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羅一李泌穿越到大唐!
三笠山,山如其名。
好似三個厚厚的斗笠,重疊堆在了一起。
山體上沒有過多的雜石,長滿了野草。
而處于深秋時節,枯萎的野草將山體褪去了青綠,披上了一層土黃之色。
使得三笠山看起來更加名副其實。
而三笠山的高度並不算太高,加之緩陡適中的坡地,是個踏春或是踏青的好去處。
不過羅一登上山笠山,不是為了看景,更不是為了去山頂的八上城。
而是在俯瞰山體北側的膏藥國國都平城京。
如果忽略掉面積大小,會讓人誤以為到了長安城。
無論是布局,還是建築的隱約輪廓,看著簡直一模一樣。
“老夫現在對你是徹底信服了,這平城京真是不小。”
平城京與長安城的高度相似,讓陳希烈的眼眶有些發濕。
但以往的認知,從來都將倭國當做比不毛之地強不多少的地界兒。
而平城京的大小居然快趕上長安城的一半。
要知道滿大唐也再找不出第二座長安城大小的城池。
就連洛陽都不見得比平城京大上多少。
倭國可是比大唐小了不知多少,能夠建造出如此大且恢宏的京都,可不是不毛之地能夠做到的。
顯然羅一的判斷更為準確,甚至準到堪稱神奇的地步。
感慨了一句後,陳希烈心中又生出了一絲疑惑,捻著胡須看向羅一道“你也是第一次登上倭國。
你之前是怎麼知曉倭國不是窮困之地。
難道僅憑倭人商賈的言辭?還是你真如傳聞那般是生而知之之人?”
“我發現你這人是真只看表面,平城京超出你的預料,你就認為倭國就是個富得流油之地?”
羅一挑了一塊比較適合坐著的位置坐了上去,先拍了拍身旁示意陳希烈也坐下,隨後開口繼續道“你讀了那麼多書,經了那麼多事,總不能全看個熱鬧。
要從其中分析出一些道理來才行,總結來說就是管中窺豹。
判斷倭國國力,從倭人商賈那里打听出來的是一部分依據。
從以往與咱們大唐的關系上,又是一部分依據。
新羅與鎮東島對倭國的態度上,又是一部分依據。
百年前敢與大唐開戰,除了證明倭人狂妄無知以外,也證明了倭人有一定的實力。
新羅與鎮東島對倭國的懼怕,同樣證明了倭國有一定的實力。
從這些方面來判斷,總容易得知倭國的國力還算不錯。”
對陳希烈裝了一波後,羅一目光再次望向平城京,笑眯眯的繼續道“不過雖然有一定實力,但也不是你想的那麼富有。
這個國力完全是硬靠倭人的耐苦與順從堆起來的。
不過你不用擔憂,這里的各類金石都比較齊全,用來填補國內暫時是夠用的。
而且最為寶貴的口眾也足夠多,足以支撐與你之前說的那些謀劃。”
“還在對我拿名與利進行誘惑?”
目光同樣望向平城京,陳希烈嘆息一聲,聲音蕭索道“老夫知道旁人都是評價我的。
都認為我是個空有經書之學,卻沒什麼真本事的官迷。
這個評價對也不對。
老夫執著于相位,其實打心里總想為大唐為百姓做些什麼。
可先有李林甫,後有楊國忠,老夫是什麼事都做不得主。
有時憋悶的真想辭官回家,可一想到老夫若是走了,上來的就全都是一丘一壑。
可佔著位置又確實沒有你那般謀略,老夫是哪一個都斗不過。
所以那些人罵的也算不得錯。”
扭頭看向羅一,陳希烈咧嘴笑了笑,“不過老夫如今已經找到為何一到事實上就沒個頭緒的原因。
經書上看不到百姓的日子到底如何,真正所求的又是什麼。
經書上更看不到家長里短那些瑣碎之事該如何解決。
只有躬身親歷,才能胸中有治民治國的良方。”
轉回頭抬手指了指平京城,陳希烈繼續道“其實治理倭國,對我而言都些過于牽強。
不過你都把路給指出來了,不試一試可就有退縮之意。
恐怕會讓你更加小瞧了老夫。”
“人各有所長,讀書一道上,我拍馬都趕不上你。
而且你能有這個心氣兒,也十分讓人敬佩。
我高興還來不及,哪里會小瞧你。
不過,有句話你說的沒錯,倭國畢竟是為一國。
想要治理好,想要讓旁人刮目相看,也並不容易。
你得抓緊叫些幫手過來了。”
羅一對陳希烈這番說辭並不太相信。
更傾向于這貨是看到平城京的規模不小,留在這里用不著擔心環境不好,更不用擔心要吃苦受累,才說出的這番所謂推心置腹之言。
不過不管到底是什麼心思,能提起這小老頭的干勁,這趟山就算是沒白爬。
安慶緒拿下灘波津後的局勢,與之前預料的有所不同。
之前高估了膏藥國百姓的愛國之心,也低估了他們對權貴階層的痛恨。
近繮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