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智慧解讀

第19章 (3)針尖下的智慧︰針刺過程的科學解讀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澄明之路 本章︰第19章 (3)針尖下的智慧︰針刺過程的科學解讀

    黃帝說︰我希望听你講一下針刺的道理。

    岐伯說︰在中醫針灸的理論體系中,用針的首先強調要集中精神,深入了解患者的五髒虛實狀況以及三部九候脈象的微妙變化。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操作,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順應。

    在施針之前,醫者需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特別是五髒的虛實狀況。因為五髒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它們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人體的整體狀態。只有準確把握了五髒的虛實,醫者才能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選擇正確的穴位和施針方法。

    同時,醫者還需掌握三部九候脈象的變化。三部九候是中醫脈診的一種方法,通過觀察不同部位脈象的強弱、快慢、浮沉等變化,可以判斷患者體內氣血的盛衰、陰陽的失衡等狀況。這些脈象信息對于指導針灸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在了解了五髒虛實和三部九候脈象變化後,醫者就可以開始施針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施針的過程也需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和專注。因為針灸治療是一種精細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因此,醫者需要在施針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態,確保每一針都能準確到位,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在針刺時,全神貫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針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它要求醫者具備極高的專注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在施針過程中,即使有人旁觀,醫者也應如同處于無人之境,全神貫注于患者的脈象和身體狀況。這種專注不僅能讓醫者更準確地判斷病情,也能讓患者感受到醫者的專注和認真,從而增強治療的信心。

    同時,醫者還需要具備察色診脈的能力。察色,即觀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現,以判斷病情的虛實寒熱;診脈,則是通過觸摸患者的脈象,感知氣血的流動和髒腑的功能狀態。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將發病機理揣摩清楚,醫者才能制定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喧鬧的環境中施針,對醫者來說是一種挑戰。但正是這種挑戰,更能體現醫者的專業素養和定力。醫者需要像听不見喧嘩一樣,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專注,確保施針過程不受外界干擾。這種專注和定力,不僅能讓醫者更好地把握病情,也能讓患者感受到醫者的專業精神和責任心。

    關于“五虛”與“五實”的癥狀,這是中醫理論中對于人體虛實狀態的一種描述,它們各自代表了五髒精氣在不同狀態下的表現。下面我將為大家詳細解析這兩種狀態的癥狀。

    五虛的癥狀︰

    五虛,指的是五髒精氣虛損的綜合證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脈細︰脈搏細小而軟弱無力,這是氣血虧虛的表現。血虛不能充盈脈道,氣虛無力鼓動血液運行,導致脈體細小。

    2. 皮寒︰皮膚溫度降低,感覺寒冷。這多是由于肺氣虛不能宣發衛氣于肌表,導致腠理不固,怕冷。

    3. 氣少︰呼吸短促,氣喘或咳嗽等癥狀。這是肝氣虛導致氣少的表現,肝之升發疏泄無權,“生發之氣”虛少。

    4. 泄利前後︰大小便失禁,特別是大便稀溏,甚至久泄不止。這多是由于腎虛不固,膀胱失約,大腸失固所致。

    5. 飲食不入︰食欲不振,甚至完全不能進食。這是脾氣虛,運化失健的表現。

    五實的癥狀︰

    五實,則是指邪氣閉阻于五髒,表現在外的實熱癥狀,具體包括︰

    1. 脈盛︰脈搏洪盛有力,這是心受邪的表現,邪氣亢盛,血液流動加速。

    2. 皮熱︰皮膚溫度升高,感覺灼熱。這是肺受邪的表現,邪熱充斥于肌膚之間。

    3. 腹脹︰腹部脹滿,甚至疼痛。這是脾受邪的表現,邪氣阻滯氣機,導致腹脹。

    4. 前後不通︰大小便不通暢,甚至完全閉塞。這是腎受邪的表現,邪氣閉阻水道,導致二便不通。

    5. 悶瞀︰精神昏亂,目昏氣悶。這是肝受邪的表現,邪氣擾亂神明,導致神志不清。

    在中醫的實踐中,病癥確實存在虛實之分,這是一個非常核心且重要的理論。對于“五虛”的癥狀,我們必須謹慎,不能草率下針去瀉,以免進一步損害患者的正氣。同樣,對于“五實”的癥狀,我們也不能輕易放棄而不去瀉,否則可能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要掌握針刺的時機,這是中醫針灸治療中的一項關鍵技能。在應該進針的時候,一秒鐘也不能耽擱,因為及時的干預可以阻止病情的發展,甚至扭轉乾坤。這種對時機的把握,需要醫者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具體來說,五虛癥狀可能包括神氣虛衰、呼吸微弱、聲音低微、脈象細弱等,這些都是身體正氣不足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通過補益的方法來恢復患者的正氣,而不是通過瀉法來進一步削弱身體。

