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個難題,張潮胸有成竹地道︰“呃……這屬于‘杞人憂天’了。”
眾記者︰“……?”
張潮道︰“《萬歷十五年》你們知道嗎?”
眾記者面面相覷,雖然其中肯定有看過的,但最後只有一個年輕的記者道怯生生地舉起手道︰“是……黃仁宇的一本歷史學著作。”
張潮點點頭,又問道︰“你為什麼會看這本書?要知道這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書,雖然體例上兼顧了敘事和分析,有一定可讀性,但確實離一般人,也離新聞行業比較遠。”
小記者下意識地回答道︰“我是看了《明朝那些事》……”話剛一出口,就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張潮笑嘻嘻地道︰“《明朝那些事》嘛,在天涯連載,最近正火著呢。因為《明朝那些事》去看《萬歷十五年》的,你不是第一個哦。
最近中華書局已經把《萬歷十五年》加印了4次,3個月賣了15萬冊——往年一年才能賣1萬多冊。
所以「網絡文學」並不是「傳統文學」的對立面——它甚至能讓人注意到以往被忽略的那些‘邊邊角角’。《萬歷十五年》被‘重新發現’不是個例——
讀過今何在《悟空傳》的讀者,很多都重新去翻閱了《西游記》。論壇上對歷史穿越文的討論越來越嚴謹,引用《清史稿》或者《明實錄》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這種跨媒介的文本對話,正在重塑整個經典文學的接受光譜。從傳播性和接受度來說,它已經是大眾進入文學,甚至史學領域很難繞過的一片廣袤平原了。”
張潮回答完這個問題,整個新聞發布會現場又陷入了一片沉默當中。
張潮等了一會兒,見實在沒有人再問,就說道︰“如果大家沒有問題,咱們就……”
“我還有!”坐在最後一排的一位記者舉手了,是一個年輕的女記者,慌慌張張地站了起來,問道︰“其實……我……我還是想知道,你為什麼不參與「茅盾文學新人獎」的評選?
僅僅是因為避嫌嗎?如果「茅盾文學新人獎」少了你,會不會是一種遺憾?”
張潮想了想,終于用比較慎重的態度說道︰“首先確實是為了避嫌。鐵寧女士擔任作協主席以後,就宣布退出「茅盾文學獎」的評選了。
我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和「微博」這個平台有著脫不開的關系。在得獎和「微博」之間,我很庸俗地選擇了「微博」而已。
至于遺憾不遺憾的……如果有很多人覺得是一種遺憾,那無論是我自己,還是「新人獎」,就都不遺憾了。”
張潮這個回答有點繞,大家想了半天,才反應過來——
這不就是暗戳戳地說自己是“無冕之王”嗎?
只不過大家都能接受就是了……
發布會順利結束了,記者們退場,張潮也回到了作協的會議室里——剛剛整個過程,作協的主要領導都在幕後觀看。
那位找記者發牢騷的“老作家”,正是劉恆,此刻他正滿臉笑意地對張潮道︰“你這招還真管用!他們果然烏泱烏泱地就來了。”
張潮謙遜地道︰“主要還是您肯犧牲自己……”
劉恆擺擺手道︰“不說這個。當初也確實是我比較反對,我也不是表演,只是把之前的真實態度又展示了一遍而已。
不得不說,你的那些數據實在太有說服力了……「網絡文學」其實只是文學載體變遷的表象,真正讓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你們確實在改變整個文學生態。”
不過鐵寧卻心有余悸地道︰“小張,你說話也太不留情面了……上海社科院文研所估計明天就要興師問罪了。”
剛剛記者會上張潮那句“自己跪著,還希望別人也沒有膝蓋”脫口而出時,後台的領導們都直嘬牙花子——大家都在圈子里混,越是不知道出處的話,回應的時候就要越謹慎。
張潮道︰“我不一直就是個小混球?沒事,讓他們沖我來就行。”
幾人又聊了一會兒,張潮看時間不早了,就告辭離開了作協。
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盡頭,小會議室里突然就陷入了寂靜。張抗抗對鐵寧道︰“這小子……這小子……”這小子究竟怎麼樣,她最後還是沒有說出自己的意見來。
高洪波道︰“不知道這一次「茅盾文學新人獎」,能不能造上一些聲勢——至少目前來看,效果還可以。”
鐵寧依舊是溫婉地笑著道︰“你們是不是覺得被這麼個‘半大小子’牽著鼻子走,有些……不好接受?”
