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驚嘆聲同時在現場和電視機前響起。
選手、記者、觀眾,甚至沒有參與核心工作的雜志編輯,都被這大手筆的“題目”給震驚了。
這樣一塊蛋糕,拿去申請吉尼斯記錄都沒有問題,成本恐怕都要按“萬”來計算。
每個人心里都只有一個想法︰“說會玩還是張潮會玩。”
他說要把復賽變成一個大Party,結果真就推出這麼大一塊蛋糕。現在只有一個疑問——這塊蛋糕,怎麼出題?
而在現場,此起彼伏的驚嘆聲和亮瞎眼的閃光燈結束以後,張潮才道︰“這個蛋糕,是滬上國際飯店西餅屋的師傅們工作了一個通宵的成果。我們要先向滬上國際飯店西餅房的師傅們致以真摯的感謝!
滬上國際飯店西餅房,不愧是老字號,首屈一指!”
說罷,率先鼓起了掌,眾人也紛紛跟著鼓掌。只有馬伯慵悄悄朝張潮豎了一個大拇指,心想老板真是厲害,三句話重復了三遍關鍵信息,這個大蛋糕就這麼白嫖成功了。
緊接著,張潮對選手道︰“現在大家可以輪流、有序地上前觀察。注意,不要被奶油粘到身上去。”
說罷,選手們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紛紛上前仔細觀察了一番。
不得不說,這個蛋糕從巨大的體積到具體的細節,都讓人驚嘆,精美得就像一個藝術品。主體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高聳的方體造型被精心地繪制成了高樓大廈。
許多巧克力和糖果做成的小人模型,被有序穿插安放在這些高樓大廈之間,仿佛真就生活在其中。“面積”最大的底層,甚至還安排了港口、碼頭和沙灘。
就連電視機前的觀眾,隨著鏡頭看完這些細節以後,都不禁喃喃自語︰“這……到底要花多少錢?”
大概20分鐘後,所有的選手都觀察了一遍。這時候張潮道︰“師傅們,開始吧。”
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推蛋糕出來的幾個西點師傅,拿出長長的蛋糕刀,開始從上到下,切割、分解這塊蛋糕。切好的蛋糕,都放進小盤子里,由工作人員遞給選手們。
“不要!”一個女選手驚呼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向她,登時把小姑娘鬧了一個大紅臉,不過她還是鼓起勇氣道︰“這麼漂亮的蛋糕,為什麼要切掉它呢?”
這句話也問出了很多人內心的疑惑——如果僅就“題目”來說,這個大蛋糕擺在這里,不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思維的“錨定”物嗎,為什麼要“毀滅”它呢?
不過張潮心想這真是神助攻,不過仍然面不改色的道︰“再漂亮的蛋糕,最終也是要切掉的。”
師傅們都是分蛋糕的好手,不到十分鐘時間,就把這塊巨型蛋糕分成了200多份,現場的不僅選手人手一份,就連那些記者和工作人員都沒少。
有記者看著手里香香甜甜的蛋糕,和張潮打趣道︰“你早說啊,我就不吃早餐了。”
張潮咬了一口蛋糕,笑著應道︰“那不就‘泄題’了嗎?”然後拿起麥克風,對選手們道︰“題目出好了,大家可以開始寫了。”
這時候大家才明白,原來不僅是“蛋糕”,這個分割的過程,甚至包括大家吃掉的結果,都屬于題目的一部分。
“新理念作文大賽”的復賽題目出行為藝術,已經不是新鮮事;但是這麼大手筆、選手這麼深度地參與互動的行為藝術,還是第一次,也是注定要被人銘記很久的。
幾乎所有人的心里都開始為張潮的創意喝彩了。
選手們又是一陣嘀咕,賽場上頓時一片“嗡嗡”聲。但是大家很快就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路,捧著蛋糕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開始自己的寫作。
場館又陷入安靜當中,只有筆尖摩擦紙張發出的“沙沙”聲,和工作人員來回巡視的腳步聲。
張潮也趁機退出了寫作區,來到外圍,馬上就有幾個記者圍住張潮,開始采訪。
第一個問題,毫無疑問和“題目”相關︰“張潮同學,你這次的題目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請問你是怎麼想到的呢?”
