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韓非。\"甦辰听著他們的介紹,也逐一微笑著回應。
剛才已認識韓非,而對于其他人,則只是記憶中無甚印象的陪襯人物。對于儒家中聲名更響亮的其他兩大賢士—孔丘的 ** ,如顏路、張良,這個時間線下還未在儒家學堂小聖賢莊。張良在韓國,顏路則是一位尚未聲名遠播的大能。
所以,甦辰的目光幾乎集中在了李斯的身上。首次見到李斯,他也不禁細細打量起來︰身著白衣,氣宇軒昂,身材壯實,眼神清亮有神,流露出文人的優雅風度。在早期的秦國世界,李斯相比他所熟知的形象更顯得年輕英挺。
想起李斯後來的身份和手腕—秦統一後的丞相,地位無比尊貴,又深謀遠慮,對秦始皇嬴政有著極大影響,甦辰忍不住贊嘆道︰“李斯這人以後會在秦帝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作為丞相的地位,真是不容小覷。\"“同時,他也有著驚人的策略。”
他記得,在李斯離開小聖賢莊後會投效秦相呂不韋,隨後輔佐嬴政並幫助其吞並六國。可能正是那段儒生經歷,使得他確實有過人的才能。但甦辰心中明白,李斯的心胸狹隘到甚至會出于嫉妒 ** 同一師門的韓非。
想到此處,他默念︰“這樣的人,不得不保持警惕。”
自己若露出超越常人的理解能力,李斯會不會也會動心思對付?
然而此刻,李斯並不知曉甦辰心中的芥蒂。看到甦辰的注視,他表現得禮貌,借機問道︰“甦辰師弟,我發現師父對你的關懷格外不同,我在此地這麼久,從未見過師父對任何人如此。”
“所以,你肯定有什麼特殊的特質吧。”
如果可以的話,能否分享一些呢?\"
李斯覺得既然韓非刻意瞞著他,那他也不妨直接問一問。作為師長,他認為甦辰不會有什麼秘密隱瞞。沒想到,李斯的提問剛落,伏念立即皺起眉頭,嚴肅地開口道︰“李斯,不得放肆!\"
“甦辰師弟,乃是鬼谷子大師親自挑選,我儒家貴客之一。”
听到這話,甦辰微微一笑,輕松揮揮手︰“沒什麼,師兄也只是好奇心使然。”
甦辰轉而對著李斯微笑道︰“可能……我獨特的之處就在于,老師曾在我身陷困境時,救了我一命。”
“我幼時不幸掉入激流中,正是荀子老師和鬼谷子師傅及時把我從河邊救回。”
“或許是這樣的緣分造就了今日吧。”
李斯試圖理解荀子對待甦辰的方式背後的原因,而甦辰已有了防備,不願揭示全部 ** 。否則,這可能讓李斯產生誤解並圖謀不軌。
甦辰可不想被無緣無故關注,況且他也覺得這樣說沒有錯。荀子這般待他,是因為他過去拯救了他的生命,才有了深厚的紐帶。
李斯聞言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贊同地附和︰“原來如此。未曾想到師弟竟與老師的緣分如此深厚。”
說完,李斯目光投向韓非,像是在炫耀自己的發現︰“你看,即使你不告訴我,我也猜到了。”
一邊,听到甦辰這樣的解說,韓非感到驚訝。他未曾預料到甦辰會給出這樣的答案。雖然其他人不知情,韓非對此心照不宣。他深知荀子如此呵護甦辰,正是因為其驚人天賦所吸引。
看著甦辰展現的成熟度遠超出年齡的言行,韓非心中的好奇心越發濃厚,因為甦辰仿佛並不像一個單純的孩子,而是老練的智者!
而對于伏念,他則難以理解,一個年少的孩子怎會說謊。因此,他對甦辰所說深信不疑,感嘆道︰“這麼說來,甦辰師弟真的和大師父、我們的儒家有深深的緣分啊!”
然而,李斯對此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如果僅憑緣分,甦辰就能受到如此待遇,那他們可能之前過度解讀了什麼。在李斯眼中,一個不滿兩歲的甦辰還太年輕。
于是,他語重心長地說︰“盡管師弟與荀子師博情深,但是小小年紀就涉足課堂,是否有些急于求成呢?”
\"在我看來,師弟若真的想成為儒家學子,先打好字理基礎會更有益。”
對于這種循序漸進的理解學習方法,他認為才是穩健之道。
以甦師弟這般年齡,就算強行套上儒家學識于身,那也是弊大 于利,並不適宜。
\"這樣揠苗助長,可不是什麼好事哦。\"
然而,若是師弟感到不適,師兄願代為通稟師尊,允許你在識字起程逐步學習。
正是因為甦辰之前的闡述讓李斯不再察覺他有何特別之處,因此他認為年幼的 甦辰加入學習,有逼迫之嫌,是過度培養。總體來說,他反對師弟繼續隨堂听課 ,勸解他不應貪圖過急。
李斯這番''''關懷的話語''''說完,韓非在旁邊忽然目光閃爍地看著李斯。他心中苦笑︰ \"對著一個僅一歲的‘先天’孩童,連七國文字全都識得的人說‘揠苗助長’, 你這算是哪門子提醒?\"
“這還能怎麼拔呢?”