姜子龍抽了口煙,緩緩吐出了一個煙圈,然後才道︰“要說心里不別扭,那是撒謊。說句實在話,他進來的第一天,我就覺得不可思議——就算他名氣再大,評獎這麼嚴肅的事情,怎麼能讓毛頭小子參與?簡直倒反天罡!”
劉恆笑問道︰“後來呢?”
姜子龍又吐了一口煙,接著道︰“後來嘛……小伙子其實態度挺謙虛的,做事也很踏實。給的各種意見很中肯,既不拍馬屁,也不故意反對博眼球,說什麼都有理有據。
尤其是他列的那些數字……那些數字……”
幾位主席、副主席都默默地點了點頭,張潮在這次參與「茅盾文學新人獎」的籌劃過程中,提出的基于數據的種種全新概念——「讀者畫像」「接受光譜」「代際演進」……完全刷新了大家對文學評價的既有觀念。
以往的評獎機制是什麼樣的?
各地作協、出版社報送作家或者作品,然後進入漫長的審閱過程(有時長達一年),接著就是標準討論和不記名投票……
最終難免演變了排排坐、分果果。
張潮將網絡社交平台與可視化數據引入評選機制以後,一方面分化、制約了評委手中的權力,但另外一方面也解放了評委,讓他們有充足的理由搪塞那些找上門來的人情。
這樣的制度肯定還有漏洞,但是在施行之初,確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而對于鐵寧來說,這是她正式擔任主席以後辦的第一件具有開創意義的“大事”!
雖然此前巴老臥床10多年,她也已經實際主持工作多年,但是真等這個擔子全壓到她肩膀上的時候,仍然感到難以承受。
這不是地方作協,可以躺平混日子。她要面對幾乎是一個“爛攤子”——作協的權威弱化、爭議不斷;傳統圖書市場不斷萎縮,文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斷衰弱;世界性的認可度極低,中國文學被整體邊緣化;青年作家梯隊斷層嚴重,成功者多視體制為束縛……
鐵寧還是想要辦點實事的,她所帶領的這一屆班子也有些奮發之志。「茅盾文學新人獎」就是在不改變現有格局的情況下,做的一種嘗試。
而張潮,就是一個最好的“抓手”……
只不過王蒙告誡他們了,張潮雖然不是個叛逆青年,但也不是可以隨意用體制權威拿捏的乖寶寶,不論想要讓他做事,還是借勢,都得和張潮商量著來。
不然和張潮進入對抗狀態,恐怕先受不了的,會是作協……
新聞發布會後,張潮關于「茅盾文學新人獎」的發言,也被各家媒體以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報道與解讀。
「茅盾文學新人獎」的熱度,再次沖到了輿論場的中心位置,也引發了種種連鎖反應。
首先是新聞發布會的“主角們”——網絡文學作家。
他們原本和大部分人都以為單獨設立「網絡文學新人獎」是就為了給其他傳統的、詩歌、散文新人獎做個陪襯、造造勢,結果被張潮這麼一說,這使命感一下就上頭了啊!
這可是張潮,不是隨隨便便哪個文學評論家施舍了一點廉價的夸贊——張潮直接把自己放在了「網絡文學作家」的位置上,為大家正名、加油。
而且拿出來的數據一個比一個震撼,網文作家們都懵了︰“我(們)有這麼牛逼嗎?”
