱難,甚至倒退!】
【張潮這顆“素質教育”的碩果,已經變質了。說的嚴重點,他就是“素質教育”的叛徒!】
張潮看完一臉懵圈,自己什麼時候成了素質教育的碩果,又什麼時候又成了叛徒了?自己這濃眉大眼的,也能當叛徒?
帶著疑惑,張潮問了老爸,老爸嘆了口氣,又找到了老媽;老媽就拿出了這冊厚厚的剪報本,翻到了第一頁——上面赫然是黑體加粗的大標題︰《素質教育結碩果,學生作家張潮橫空出世》。
張潮仔細看了下內容,頓感眼前一黑——
【近年來,我市教育系統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市教育局明確提出,要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師資培訓、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等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就讀于長福縣第三中學的高三學子張潮,在學習之余,積極投身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的作品,多次被《南國周報》等知名報紙刊載,在全國範圍內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據悉,張潮同學正在創作的長篇《少年如你》,已經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關注。】
【張潮同學的成績,是我市推行“素質教育”結出的累累碩果!】
……
原來自己真的是“碩果”,還特麼“累累”!
這大概是第一份正式報道他的報紙了,當年他沒注意看,現在就像回旋鏢一樣擊中了自己。
不是說20歲射出去的子彈,到自己40歲才會正中眉心麼?怎麼自己19歲射出去的子彈,22歲就正中眉心了!這什麼子彈飛這麼快啊!
張潮那天在三中同學面前“大放厥詞”的時候,哪里知道自己一度是教育系統大力宣傳的“素質教育”典型,這份報道只是開了個頭。
在此後的3年時間里,他不僅在文學界名頭響當當,在教育界那也是很多人用來捶“應試教育”的一把大錘。只不過因為交集太少,他也從不訂閱教育類刊物,所以沒有察覺而已。
現在這就有點棘手。關于當碩果這事,自己雖然不知道,但也沒反對過是不是?
張衛國猶豫了一會,說道︰“要不然,這事就算了?反正你也不當老師,教育界這點批評影響不到你。”
老爸這句話說得倒沒錯。張潮現在是個作家,除了有個當老師的親爹和燕師大這個母校外,確實和教育界毛關系沒有。買他書的人也不會看《教育通訊》這種行業專刊。
不過老爸這個態度是有點奇怪,之前不管自己和人吵得再凶,他沒有勸過。
張衛國見兒子眼神中透露著疑惑,只能耐心地解釋道︰“文學界的門門道道,你比我懂;教育界的魍魎魑魅,我比你懂。你覺得這篇文章真是因為你的演講罵你的嗎?”
張潮恍然大悟,然後一臉嫌棄地道︰“又是拿我當由頭,兩撥人在那兒斗法?一點創意也沒有,他們不嫌煩,我都嫌煩了。”
張衛國見兒子領悟得這麼快,十分詫異。張潮心想我可以也在學校呆了十幾年呢……
但既然話說到這兒了,張衛國也就不藏著掖著了,挑明了說道︰“教育界的很多爭議,听起來高大上,但背後就一個字——錢。
和你們搞文學的罵來罵去,爭的都是虛名,只能賺點稿費,大部分時候都要自帶干糧不同……”
張潮內心︰“……說就好說,不要人身攻擊……”
張衛國沒有注意到兒子的臉色變化,繼續說道︰“教育界的爭議和改革,那是伴隨著實實在在的政策和撥款的。不說別的,這幾年很多學校的教室都裝上了電腦、幕布、投影儀,就是‘多媒體教學改革’的成果。
而‘多媒體教學改革’,最早又是從80年代末登在《教育報》上的一篇論文開始的。後來經過了‘多媒體教學是否會讓老師教學基本技能退化’‘多媒體教學是不是花架子’‘多媒體教學是否分散了學生注意’等等一系列爭議,最後才形成一種行業共識,逐漸在教學一線推廣。
這種推廣,肯定要有大量的撥款支持啊!一套多媒體設備安裝少的也得兩三萬,一個學校就多少錢?每年維護又多少錢?不說別的,就投影儀的那個燈泡用久了就要換,一個便宜的就好幾百,貴的上千。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也是一樣。不可否認,‘素質教育’是一種美好的教學理想,能實現肯定利國利民。但是花的錢也多啊……”
張潮點點頭,深以為然。上一世自己在學校里工作,就深感各類所謂的“教育改革”,只有一小部分促進了教學,大部分都淪為折騰老師的另類“應試”。
比如他剛當老師的時候,正流行“微課”。就是通過錄制講課視頻(不超過10分鐘)的方式,聚焦一個教學問題,組織教學資源,講“碎片化”的知識結構化、情景化,讓學生易學易懂。
說的好听,實際上大家做的“微課”課件,只在各類培訓和比賽里見過,在大部分地區,幾乎沒有真正用于課堂,對老師最大的作用就是參加微課比賽得獎了可以作為評職稱的材料。
但是為了督促老師掌握“微課”技能,那各種短期培訓班可沒少組織。
結果“微課”還沒有流行幾年,風向又變了,開始搞“雲課堂”;“雲課堂”後,又流行了一陣“翻轉課堂”。每一次,都把老師,尤其像張潮這樣的年輕老師折騰得夠嗆。
所以鬼知道這次“素質教育”鼓吹者突然朝他開炮,是不是因為他擋人財路了呢。畢竟一個人說的話的能量,和他的影響力成正比。
張衛國道︰“不說別的,你看就你們三中掛的那個‘小作家搖籃學校’的牌子,那也不是白掛的。你演講話里話外,對學校搞特殊化培養不以為然,明年要是因為這個把牌子撤了,你看三中校長跟不跟你急?”
見兒子不說話,張衛國再語重心長地勸道︰“‘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爭議都十幾年了,沒有定論。每次這個話題一冷,就會有一方出來造個勢。人家就是希望有人關注;有人關注,就能煽動輿論;輿論被煽動了,就可能影響政策;影響政策,就會……你也懂的。
所以你要是回應了,反而落了人家的圈套。他們說不定就等著你反擊,你反擊得越狠,他們就越高興。”
張潮驚訝地看著父親,想不到一輩子沒走出校園的老爹,在這些問題上看得竟然比他還要透徹。他原來只是隱隱約約覺得不對勁,現在被父親點破,自然豁然開朗。
張潮點頭道︰“成,只要他們不過分。我就當沒看到,別讓他們佔了便宜去!”
張衛國欣慰的點點頭。
只是他們都沒有注意到,這篇將張潮斥為“叛徒”的文章,署名是“孫雲霄”。
他最有名的作品,叫做《夏令營里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