    相反,五實癥狀可能包括高熱、腹脹、便秘、脈象洪大等,這些都是邪氣過盛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通過瀉法來排除體內的邪氣,以恢復身體的平衡。

    對于針刺的手法確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首先,針刺時手的動作要專一協調,這是為了保證針刺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針要潔淨而均勻,這是因為不潔淨的針具可能會導致感染,而不均勻的針具則會影響針刺的效果。

    在施針的過程中,針灸師需要平心靜意地觀察病人的呼吸,這是因為在中醫理論中,呼吸與氣血的運行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觀察病人的呼吸,針灸師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病人的氣血狀況,從而選擇適當的時間和穴位進行針刺。

    當氣至之時,患者可能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會像群鳥一樣集合,給人一種氣血充盈、生機盎然的感覺。而當氣盛之時,患者可能會感覺到身體內的氣血流動更加旺盛,就像莊稼一樣繁茂生長。氣之往來,就像鳥在飛翔,它的行跡起落,無從琢磨,這是因為氣血在人體內的運行是非常復雜和微妙的,需要針灸師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感受來把握。

    用針的方法需要細致入微地把握“氣”的動態。當氣未至的時候,留針侯氣,就像滿張弓弦等待時機一般,這需要針灸師具備足夠的耐心和專注力,以便在最佳時機進行下一步操作。

    而當氣應的時候,也就是氣血流通順暢、經絡得到疏通的時候,針灸師需要迅速起針,就像把弩箭迅速發射出去一樣,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個過程需要針灸師具備高超的技巧和敏銳的感知能力,以便在瞬息之間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操作。

    針灸治療並非簡單的刺入和拔出,而是需要針灸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氣血狀況,進行精細的調控和操作。

    黃帝接著問,怎樣用針刺治療虛癥?又怎樣治療實證?

    岐伯說︰對于虛證和實證的區分,以及補法和瀉法的運用,確實是非常關鍵的。當我們在下針時感到經氣已到時,如何不失時機地運用補瀉之法,對于治療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

    對于虛證,我們需要采用補法來增強機體的正氣,補充氣血的不足;而對于實證,則需要采用瀉法來排除體內的邪氣,疏通氣血的壅滯。

    在下針感到經氣已到時,我們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慎重選擇補瀉之法。補法通常包括輕刺激、慢進針、留針時間長等方式,旨在激發體內的正氣,促進氣血的生成和循環。瀉法則包括重刺激、快進針、不留針或留針時間短等方式,旨在排出體內的邪氣,疏通經絡,恢復氣血的正常流動。

    在針刺過程中,無論是深刺還是淺刺,都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穴位特點來決定。取穴的遠近也需根據經絡的走向和疾病的性質來靈活選擇。然而,無論取穴遠近,候針取氣的道理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針刺時,需要全神貫注,精神專一,如同面臨萬丈深淵般小心謹慎,又好像手中捉著猛虎那樣堅定有力。

    這是因為針灸治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生的精神狀態和專注程度。只有在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狀態下,醫生才能更準確地感知到患者的氣血變化和經絡反應,從而更精確地調整針刺的深度、力度和角度,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針灸治療中,醫生需要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注和警覺,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擾,全心投入到治療過程中。同時,患者也需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保持放松和信任的態度,以便更好地感受到針灸治療的效果。(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黃帝內經智慧解讀》,方便以後閱讀黃帝內經智慧解讀第19章 (3)針尖下的智慧︰針刺過程的科學解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智慧解讀第19章 (3)針尖下的智慧︰針刺過程的科學解讀並對黃帝內經智慧解讀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