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智慧解讀

第5章 (3)中醫智慧︰陰盛則寒,陽盛則熱,你了解嗎?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澄明之路 本章︰第5章 (3)中醫智慧︰陰盛則寒,陽盛則熱,你了解嗎?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這一表述源自中醫的陰陽理論,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基本觀念,用以描述人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

    在中醫看來,人體內的各種生命活動可以被歸納為陰陽兩個方面。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但又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陰盛則陽病”意味著當體內的陰氣過于強盛時,陽氣就會相對不足,從而導致陽氣的功能受到影響,出現一系列陽虛的癥狀,如畏寒、四肢不溫、精神不振等。

    “陽盛則陰病”則是指當體內的陽氣過于強盛時,陰氣就會相對不足,導致陰氣的功能受到影響,出現一系列陰虛的癥狀,如口干、咽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

    “陽盛則熱”和“陰盛則寒”則進一步解釋了陰陽失衡時,人體所表現出的寒熱癥狀。當陽氣過盛時,人體會表現出熱的癥狀,如發熱、面紅目赤、口渴等;而當陰氣過盛時,人體則會表現出寒的癥狀,如畏寒、四肢不溫、腹痛腹瀉等。

    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判斷其陰陽失衡的具體情況,然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恢復陰陽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這句話在中醫理論中有所體現,它揭示了寒熱兩種病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重寒則熱”。在中醫看來,如果身體受到過度的寒冷刺激,導致體內寒氣過重,人體會啟動自身的調節機制,試圖通過產生熱量來驅寒。這種過度的寒冷刺激,可能會使人體出現一系列熱的癥狀,如發熱、口渴、煩躁等。這種現象可以用“物極必反”的原理來解釋,即過度的寒冷刺激會導致體內產生與之相反的熱性反應。

    接下來是“重熱則寒”。同樣地,如果身體受到過度的熱性刺激,如高溫環境、辛辣食物等,導致體內熱氣過重,人體也會啟動自身的調節機制,試圖通過散熱來降溫。過度的熱性刺激可能會使人體出現一系列寒的癥狀,如四肢不溫、畏寒、出汗減少等。這也是人體為了維持內環境穩定而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至于“寒傷形熱傷氣”,這里的“形”指的是人體的形態結構,“氣”則是指人體的生理功能。寒邪主要損傷人體的形態結構,如導致肌肉僵硬、關節疼痛等;而熱邪則主要損傷人體的生理功能,如影響氣血運行、損傷髒腑功能等。

    綜上所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這句話揭示了寒熱兩種病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及其相互轉化的關系。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來調和寒熱,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

    關于“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這一觀點,它源自中醫的傷科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在受傷後出現的疼痛與腫脹現象。

    首先,讓我們來理解“氣傷痛”這一說法。在中醫理論中,“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等功能。當人體受到外力傷害時,如果首先傷及“氣”,則會出現疼痛現象。這是因為“氣”的流動受阻,氣血不暢,導致疼痛的產生。

    接下來是“形傷腫”。這里的“形”指的是人體的形態結構,包括肌肉、骨骼、皮膚等。當這些形態結構受到外力傷害時,局部會出現腫脹現象。這是因為組織受到損傷後,毛細血管破裂,血液、組織液等滲出到組織間隙中,導致腫脹。

    “故先痛後腫者,氣傷形也”意味著如果受傷後首先出現疼痛,隨後出現腫脹,那麼可以判斷是“氣”先受傷,然後影響到了“形”。這種情況下,疼痛是由于“氣”的流動受阻所致,而腫脹則是由于“形”受到損傷後,血液、組織液等滲出所致。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則是指如果受傷後首先出現腫脹,隨後才出現疼痛,那麼可以判斷是“形”先受傷,然後影響到了“氣”。這種情況下,腫脹是由于組織受到損傷後,血液、組織液等滲出所致,而疼痛則是由于“氣”的流動受阻,氣血不暢所致。

    總的來說,這一觀點揭示了人體在受傷後疼痛和腫脹現象的產生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中醫傷科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判斷是“氣”受傷還是“形”受傷,然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調和氣血,恢復人體的正常功能。

    在中醫理論中,“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不同邪氣侵襲人體時所產生的特定病理變化。

    首“風勝則動”意味著當風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表現以“動”為主。這種“動”不僅體現在外在的肢體動搖不定,如抽搐、震顫等,還包括內在髒腑經絡之氣的動蕩不安,如肝風內動等。

    “熱勝則腫”指出,當熱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局部或全身會出現腫脹的現象。這是因為熱邪煎灼津液,使血液和津液運行不暢,積聚于局部,從而導致腫脹。

    “燥勝則干”描述了燥邪侵襲人體時,會導致各種干燥的癥狀。這是因為燥邪會消耗人體的津液,使組織器官失去滋潤,從而出現皮膚干燥、毛發干枯、口唇干裂等現象。

    “寒勝則浮”則是說,當寒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氣血會向上浮散,出現一系列浮越于外的表現。例如,寒邪侵襲肌表時,會使皮膚毛孔收縮,氣血不能外達,從而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等癥狀。

    “濕勝則濡瀉”則是指當濕邪成為主要致病因素時,人體的腸道會出現濕邪過盛、水濕內停的情況,從而導致大便溏泄、稀水便等癥狀。濕邪還會導致人體的氣機不暢,出現胸悶、腹脹等癥狀。

    這一表述揭示了不同邪氣侵襲人體時所產生的特定病理變化,為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判斷是哪種邪氣為主要致病因素,然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祛除邪氣、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黃帝內經智慧解讀》,方便以後閱讀黃帝內經智慧解讀第5章 (3)中醫智慧︰陰盛則寒,陽盛則熱,你了解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智慧解讀第5章 (3)中醫智慧︰陰盛則寒,陽盛則熱,你了解嗎?並對黃帝內經智慧解讀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