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最後一段改了影評文章的名字)《中國電影“外國化”,究竟是好還是壞?》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核心觀點是︰
【中國的電影人首先要把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拍好。心心念念外國有多好,甚至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去投資拍一個外國的故事,哪怕噱頭再多、票房再高,對中國的電影事業發展也毫無益處。……】
這個“控訴”,在《你的名字》中國版預告片正式上線、張潮“講好中國人自己的故事”觀點發表前,完全是針對張潮的。
《你的名字》明明是中國作家寫的中國故事,卻拿去日本拍成了日本動畫,並且張潮往里面投錢了,還要引進國內,這不妥妥的“吃里扒外”,或者“崇洋媚日”嗎?
但現在就成了無的放矢了。張潮這是利用日本先進的動畫制作技術,制作出了跨時代的中國動畫,並且還趁機培養了自己的動畫人才。
花了小錢,辦了大事——這在2006年,妥妥的是老成謀國之舉啊!
但是《大眾電影》上發這麼一篇份量頗重的文章,總不能是無的放矢吧?
于是大家紛紛開始找這個“用自己的真金白銀拍外國故事”的電影是哪一部。
王仲軍看到輿論的變化汗都下來了,連忙叫停了最近聲勢 赫的《夜宴》宣發活動,生怕有人注意到他們。
但是作為今年國內最受關注的兩部國產大片,《夜宴》最怎麼可能藏得住呢?很快就有媒體將矛頭對準了它——
原因很簡單,《夜宴》是一個套皮的“莎士比亞故事”,原型是《哈姆雷特》,只不過把背景放到了五代十國時期。
首先,《夜宴》的人物關系,完全是《哈姆雷特》人物關系的再現︰皇子無鸞對應王子哈姆雷特,厲帝對應克勞狄斯,婉後對應喬特魯德,青女對應奧菲莉婭,殷隼對應萊歐提斯。
就連電影里的亡魂都和《哈姆雷特》中的冤魂出現方式幾乎一模一樣。
其次,《夜宴》的故事線索和情節發展,和《哈姆雷特》不能講毫無關系,只能說一比一克隆。都是按照“老皇帝猝亡——太子得急召回宮——發現母後改嫁——相互試探——“戲中戲”——復仇……最後血濺宮廷。”
就連其中謀殺、毒酒、愛情、陰謀,都是一股子“莎味兒”。
《夜宴》的導演馮曉剛都不諱言這一點,他在之前的采訪中就提到,《夜宴》是主創團隊和莎士比亞“do了一次i”,生下來的另一個“哈姆雷特”。
所以這原本是電影的“賣點”,結果王仲軍一番操作下來,成了電影的“雷點”了。
就在同一期的《大眾電影》里,就有這麼一篇文章——《夜宴︰中國版哈姆雷特的突破性嘗試》。
這下輿論翻了天了,就在《夜宴》9月10日首映式前,各大媒體的文化、娛樂板塊,都在討論一件事——
像華宜這樣用中國人自己的真金白銀和寶貴的歷史形象,套皮拍一個400年前的英國宮廷故事,到底算不算“崇洋媚外”了。
《夜宴》之殤︰中國的影人何時才能自信?——《青年報》
是中國導演失格,還是“莎士比亞”奪舍?——《羊城日報》
借鑒不怕,怕的是沒有創新、不敢創新!——《南國日報》
講好中國的故事,首先得把脊梁挺直!——《經濟晨報》
……
一輪輿論轟炸下來,不僅身處漩渦的王仲軍懵了,就連張潮也懵了。
他在日本講那番話,確實留了和華宜打嘴仗的後手,可是怎麼自己還沒有出手,《夜宴》看起來就要撲街的樣子了呢?