「起點中文網」在張潮的提醒下,順勢舉辦了一個“加更日”,提議所有網文都在那天加更一章,來回饋讀者;同時“加更日”所投的月票,也翻一倍。
那些沒有獲得提名,但是名氣卻很大的網文作家倒也沒有太失落,畢竟像血紅那樣早已經年入過百萬了,其實並不在乎一個獎項的得失。
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能入圍初選的原因——畢竟像《升龍道》這種書的價值觀實在有些邪門,真被關注到了,別說獲獎了,怕是「新人獎」都直接無了。
能設立這種獎項,對于所有的網文作者來說,無疑都是揚眉吐氣的事。
其次是“意外”得到提名的那些作家。
第一個是人在香港讀中文系博士的葛亮,得知自己被入圍「新人獎」初選時,人都是懵的。他雖然浸淫文學年深日久,但真正踏上寫作之路也不過是這兩年的事情。
而且他人在香港,去年出版的《謎鴉》《相忘江湖的魚》,和今年出版的《七聲》都是由台灣或者香港的出版社付梓,雖然也獲了一些獎,但總體而言還屬于籍籍無名之輩,連一篇研究他創作的像樣論文都找不到,怎麼就被提名了呢?
不過葛亮倒也沒有“受寵若驚”,只是在自己的BLOG上簡單分享了一下此事。但是在內心深處,他仍然有一絲“悸動”——畢竟是「茅盾文學獎」啊!
任何有野心的中國作家,都不會甘心蟄伏于文化的邊緣地帶,這樣一個提名,頓時讓他有了回到文化中心的信心。
第二個是人在草原的李娟,她正跟著牧民扎克拜媽媽一家來到鎮上購買生活物資,半路上才在突然有了信號的手機里看到了無數條恭喜自己入圍「散文新人獎」初選的短信。
這時候的李娟一只手正拎著一個大大的蛇皮袋,另一只手被手機震得發麻,眼楮也看花了,好久都不能消化這個消息。
這可是「茅盾文學獎」啊——雖然中間加了“新人”兩個字。哪怕她再“人淡如菊”,也無法抗拒這幾個字的誘惑力。
扎克拜媽媽從背後走過來,一把拍在她的背上︰“怎麼了嘛?突然傻了?”
李娟連忙把手機收起來——這種快樂,是無法對眼前樸實的牧民大媽訴說的,但是內心卻又雀躍無比——一方面這是「茅盾文學獎」,另一方面也是這個獎的組織評審,竟然有張潮參與……
想到去年張潮在「全國散文研討會」為自己出頭,李娟就覺得自己有獲獎的“義務”……
只不過想到要真獲獎了,那肯定得去燕京領獎……去燕京領獎,又要見到很多很多人,說很多很多客氣、謙虛的話……要是說錯了話……
而所有入圍者中,最錯愕、最糾結的無疑是韓涵和小四兩人——尤其在听說是張潮提議把時間放寬到1999年,並且自己退出評選之後。
兩人都不能確定這是不是張潮針對自己的一個“陽謀”。
放寬年限以後,他們無可質疑地入圍了初選——真論起來,韓涵、小四兩人才是從「新理念作文大賽」走出來的那批“青春文學作家”當中最耀眼的明星。
把蔣峰、張越然、張佳瑋……這些人都捆一起,風頭都沒有這兩人勁。如果按照正常的時間線,韓涵會在輿論場上,小四會在出版市場上,一路火花帶閃電地飛馳自己的人生……
然後相遇在電影導演這個崗位上。
但,這是如果……
張潮的出現,左手拿捏輿論場,右手拿捏出版物,懷里還摟著影視業,現在又折騰上網絡社交媒體了。
韓涵與小四的星光無奈黯淡了下來。
不過兩人也都有自己事業——韓涵賽車漸入佳境,已經成為車隊的主力車手;小四的“最”系列雜志,雖然銷量不如《青春派》系列,但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算是第二梯隊里的佼佼者。
現在讓他們去參與「茅盾文學新人獎」的評選,可太尷尬了——這是一個“張潮不參加”的獎……
對于心氣很高的兩人來說,很難接受這種“榮譽”。
但是又不能聲明自己退出——因為張潮已經聲明退出了,自己再聲明未免讓有心人笑話一句“你也配退出?”
這種糾結的感覺直接讓兩人心態都有些爆炸,偏偏這時候他們都還接到了一個陌生的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