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太太的喪事,讓平靜已久的四合院,出現了一絲漣漪。
但對院子里人的生活,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經過了這一件事之後,鄰居們還是該上班上班,孩子們該上學上學。
另外就是上山下鄉這件事兒了,街道已經開始催促了。
一些沒有門路的人家,已經開始給孩子備,糧票,借錢,做干糧。
希望孩子們,哪怕是離開了家也能過的好好的。
而秦淮茹也開始發急,畢竟隨著日子越來越近。
棒梗也不能強留在家,不然你當國家是吃干飯的。
能求的人都求遍了,但人家憑什麼給你個什麼都不想出的寡婦出力呀。
結果就剩下兩條路就擺在眼前,要麼自己把工位讓出來給棒梗。
要麼去黑市花大價錢買個工位,把棒梗留下。
他們家的兩個女人都有錢,但誰都不想出,哪怕棒梗是他們的兒子,孫子。
最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易中海和何雨柱身上。
但最近,易中海始終躲著她,就是不見她,說白了就是不想出這份力。
而何雨柱最近也不好過呀,跟他媳婦最近又鬧出矛盾了。
因為何雨柱從聾老太太喪事結束,回來。
就跟人打听哪有工位?有那好事的想巴結何雨柱。
就直接來他們家說了這個事,人家譚雪茹一問何雨柱是給誰打听的工位?”
人家說賈棒梗,這下譚雪茹還不能知道是誰。
等何雨柱下班了,直接就干起來了,撓了他啊,一臉桃花開。
而且最近易中海也開始動了起來,自從賈東旭死了之後。
秦淮茹雖然表示了,今後能為他們老兩口養老。
但經過了最近發生的事,易中海覺得還是應該再上,上一個保險。
最近有時間就去街道辦,或者是寄養院,問問領養孩子,需要辦理什麼手續?
只是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呢,因為他覺得領養孩子養大,這其中的風險太高了。
但院子里現在的情況,的確有些不利于他呀。
一旦自己退休了,再加上年事已高,在未來。
自己跟老伴兩人還真不一定能對付的了,這院子里的群狼啊。
最後他還是決定詢問一下自己的老伴到底收不收養個孩子。
在第二天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別看易中海在廠里邊掙那麼多。
但兩口子是真節儉呢,除了逢年過節的時候能割幾塊肉回來做點葷腥,。
平常的日子里就是大腌蘿卜,配窩窩頭,再配上點蘿卜湯,白菜湯什麼的。
易中海拿起了一塊窩窩頭,放在手里沒有吃,而是看向了自己的老伴孫桂芳。
嘆了口氣“桂芳啊,你說我們領養個孩子,怎麼樣?”
孫桂芳就是一愣“老易,你說什麼你能再說一遍嗎?”
“我說我們領養個孩子,怎麼樣?”
“你說的是真的嗎,老頭子。”
孫桂芳還是有點不敢相信,自己家的老頭子堅持這麼多年。
自己也勸過他領養個孩子,但他始終是不干的,今天這又是鬧的哪一出啊?
易中海點了點頭“嗯,我想清楚了,或許是咱們命里就沒有孩子。”
“現在賈東旭又不在,秦淮茹又是那個樣子。”
“而且棒梗讓他那個奶奶給慣的都不像樣了,我覺得賈家有點不把握了。”
“還是領養一個孩子吧,畢竟咱們歲數都大了。”
“是得有個人,在咱們走的時候給摔盆吧。”
“咱們不能混的連聾老太太都不如吧,畢竟他還有傻柱。”
孫桂芳覺得是聾老太太的死,刺激到了易中海。
紅著眼,流著淚,哭聲道“我同意收養個孩子,我早同意了。”
“這麼多年我也沒給你個留個後,我一直都覺得愧對你們老易家。”
“桂芳,別這麼想,沒準不是你的事兒,也有可能是我的問題。”
現在易中海可是想通了,也是無所謂了。
都這個歲數了,在計較這些有什麼用,一句你沒孩子,就能達到他的七寸上。
“算了,讓這一切都過去吧,這兩天你跟我去一趟街道辦。”
“把領養孩子的手續辦下來,這兩年我再掙點好錢。”
“把孩子養的壯壯的,沒準將來咱們倆還能抱孫子呢。”
“能抱孫子,那可太好了,我做夢都想抱個孩子。”
由于孫桂芳這麼多年一直在家里伺候易中海。
也沒像劇中一樣,成天伺候著龍老太太,還得給他管飯洗衣服。
成天接受聾老太太的洗腦,所以她現在的身體還算良好。
而另一邊,92號廢墟院子,有一男一女在這踫頭。
“柱子,棒梗的事辦的怎麼樣了?有門路沒?”
“姐姐,別提了,有個傻叉把事豁了黃了。”
“你看我的臉了嗎?讓我媳婦給打花了。”
“哎呀,你媳婦下手挺重,這臉上全是林子呀!”
“那誰說不是呢?這虎娘們還沒等我解釋呢。”
“我剛進屋,照頭就給我來了兩下子,這兩天我都是戴著帽子上班。”
“那這事弄不成了,那我兒子怎麼辦呢?總不能真讓他去農村吧?”
“他從小便被他奶奶養的嬌慣了,現在送他去農村,這不要他的命嗎?”
“姐姐,這也是沒招的事兒啊,只能等了。”
“先讓他去農村待兩年吧,正好鍛煉鍛煉。”
“等到時候了,弄到返工名額再給他弄回來也一樣。”
“那就拜托弟弟你了。”
“姐姐,你也別口頭說謝呀,你看看我為你都付出了這麼大代價。”
“你也不說給我點獎勵呀。”何雨柱色眯眯的看著她。
別說這個時候她也有點癢了,倆人就在小胡同里半推半就圈圈叉叉。
到後來有個野貓竄了進來,才把好事給攪了。
何雨柱按到倒霉,秦淮茹只覺得掃興,然後兩人便各回各家。
時間不會因為某個人才會停留,該走的還是得走。
到了七月末,下鄉的指標下來了。
劉光福,閻解娣,因為家里大人不重視,也沒花錢走走關系,所以去了河北了。
棒梗呢,雖然秦淮茹這段時間走動關系。
沒有把棒梗留下來,但也安排到了一個好地方,到京郊附近的紅旗公社當知青。
還有一個就是何建國,雖然沒听從他老子的安排,進入軋鋼廠後食堂。
按照街道辦的指示也下鄉當知青了,但人家不看僧面,看佛面。
給他選了個好地方,也是京郊附近,房山啞巴河。
畢竟何大清的手藝,在這附近數一數二。
能請他給自己家坐席,那是老長面子的事兒了。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