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獨行文壇

第308章 盛況空前的新書發布會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長夜風過 本章︰第308章 盛況空前的新書發布會

    “喜鵲喜,賀新年,阿爸金山去賺錢。賺得金銀千萬兩,返回起屋兼買田……”

    從「四川菜館」走出來後,鄺老板最後給他念叨的這首台山民謠,在他腦海里一直浮現、回響。

    就像張潮自己說的那樣——“百聞不如一見。”這位少年時就來到美國,落腳唐人街50多年的飯店老板,為張潮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于互聯網或者書本介紹的「唐人街」。

    從外部解讀「唐人街」的緣起、形成、繁榮和衰弱,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媒體報道,都是基于美國國家歷史文化的視角,著重強調「唐人街」精神的內核是“對抗的”“保守的”“孤立的”“頑固的”……

    但是鄺老板的幾句話點醒了張潮——

    “美國人不搞《排華法案》,中國人就不搞「唐人街」了嗎?不但要搞,還要搞比現在規模還大、人口還多!”

    “「唐人街」不是美國,但也不是中國,它是離開中國土地的中國人想象中的中國,想象中的家鄉。”

    “不要奇怪「唐人街」�嵁迼I濟槐浠  熱凰竅胂蟪隼吹某侵諧牽 比瘓屯A粼謐詈笠淮潑襝胂蟺難又小!br />
    “這家飯店是我族叔傳給我的,因為他的兒子做律師了;現在要接我班的也不是我兒子,我兒子搞電腦去了。離開「唐人街」的人,沒有再回來的,說明什麼?我們中國人有出息嘛!

    “所以「唐人街」沒就沒咯。小伙子,不要學其他那些作家哭哭啼啼,「唐人街」沒了才好,說明我們這些沒本事的老人家都死光了。”

    “只要還是黑頭發、黃皮膚,會講中國話,兩個中國人握握手,也是一條「唐人街」。”

    “把這里當成一塊墓碑好了,偶爾有人過來獻花就不錯。沒必要再說什麼‘復興’——有咩好‘復興’的,‘復興’以後繼續讓子子孫孫開餐館、洗衣店,或者做黑社會嗎?”

    ……

    鄺老板的豁達著實讓張潮大開眼界,同時刷新了自己對海外華人的認識。

    除了努力、勤奮、重視教育……這些被說爛的特點以外,張潮還看到了極為強大的生命力——驕傲的蠻勁,沉默的頑固,偏執的倔強……

    那《原鄉》里的“林榮生”是這樣的嗎?

    從舊金山到紐約,從普普通通的制衣工人,到一間大鋪的老板,他在這個過程中又展現了怎樣的特質呢?

    這些特質又怎樣通過書信和鄉人的只言片語,改變著遠在萬里重洋之外的兒子“林小海”的精神世界。

    《原鄉》這部,要想展現張潮設想中的非西方、非美國視角下的中國人的遷徙史、家族觀和鄉土情懷,就必須從這些活生生的海外華人的身上,提煉出這些特質。

    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漫長、連貫的民族文化傳承,既是沉重的精神枷鎖與桎梏,但也是獨特、強大的精神支撐與聯系紐帶。

    背井離鄉與安土重遷,堅韌不拔與委曲求全,智慧仁義與冷酷功利……這個民族經歷過難以想象的磨難,也締造過難以想象的輝煌。

    這一切要想在一部作品中呈現出來,還是以“科幻”的形式,對張潮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過,這樣的挑戰,現在只會讓他感覺到興奮!