雖然有不少記者找上門來,希望他發表對《夜宴》的看法,但是張潮全部都回絕了。
在輿論戰方面,他還是比較喜歡要麼沖鋒陷陣、要麼挖坑埋人,落井下石打死狗這種事情干起來確實有點索然無味。
何況他還有正事要做。
原來是上美廠的領導和老畫師們也看到了《你的名字》的預告片,對這里面出現的動畫制作方式大感興趣,通過同在上海的《新芽》雜志,向張潮發出了邀請,希望能來上海進行一下“技術交流”。
張潮接到邀請以後,其實還是有點猶豫。一方面作為80年代生人的他,對上美廠是有著特殊感情的。作為新中國唯一一家美術電影制片廠,它曾經創造了那麼多令70後、80後心醉神迷的動畫作品。
無論是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還是完美結合了神話故事與戲劇元素的《大鬧天空》《哪吒鬧海》,還是敦化壁畫風格的《九色鹿》……還有幽默的《三個和尚》、動人的《雪孩子》、異想天開的《猴子撈月》……
總之,只要那綠底金字的片頭出現在屏幕上,所有的孩子都會屏息凝神,用最高的專注力享受那至為美好的幾十分鐘。
但是另外一方面,投資《你的名字》以及定期送人去日本參與制作、學習技術,那也是自己真金白銀地掏了不少錢,上美廠就這麼來“技術交流”,有點自來熟了。
張潮在心理年齡上,也基本過了為情懷買單的階段了。
“你想什麼呢?”王蒙問道。張潮接到《新芽》趙常田的電話的時候,正在王蒙這里做客。他今天專門抽空,給在燕京的幾位老師、前輩送請柬,邀請他們參加《你的名字》的首映禮。
張潮就把上美廠要他去上海“技術交流”的事,還有自己的猶豫說了。
王蒙听完以後“哈哈”笑了兩聲,然後才對張潮說道︰“你覺得現在的上美廠,還是‘藝術至上’的那個制片廠嗎?”
張潮對其中內幕並不十分了解,好奇道︰“這怎麼說?”
王蒙道︰“現在的上美廠,就是一個重荷難返的衙門。雖然每年還在出產一些動畫片,但是本質上它已經衙門化了。你想想看,一個衙門,過來開個會,真就把你的技術學去了?
他們有本事升級技術,早升級完了。你完全可以利用人家的這個邀請,給自己的電影再造造勢嘛!”
張潮被王蒙這麼一點,也醒悟了過來。這十幾年世界動畫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最先進的3D動畫也面世超過10年了,可是上美廠有半點學習的跡象麼?
上世紀80年代,宮崎駿和高 勛來中國訪問,帶著“朝聖”的心情,專門造訪了上美廠,還向上美廠贈送了《風之谷》的膠片。
但是上美廠的領導在雙方的座談中,對技術問題完全不感興趣,而是詳詳細細地詢問了日本動畫界的薪酬制度和吉卜力的薪酬制度,以及怎麼短平快地制作賺錢的短片等等。
讓宮崎駿和高 勛徹底地失望了。
所以張潮最後還是同意和上美廠進行“技術交流”,不過不是張潮去上海,而是上美廠派人來燕京。上美廠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就同意了,還發送來了訪問清單。
同時這場活動還邀請了媒體參與,起了個高大上的名字——潮汐文化&上美廠《你的名字》先期觀影暨中國動畫動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研討會。
時間,就定在《夜宴》首映禮的前一天,9月9日。由于《夜宴》首映時間是9月10日的0點0分,走紅毯等活動自然放在9月9日的晚上,所以相當于同期舉行,針鋒相對的意味極濃。
這下張潮和華宜之間的火藥味一下就被嗅覺敏銳的媒體嗅到了。張潮之前不是一直和華宜合作愉快嗎,《少年如你》和《懸崖》都又叫好又叫座,大家都以為張潮要和馮曉剛、王晶花組成華宜的“三駕馬車”呢。
這友誼的小船怎麼說翻就翻?
王仲軍本來就已經被《夜宴》的輿論風波搞得焦頭爛額,此刻又要出面回應︰“我們與張潮之間的合作非常愉快,沒有任何問題,研討會和《夜宴》首映禮安排在同一天,純屬巧合,不要過度聯想。”
張潮則保持了一貫的態度,不回應任何有關的問題——但這種事不回應,就相當于回應了。大家也就坐實了雙方關系確實已經破裂了。
這可是比什麼電影首映式更有爆炸性效果的新聞。所以到了9月10日那天,很大一部分媒體的資源,都從《夜宴》首映被分流到了“潮汐文化”與“上美廠”的這次研討會上。
這對于《夜宴》來說,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一部大片,如果在它上映的第一天不能吸引到絕大部分的文娛媒體資源的話,那對票房來說,就是一個極端危險的信號。
9月10日下午,張潮帶領著夏答等“潮汐文化”美術部門的同事,以及上美廠的廠長、導演、動畫師的十多個客人,連同三十多家媒體的記者,一起在燕京金逸影城的專場影廳觀看了中國版《你的名字》。
當正片的第一個畫面出現在銀幕上時,影廳里就開始驚呼聲不斷。雖然預告片已經在媒體和網絡上放了十多天了,但是真的親眼看到,仍然震撼了現場每一個觀眾——畢竟小屏幕的視覺張力是無法和大銀幕媲美的。
大家也不是沒有看過制作精美的日本動畫,宮崎駿在國內也有無數擁躉。但是他那種偏清淡的手繪風,在“第一眼”的觀感上,是不如新海城這種強烈的光影對比和色彩調制的。
隨後整個故事流暢的敘述節奏、細膩的情感表達,以及對中國場景的唯美再現,一次又一次刷新著上美廠來訪人員和現場記者的認識。
“原來動畫還可以這麼拍……”一個在上美廠工作了30年的老畫師,口中喃喃道。
隨即他實在忍不住好奇心,不顧動畫還在播放,轉身問起了身邊“潮汐文化”的畫師︰“為什麼剛剛那幾幀畫面里的水面變化可以那麼真實?你們是一副副畫的?”