韓非一時無語。
若李斯了解甦辰的天分,肯定不會如此言詞。而此時伏念即便不知曉甦辰驚人 的天賦,但听見李斯的質疑,他眉間緊鎖,對李斯呵斥道︰“李斯,你在質疑師 爺的決策嗎?\"
“既然是師叔的決定,必有其中的道理。”
李斯聞言面色陡變,意識到自己的失言。他慌忙道歉︰“不是的,我沒有這樣的 意思……是我的口誤了。”
看著這情景,甦辰從容道︰“沒事的,李斯師兄出于好意擔心我會听不懂授課內 容罷了。”
接著他禮貌地與伏念和李斯寒暄幾句,告辭道︰“幾位師兄,我去找家 澤師父了,這就先行告退了。”
說完,甦辰轉身離開。
而在遠處的鬼谷子和荀子彼此交談著,間歇之際目光也頻頻看向學堂方向。雖 然位置稍遠,但他們的實力使兩人能夠清楚听到甦辰和伏念等儒家學者的對話。尤 其是听到李斯針對甦辰的話語後,兩人神色大變,荀子甚至面有愧色。
不過還好,伏念幫荀子挽回顏面,避免了儒家的臉面受損。盡管如此,荀子還是 向旁邊的鬼谷子致歉︰“是我太冒昧了,讓道長見笑了。”
鬼谷子輕聲回應︰“畢竟甦辰尚小,你們對他好奇是正常的。”
接著提及他天賦過 強時,鬼谷子眼神微沉,嘆息著說︰“真可惜,落入你的門派之中啊。”
說到這兒,他瞥了一眼荀子,語氣責問道︰“你這是怎麼說的!”
但他深知荀子 是因為嫉妒而不滿,也就無謂再爭論。他暗下決心︰一旦甦辰完成儒家課程,他便 帶走他,免受荀子從中作梗!
這個時候,甦辰也到了二人面前,恭敬致禮︰“家澤師父,老師。”
見到這一幕,鬼谷子微微頷首,詢問甦辰︰“你的感受如何?”
接著問道︰“荀老頭親自授業,你有何收獲嗎?”
甦辰直接回應︰“儒家學識深不可測,非一篇文章一課就能夠完全吸收。”
他又補充說︰“恐怕還需要厚積薄發,不斷听聞、觀察方能有所領悟。”
簡單來說,這意味著甦辰的天賦並未在一堂荀子的課後立即顯現。對此,甦辰本人略感意外,但稍作思考後,也明白其中道理。因為儒家學問並不是修煉中的特定技能,像是一本書,哪怕再深刻復雜,也有其內容和篇幅限制。看完一本書,就意味著理解和掌握了一部分。但是,儒家的學問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單一道理,它是智慧與文化的傳遞,需要長期研讀和深入理解而不僅僅通過一門課程能掌握。
就像他以前觸發的逆天悟性,“仙友且止”
那般的神通天賦,並非听完觀山閣所有藏書就能領悟出來,而是積累和閱讀之後慢慢體會出來的。因此,對于如今對儒家知識尚未完全了解的自己,沒有立刻觸發悟性也不奇怪。
甦辰並沒有因為這個而急躁。這就像當年他需要完成觀山閣藏書的所有閱讀才能領悟到神通。他相信,隨著他對儒家學識的進一步了解,最終也能達到悟性逆天的觸發條件。鬼谷子听懂了他的言下之意,點頭默認,沒有深入展開討論。
荀子在一旁默默觀察,他可能並不完全理解鬼谷子和甦辰間的談話,但他們交流的內容對甦辰是利好的,所以他的眼神充滿了贊許。甦辰展現出的才華,即使在他見過諸多百家精英後,也顯得異常出類拔萃。然而,在這個年紀極小的甦辰身上,看不到絲毫自視甚高的態度,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學習,並保持謙遜的心態。
想到此處,荀子內心感嘆︰“一個天賦超群的人,比其他人勤奮好學,這種品質是多麼珍貴!”
他認為,如果這個孩子不能在未來成為至高無上的文聖,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因為這場對話,荀子對甦辰更加欣賞。他望向鬼谷子說︰“在這段時間里,除了日常一起上課,我也希望甦辰可以私下跟我學習。”
然後他征求鬼谷子的意見,“你覺得如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