    張潮沒有著急回到酒店,而是轉去了這里的「奧德街Ord St」,找了一家理發店,花18美元給自己來了個“洗剪吹”一條龍服務。

    馬上就要參加新書發布會了,張潮要打理一下自己的個人形象。

    就在張潮在紐約忙忙碌碌地寫作和準備新書發布會的時候,燕京,甚至整個文學界,也因為他的三場談話而發生著一場震動。

    雖然出版社也好,電視台也好,並沒有授權任何形式的轉播。但是在“互聯網精神”的加持下,三集節目幾乎在美國播出後的12小時內,就會有翻譯好的中文版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線。

    第一場與“恐怖之王”斯蒂芬•金的談話,大家普遍的感覺是“一老一小,中美兩個暢銷書作家之間的商業互吹。”

    隨後那句“母語創作論”,還惹出了不小的輿論風波,所以被普遍地冷處理了。

    到第二場與華裔女作家黎翊雲的對話,則給人帶來了徹底不同的感受,張潮展現了強大的文化自信力與堅定的創作觀,完全刷新了所有關注者的認知。

    國內文學界對能用英語寫作並且得到英美書評圈認可的華裔作家,往往會高看一眼。黎翊雲在成名後雖然作品還沒有中譯本,但是文學批評界對她的研究已經開始起步了,並且有諸多贊美之詞——

    “以極大的坦率和洞察力,駕馭了悲痛和堅韌、失落和重生的兩極。”

    “用心講故事的天才家。”

    “她對人物的關注好似我們想象中上帝對我們的關注︰一種泯滅自我、不帶絲毫感傷的愛,一種殘暴的關注……”

    ……

    但是張潮卻犀利地揭開了籠罩在這位用英語寫作的華裔女作家頭上的光環,告訴世人在這些看似宏大“杰作”的背後,本質上只是一個心理上沒有走出青春期的少女,對自己家庭的反抗。

    那些深刻的映照,更多是是一種扭曲的心理投射,而不是真正把握到命運悲劇的核心。

    而用英語寫作,更是一種無奈的逃避,折射出了這位“勇敢”的女性內心脆弱的一面。

    在這個過程當中,張潮並沒有一味地咄咄逼人,不顧對方的感受,強逼著對方“懺悔”或者讓對方“暴怒”,而是給予了足夠的理解與寬容。

    總結起來就八個字——態度柔和,立場堅定。

    雖然不知道黎翊雲最終會因為這場對話,讓自己的創作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但是張潮無疑為文學界敲了一記響鐘——並非所有的英語寫作和外國人認可都值得膜拜。

    評價一個作家的作品,最好要摘下濾鏡。

    就在第二集中文視頻發布的當天晚上,張潮的老師于華,在他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是一個作家》,雖然沒有具體談及張潮的此次對話,但在字里行間又都是在支持自己的這個學生。

    【我剛剛成為作家的時候,外界給我戴了很多頂帽子,其中最大的一頂叫做“先鋒作家的代表”。但是這些帽子我一頂都沒有接受。

    我始終認為我就是一個作家,如果硬要給我這個身份加一個定語,那我也只接受“中國”或者“男性”這兩種,這是我與生俱來、不可能擺脫的一部分。】

    【因為沒有一個作家會為一個流派寫作。所有的流派,或者某種被定義的寫作方式,都是別人為了方便研究我,或者我的作品,進行的一種限定。

    作家不能把別人對你的限定,當成了自己對自己的限定。】

    【十多年前我剛剛發表《活著》時,有些朋友很吃驚,因為我出乎他們意料,一個他們眼中的先鋒作家突然寫下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他們很不理解。

    我說,這有什麼不可理解的,總不能你們叫我先鋒,我就傻乎乎在前面沖鋒一輩子吧?天底下沒有這麼傻的作家。】

    【我現在的寫作原則是︰當某一個題材讓我充分激動起來,並且讓我具有了持久寫下去的欲望時,我首先要做的是盡快找到最適合這個題材的敘述方式。

    同時我要努力忘掉自己過去寫作中已經嫻熟的敘述方式,因為它們會干擾我尋找最適合的敘述方式】

    ……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黎翊雲的寫作,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于華盡力避免的那些——被別人所定義、所限定,最終固化為一種嫻熟但缺乏變化、活力的敘述,這對作家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特別是這種“定義”和“限定”,往往是以贊美或者恐嚇的形式出現時,對作家的影響尤其大。

    除了于華,還有不少人也參與到討論當中,不過焦點是所說的“母語創作”。

    有人提出,這里的“母語”其實不一定指的是現代通行的普通話、現代漢語,許多人的母語其實是各種不同的方言。使用方言創作,往往能給作品帶來別樣的生命力。

    但是也有人反對,認為自古以來中國的大部分文學經典還是以“通用語”的表達形式創作而成的。方言創作雖然偶有佳作,但是在思想深度與傳播方面,局限較大,尤其不能表現“大時代”。

