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甦風雲

第167章 老山漢墓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夏日的藍色天空 本章︰第167章 老山漢墓

    老山漢墓,位于北京城西石景山區的老山東南側。

    老山不高,主峰海拔僅130米,遠看起來就是巨大的土包。這個大土包狀如巨大的烏龜趴在那,故過去人稱為“鰲山”,後來“鰲”訛傳了“老”,就喊成了“老山”。

    鰲山是風水寶地,東邊緊連著的就是著名的八寶山,風景極好。

    如此好地方,有古墓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在盜墓案發生前,北京文物局的管理檔案上,包括以前的普查資料,均沒有這座王侯大墓的記載。

    如此大的漢墓,而且在傳統的風水寶地範圍內,北京文物部門和相關考古專家竟然一點不知道,也確實“有點不好意思”。

    那盜墓者是怎麼知道的?這里面就要說到一個人了,他叫董富生。

    董富生外號“董三”,北京人,家就在老山附近,當時30多歲,曾“進去”過,案發前也沒有正當職業。

    董三從那里面出來後,看到文物市場很熱,潘家園舊貨市場生意好做,便開始擺弄古董。

    大家都知道,古董與盜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董三自然也想到了盜墓。

    但董三真正迷上盜墓,還比較偶然。

    據事發後他對警方交代,有一回幫人搬家,他看到了一本考古方面的書,很受“啟發”,此後對盜墓就上心了。

    盜墓這個地下職業,是需要“師傅”帶的,也要“實踐經驗”。

    過去江湖上有盜墓世家,有獨家秘笈、祖傳工具什麼的。

    但董家不是,董三是靠“自學成才”的。

    據說,為了掌握盜墓的竅門,董三曾專程到內蒙古,找師傅學習盜墓技術。

    想盜墓,得先尋墓啊。

    為此,董三曾到過不少地方踩點。

    近的,去北京本地的門頭溝、房山一帶;遠的,踏足內蒙古、河北等地,但均沒有什麼大的收獲。

    1997年底,他在一次閑聊中,听人說起,老山駕校旁邊的山包下可能有古墓。

    說者無心,听者有意,這地方離家很近啊。

    董三便開始悄悄“看地形”,有意無意地在老山附近溜達。

    果然,在老山主峰南坡,董三發現了非常之處。

    這里有座土山包,周邊長著有點年頭的參天大樹。

    特別的是,附近不遠處地上還豎有一根石頭柱。這石頭柱就是華表,有這東西說明此非尋常地。

    董三從洛陽鏟提出的土樣看,土質與別的地方明顯不同,下面葬有古墓的可能極大。

    董三的推斷是正確的,雖然華表與漢墓無關,但給了他足夠的提示。

    但是,最後組織盜挖老山漢墓的並不是董三,而是一個名叫張森林的人。

    董三與張森林是鄰居,年齡也差不多大,也曾“進去”過,也沒有正當職業。听董三說老山有古墓,想發財的張森林很感興趣。

    董三不只把老山有古墓的情況告訴張森林,還帶他到實地查看了一下,把挖過的地點指給張森林。

    有一個說法,老山有古墓信息是董三提供的,張森林卻背著董三,自己來挖。

    但這活一人干不了啊,于是張森林找來了劉友德、侯有全等兩位“小伙伴”,又準備了挖盜洞專用的鐵鍬、鎬頭、鏟子、編織袋等一套工具。

    照董三說的地方,張森林三人挖了起來。

    一開始,三人在白天挖,反正山上也沒有人看見,後來改在晚上。

    每天晚上8點前後,三人騎著自行車準時前來。為了避免懷疑,三人並不固定走一條路線。

    三人各有分工,一人挖土,一人提土,一人望風。

    挖出的泥土怎麼辦?這個問題很重要。

    盜墓最要注意泥土的處理,否則極容易暴露目標。有經驗的盜墓者都會倒坑,把泥土倒在附近的廢棄坑洞里。可老山這邊沒有這樣可供倒坑的地方,那只好偽裝了。

    怎麼偽裝?張森林想到了墳頭。

    他們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墳頭。這墳頭一天天變大,太大了堆不了,便再另做一個墳頭。

    如此,兩個月下來,老山上出現了很多墳頭。

    他們也怕人懷疑,為了讓土堆像墳頭,他們還放些松樹枝、石塊什麼的,周邊撒些陳土,乍一看還真是老墳,但細看就會露出破綻。

    隨著新墳頭越來越多,由此也引出了麻煩。

    原來,有一些老頭老太,常在附近晨練。

    結果,新墳頭把他們晨練的地方都佔了,有的墳頭直接修在小道上。

    老頭老太走路慣了,這下還得繞著走。

    不久,八寶山派出所負責片區一位民警,剛好來轄區轉轉,听老人們反映了這事。

    民警一听,馬上警覺了起來。

    因為,北京早實行火葬了,不允許土葬,怎麼可能還有人在山上埋墳?

    據此上山調查,盜墓事發。

    老山漢墓擁有秦漢時墓葬的最高規格︰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一詞最早出現是在《漢書•霍光傳》中,霍光死後,皇帝賜給他“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三國時魏人甦林曾對黃腸題湊進行注釋︰“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不過,直到1974年大葆台漢墓出土,人們才第一次見到黃腸題湊的實物。

    東漢經學家鄭玄在為《禮記》做注釋時寫道︰“題,頭也;湊,聚也。”

    顧名思義“題湊”就是將切割成長條的木頭碼放在一起,形成一堵木牆。

    “黃腸題湊”指的是用柏木條碼成的木牆,因為柏木心是黃色的,切割成長條狀,就像一根腸子一樣,因此被稱為“黃腸”。

    大葆台漢墓出土的黃腸題湊都是用柏木做的,是名副其實的黃腸題湊。

    而老山漢墓的“黃腸題湊”只有墓門部分使用了柏木,墓室里使用的則是栗木等雜木,嚴格來講只能叫“題湊”。

    隨之,考古隊開始進行保護性挖掘。

    而隨後不久,墓地即被封閉,並被要求長期關閉,不得對外開放。

    只因發生了特殊情況,749局開始介入,並封閉了現場。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江甦風雲》,方便以後閱讀江甦風雲第167章 老山漢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江甦風雲第167章 老山漢墓並對江甦風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