小伙子第一次被這麼詢問,頓時有些慌亂,看向了兩個座位外的張潮。張潮也注意到了,明白是怎麼回事,輕輕點了點頭。
小伙子這才低聲回答道︰“當然,不是一副副畫。我們是先找到合適的水景……然後用……分解成若干個……接著再用……處理細節……上色我們用的是……然後再用……渲染……”
上美廠的老畫師才听了個開頭,眼神就開始茫然起來。小伙子口中不時蹦出來的各種中英文術語,還有各種電腦軟件名稱,他完全理解不了。
只能大概知道想處理出這樣細膩的水面光影和紋路變化,在有成本限制的情況下,依靠手工作畫幾乎不可能,必須大量使用計算機。
他參與過《寶蓮燈》的制作,其中有幾秒沉香從樂山大佛腳下經過的畫面,上美廠專門還專門派人前去樂山取景,反復斟酌,耗費了大量人力,才完美呈現了整個過程。
按照這個小伙子說的,根本不用這麼復雜,派人到現場多拍幾張照片,放到計算機里處理一下就行了?
但是計算機的成本又是多少呢?
就連上美廠的金廠長都感興趣了,低聲問身邊的張潮道︰“方便講一下,這部動畫片的制作成本嗎?”
張潮猶豫了一下,伸出右手,攤開巴掌,把5個指頭都展開來,晃了一下,說道︰“5億……”
金廠長差點沒從座椅上跳起來,還好張潮馬上補了一句︰“……日元。”他才舒了一口氣,但是很快反應過來——
5億日元,按2006年的匯率計算,也就是2000多萬人民幣?這樣一部動畫,才2000多萬?
金廠長又不平衡了。1999年上美廠砸鍋賣鐵、勒緊褲腰帶制作了《寶蓮燈》,成本還花了1200多萬,而且耗時整整3年。
《你的名字》在日本制作,只花了8個多月、2000多萬,從效果來看,和《寶蓮燈》簡直就是兩個時代的產品。
張潮解釋道︰“原本要不了這麼多。因為既要制作中國版,又要制作日本版,所以成本多了近1億日元……”
金廠長知道不是細問的時候,只能在內心感慨了幾句,就繼續安靜地觀影了。
110分鐘的電影放完以後,除了張潮以外,現場所有人都久久沉浸在復雜的情緒里,不能自拔。就連參與了制作的“潮汐文化”工作人員也是一樣,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完這部電影。
良久,現場響起了掌聲,雖然因為只有幾十人,並不那麼如雷如潮,但卻整整響了2分多鐘才平息下來。
甚至有感性的女記者哭了出來,不知道是被動畫的情節所感動,還是被電影的畫面所震撼。
但是大家都確定了一點,這場本來因為只有“潮汐文化”和“上美廠”兩個單位參加,而顯得有點夸大其詞的“中國動畫動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研討會”,此刻完全落到了實處。
相比于好萊塢動輒上億美金投資的3D動畫技術,新海城的這種制作思路,似乎更加適合今天的中國動畫升級、轉型。
當然,只有張潮知道——沒戲!從上一世的經驗來看,中國動畫最終闖出一條新路,靠的還是3D技術。只不過那要到10年以後了。
但是這並不妨礙張潮在隨後的研討會和記者采訪中,把自己這幾天“惡補”的《你的名字》的動畫制作術語,不要錢一樣倒向上美廠眾人和記者們。
把所有人都灌得暈乎乎的,仿佛學到了一切,但是好像又什麼都不會。這種感覺匯總起來,對張潮和“潮汐文化”就一句話——
“這個,就叫做專業!”
第二天,盛贊《你的名字》的媒體報道文章,就佔據了報紙相關板塊的主要版面,幾乎所有記者都用盡了自己知道的肉麻詞匯,把《你的名字》夸得天上有、地上無。
不僅再次拉高了全國觀眾對這部動畫電影的期待,也徹底讓《夜宴》媒體熱度變得不溫不火。
王仲軍終于控制不住,摔了一個杯子︰“你不仁,我不義!張潮,咱們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