    這時有個叫“弄堂網”的小網站上,一個ID為“獨上閣樓”的網友不服氣了,他表示他就準備用上海方言寫一部,也可以寫出一代“上海寧”的生活圖景和時代變遷……

    對話的第三集是所有人最關注的。無論是文學界人士還是普通書迷,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了張潮與基蘭•德賽之間的“不和”,尤其是在“種族歧視”的陰影下,大家都很好奇這場對話會不會是“火星撞地球”式的火爆。

    結果卻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張潮和基蘭•德賽不僅沒有發生語言上的沖突,甚至張潮還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這場對話。

    尤其是張潮提出英美的文學圈,在利用獎項來“馴化”移民作家走進狹窄的題材陷阱,將移民困境固化為一種“文化景觀”,以裝點其主流文化的觀點以後,基蘭•德賽臉上失魂落魄的表情簡直讓所有人同情。

    同時張潮的這個觀點也極大地引發了國內文學界的爭議。

    一個剛剛獲得“全美書評人協會最佳獎”的中國作家,不感謝人家,反手就開始批判文學獎項隱含文化馴化的目的,這是什麼操作?

    他不是該說“感謝全美書評人協會頒給我的這個獎,然後我還要感謝我的書迷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感謝我的老師,感謝……,感謝……,我愛你們……”——哦,走錯片場了,這不是好萊塢。

    那至少也應該表達一下起碼的尊重吧,講講自己的文學理想、創作理念。

    怎麼就吐槽上了呢?

    那這個獎,張潮領還是不領?

    這一切都將在即將舉行的《大醫》第二部的發布會上揭曉。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大醫》第二部發布會當天,美國時間4月20日,復活節假期的第二天。

    紐約公共圖書館主館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宏偉建築,灰色花崗岩砌成的外牆莊嚴而凝重,正面兩側各有一座獅子雕像,被分別命名為“耐心”和“堅韌”,據說是紐約精神的象征。

    此刻在主館大門口兩側的巨大方形石柱上,已經垂著兩面巨大的“幕布”——左邊一塊主色調是暗紅色,被撕扯得破破爛爛,上面還有很多彈眼和焦黑的燒痕,仿佛一面剛剛歷經了殘酷戰火的旗幟;

    右邊的一塊則是通體潔白,《大醫》的三個主人公孫希、方三響、姚英子的身著不同醫師服的側面剪影從上至下交錯排列,每個人的目光都望向遠方,有悲憫,也有堅定……

    這兩幅巨型海報前方的空地上,還擺著兩行陳列櫃,里面是出版社特意搜集的20世紀上半葉各種常見的醫療器械,以及從中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里翻印的老照片。

    沿著陳列櫃一路看、一路走,就能進入圖書館的主大廳,也是這次發布會的主會場。大廳里高聳的石柱、精美的壁畫和宏偉的天花板裝飾,展現出濃厚的歐洲古典美學特征。

    這里也已經被布置一新。兩部《大醫》的書本巨型書本模型樹立在大廳中間,第一部在後,第二部在前。

    書本模型前面就是主講台和張潮的簽售位。主講台下,左右各自擺了10排共200個座位,作為接待媒體和書迷之用。中間的過道,則是留給書迷的。

    而在圖書館外,已經聚集了數百名等待入場的讀者,興奮地討論張潮這次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張潮站在二樓的準備室里,透過窗戶看著下面的布置,大衛•米勒感嘆道︰“這樣的新書發布規格,恐怕只有羅琳或者馬丁才會有。”

    接著又道︰“再和你確認一下流程,我們先頒獎……”

    張潮忽然道︰“我有個更好的主意,不如把頒獎儀式放在最後,我有個驚喜要給大家……”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2004︰獨行文壇》,方便以後閱讀重生2004︰獨行文壇第308章 盛況空前的新書發布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2004︰獨行文壇第308章 盛況空前的新書發布會並對重生2004︰獨行文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