張潮答道︰“我是住在香港,看著酒店窗外維多利亞港的夜景的時候想到的。我每次去香港,都覺得那里的城市景觀,給人一種近乎不真實的感覺。
這促使我思考,在這片燈火輝煌的繁榮之下,藏著的究竟是怎樣的精神內核?由此聯想、延伸到每一個城市、每一座村莊,應該都有屬于自己的內核。
如果把這種精神內核具象化,那我想,‘味道’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而在呈現上,我認為‘蛋糕’從造型到分配,包括味道的選擇,可能比其他食物更易于呈現。
最後師傅的分解,和大家的品嘗,同樣是題目的一部分。不過‘蛋糕’以及‘蛋糕’上的種種細節,以及上面所說的過程,具體有什麼象征,我就不做解釋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扣到剛剛的過程或者一部分就行。我雖然是出題人,但不是評委,我也不會干涉評委的工作。
這里要再次感謝國際飯店西餅屋的大力支持,這個蛋糕耗費他們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過確實很有氣勢,如果有朋友想在婚宴或者生日宴上給賓客一個驚喜的話,不妨向他們訂做。”
張潮再次臉不紅、心不跳地給國際飯店西餅屋打了個廣告。人家這次不僅按時保質地把蛋糕做出來了,甚至在各處細節上還超出了張潮的預期,給人宣傳一下也是應該的。
關鍵是幾句話就省了好幾萬的開銷,某種程度也可以算得上是雙贏。
又回答了幾個問題以後,張潮忽然靈機一動,對鏡頭說道︰“電視機前的觀眾,雖然你們沒有吃到這塊蛋糕,但是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寫一寫這個題目。
優秀作品,我們也會選擇出來刊登在《青春派》雜志上,只不過時間可能要晚一些。”
又對記者道︰“我覺得你們要好好關注一下里面的選手,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將來會在文學上大放異彩!”
說罷,就匆匆離開了現場,來到後台的監控室,通過直播的屏幕開始觀察選手們的動向。
此時比賽已經開始近20分鐘了,大部分選手們並沒有老老實實地坐在位置上蒙頭苦寫。
5個小時的寫作時間太過從容,現場的環境又如此新奇,因此大家漸漸都放下了爭強好勝的緊張感,開始展露出自己的個性來。
有些選手從書架上挑選了一些書籍翻閱,並開始做摘抄;
有些選手離開了座位,到圓桌處聚成三五個人的小團隊,開始討論;
有些選手津津有味地吃著蛋糕,表情享受極了;
還有選手似乎前一晚沒睡好,干脆跑到沙發那里,拉過一條毯子就開始打盹;
只有一小部分選手是咬著筆冥思苦想的。
張潮笑道︰“看來大家都放松下來了——不過也別太松了。和工作人員講一下,睡覺的同學半個小時就要提醒一次。
不然小伙子睡起覺來那叫一個沒日沒夜,一睜眼比賽結束就不好玩了。”
這時評委會主任阿來也帶著幾個評委到了監控室,看著屏幕上學生們的狀態,感嘆道︰“這就是你想要達到的效果吧?”
張潮點點頭,道︰“寫作當然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這種辛苦,應該更多地出于寫作者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外部環境的逼仄與局促。
我不喜歡沒苦硬吃。我自己賺了版稅以後,就一直致力于給自己改善創作的工作和環境。”
甦童在一旁听了笑道︰“你這樣說被人听見了,又要說驕奢淫逸了。”
張潮大咧咧地道︰“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我對維護自己個人形象已經放棄治療了。”
同來的兩個女作家池莉、遲子建不約而同地笑了出來,張潮有些奇怪地看向她們。遲子建和張潮在愛荷華大學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見狀解釋道︰“昨天晚上我們還聊到你,說你真有勇氣,談了個女明星直接就承認了。你剛剛又說承認自己‘驕奢淫逸’……”
看著兩個女前輩一臉的姨母笑,張潮的臉也是一紅,連忙道︰“這不是趕上了嗎……”
韓少功半是羨慕、半是打趣地說道︰“時代是不一樣了,女明星不愛導筒愛筆筒。你這放二十年前,好比拍《紅高粱》,鞏大影後不愛張導愛默言……”
引得現場眾人一陣大笑,還有同輩分的女作家“啐”了一口,笑罵道︰“流氓!回去我告訴預立,讓你跪搓衣板去!”
同樣興致勃勃的還有現場的記者。以往這樣的比賽,他們都只能等結果,現在卻可以參與全過程。更何況現場這200多人里,不知道誰就是未來文壇的大明星,再蹦出一個張潮來也未可知。
很快一個記者就找上了窩在沙發上看書的漂亮女生,穿著白色的連衣裙,一頭披肩的長發,略施淡妝,顯得清新、優雅、含蓄。她手邊還放著剛剛分到的蛋糕,整個人的神態看起來懶洋洋中又帶著一絲空靈。
經驗豐富的控場導演自然十分知趣地把直播鏡頭切到了這個女生,甚至專門給她精致的面孔做了一個特寫。
記者問道︰“這位同學,關于今天的復賽題目,你有什麼看法?”
女生眼神放空了好了一會兒,才說道︰“太甜了……”
記者︰“嗯?”
女生接著解釋道︰“蛋糕太甜了。我喜歡吃甜品,但又不喜歡這麼甜……就好像人和人的關系一樣。”
記者眼楮一亮,這話里有話啊,連忙問道︰“請問你叫什麼名字?能詳細說說看嗎?”
女生這才坐直了身子,不過很快又抱過一個枕頭,回答道︰“我叫周霖楠,今年18歲,來自上海。我覺得這次復賽的題目,象征的是人的內心世界。
人就像那塊蛋糕一樣,大家都只能看到你表面上光潔、無暇的那一面,但是切開來,里面其實全都是細密的空洞……”
張潮看著眼前的女生,總覺得很熟悉,但是又想不起來具體是誰。但是能讓他產生這個感覺的,八成後來肯定成了作家,而且名氣不算小。
又使勁兒翻了翻自己的記憶,一個名字閃過大腦——“夏名悠”。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個周霖楠後來的筆名就是“夏名悠”了。
雖然她沒成什麼大紅大紫的青春文學明星,但也算是一個高產的暢銷書作家,獲得“新理念大賽”一等獎後,基本保持了一年一部長篇的速度,贏得了不少擁躉。
于是張潮偷偷從監控室溜出來,找到在現場的雙學濤,說道︰“這個周霖楠挺有潛力的,比賽結束了,你不妨接觸一下她,看她有沒有興趣簽我們。”
並不是每一個“新理念作文大賽”的獲獎者最後都會走上文學道路的,更不要說成為能持續輸出的暢銷書作家了,因此有好苗子還是要盡早把握住。
雙學濤也注意到這個女孩,不過沒有想到張潮會這麼重視,還要特意跑出來交代,于是問道︰“她有什麼特別的嗎?”
張潮想了想道︰“你看她的穿著、談吐,還有面對鏡頭時的鎮定,很顯然是滬上家庭富養的女孩。而且她選擇的位置,看書的姿態,以及一系列的反應,應該是經過設計。”
雙學濤有點茫然,接著問道︰“富養……設計……然,然後呢?”
張潮看著眼前文青氣還是很濃重的東北小伙,無奈地進一步解釋道︰“這說明她在文學創作方面有著比較強烈的野心,同時對媒體、對受眾,也有著敏銳的嗅覺。
這種野心和嗅覺,能夠支撐她持續地寫出足夠受歡迎的作品。她的家庭,也能支撐她在文學道路上走得更遠。這種有潛力的作家苗子,我們不簽下來就可惜了。”
雙學濤道︰“這……這你也能看得出來?”
張潮嘆了口氣道︰“文學世界不是只由嚴肅作家和純文學構成的。通俗文學、暢銷書是構成健康的文學生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甚至可以這麼說,他們才是文學生態的基石。我們做文學經紀,光講文學性是不行的。文學作品在創作階段是作家的私有物,但是一旦走向出版,它就成為了文化商品的一種。……”
“潮汐文化”(改成這個吧,順口點)里的這些“元老”,什麼都好,就是純文學濃度略高了點,馬伯慵還好,雙學濤那真是一心只讀聖賢書那種。
要不是張潮時不時帶暢銷書作家進來“稀釋”一下,“潮汐文化”就快被文學理想主義分子們給 死了。
張潮說的沒錯,周霖楠的采訪迅速引起了電視機前觀眾的關注,大家都被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靚麗身影給吸引了。
“哇,長得這麼漂亮,作文還寫得好。”
“是啊是啊,面對記者一點也不慌呢,說話聲音好好听。”
“說話好有條理哦!上帝到底給她關了哪一扇窗戶啊?”
“好期待她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啊?”
……
隨著各色各樣的議論在電視機和電腦屏幕前的熱度越來越高,第八屆“新理念作文大賽”復賽的直播熱度也節節攀升,在采訪周霖楠的時候,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張潮之所以極力推動這次復賽全程直播,就是切準了國人骨子里對文化的熱愛。尤其在2006年這樣的國力上升期,大家在物質初步豐裕之後,都開始尋求精神層次的滋養。
今年不僅是張潮自己的幾次直播都有極高的收視率和點擊率,其他像邀請于秋雨老師做文化導師的“青歌賽”,以及推出易鐘天品三國的“百家講壇”,也都創造了收視奇跡。
而圍觀全國最會寫的200個少年如何進行創作,無疑極大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
更何況這里不乏俊男靚女。
這不,記者剛剛采訪完周霖楠,又盯上了一個頭發遮住一邊眼楮、高大消瘦的男生。他既沒有與其他人進行討論,也沒有拿著書故作深沉,只是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發呆。
這年頭,正流行這種憂郁款的“美少男”,食髓知味的記者毫不猶豫地把話筒捅到了他的面前……
張潮看到這種情況,皺了皺眉頭,又去專門提醒一下現場的導演道︰“鏡頭最好不要老盯著討論區的人,也要適時切回到內考場,關注那些正在奮筆疾書的同學。
你看6號機位那個同學,寫東西的時候儀態多好,背挺得多直……”
看導演還一臉茫然,張潮心里又嘆了一口氣,耐心地解釋道︰“看我們直播的,不只有青年觀眾,還有學生家長。他們是非常關注這些細節的,我們的學生如果不能做個表率,那輿論會怎麼說?
而且200多個選手,後面就是200多個家庭,還有多幾倍的家長,他們都想在鏡頭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我們的比賽有5個小時,每個選手都應該有機會上鏡……”
一通解釋下來,張潮不僅口干舌燥,更是操碎了心。想著這破比賽,以後誰愛辦誰辦!
(兩章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