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掃視了一下演武台上仍在驚魂未定的李斯。
隨後,他環視周圍的眾多儒家 ,大聲莊重宣布︰“今日劍試之賽,甦辰勝出!”這句話一出口,會場上立即響起了如潮般的歡叫聲。
“沒想到甦辰師弟文才武功都如此了得!”
“甦辰師弟這等天分,光是‘天資聰穎’四個字恐怕已不足以描繪了,簡直是驚才絕艷!” “我說嘛,李斯想找茬也應該挑個更好的對象,自討苦吃的偏偏是他!”
“真讓人畏懼啊,甦辰師弟究竟是如何練成這般境界的?”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若一出生就苦練,怕也難有這般成就!”
在眾人的喧囂聲中,荀子嚴厲地闡述他對李斯的處罰決定。
沉穩地說道︰“李斯,身為儒家子弟卻背後詆毀他人,這是你多次被訓誡後的失德之行。”
“盡管警告多次,可他仍未懸崖勒馬,他的言辭與行動,與儒家子弟應有的風範已是相悖。”
“更為嚴重的是,他的行為差點引發儒家與縱橫家之間的紛爭。”
“因此,今日起,我決定從即日起驅逐李斯出小聖賢莊。”
听到這話,人群瞬間議論起來,無不感到震驚!他們沒想到荀子竟是如此行事堅決,立即就將李斯從儒家 之列排除出去!
其實,只有荀子清楚自己的決斷背後的原因。
早在心底料到了甦辰的非凡天賦,他認為,讓李斯遠離這里,才是避免將來儒家與李斯再產生更大糾葛的辦法。
他知道甦辰不會輕易混淆是非,但也認為今日這場事件太大,需要向兩人明確立場。
甦辰對荀子的果敢深感意外,同時也由衷地稱贊︰“荀老,果然不愧為儒家宗主。
這氣度,令人嘆服。”
他明白,荀子這麼做除了為了他和鬼谷子有個交代,也是出于不願儒家因李斯一人而產生隔閡的心願。
伏念和韓非他們听見荀子的決定時,表情嚴肅起來。
但他們都沒有出來異議,都同意荀子的判斷。
畢竟李斯的一切,皆是咎由自取,他們也曾勸解,但他執迷不悟。
在演武台之上,李斯仍然陷在甦辰的那一劍之中,難以自拔,尚未從恐怖之中緩過來。
他並未察覺,此時此刻,他已經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走向。
他能攀爬至秦國丞相高位,皆賴于早期儒學積累,特別是荀子的培養。
此刻荀子將他逐出師門,今後即便效力于秦,仕途亦會變得崎嶇無比,境遇也將大相徑庭!
宣布完畢後,荀子最後望了甦辰一眼,點點頭。
接著轉身離開了戰場。
荀子走後,儒家內部立刻亂成一團。
眾人簇擁著甦辰,既有敬仰的驚呼,又有欽佩的話語。
\"甦辰師弟,沒想到你的實力竟然這麼強!\"
\"剛剛那一劍,甦辰師弟,能否告知它有什麼名字?這劍法真是犀利!\"
\"能否說一下你的修煉心得呢?甦辰師弟,難道你看一眼就懂劍法修煉之道嗎?\"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老師發那麼大的脾氣,全是為了甦辰你啊!\"
\"希望甦辰師弟也能指導我們一些劍法上的技巧。
\"
\" ...\"
其他人圍繞著甦辰討論不休,相比之下,他對待儒家其他人就沒有與李斯那樣的抵觸。
听見眾人的贊賞,甦辰也微笑著應對,毫不吝嗇表達友善的態度。
伏念和韓非在一旁看著,二人相視苦笑,卻沒主動湊上前去參與談話。
接著,伏念忍不住感慨道︰“有甦辰師弟這樣的奇才,恐怕未來的天下,縱橫門下鬼谷子一門將會成為翹楚吧。”
\"僅憑甦辰師弟一人便足以擔當縱橫家的領袖啊!\"
旁邊,韓非微微點頭附議道︰“說得對。”
\"文可以一目十行,記憶力過人,真是天生聰穎;武能天生悟通劍道,出類拔萃。
\"
\"等他真正崛起,那該有多麼讓人膽寒啊……\"
他們目光投向遠處,此時荀子已經到了鬼谷子身旁。
先前演武場上發生的全部細節並未逃過鬼谷子的觀察,只是他完全信任甦辰的實力,並決定保持靜觀其變,沒有阻止。
同時,鬼谷子對甦辰的行為持有支持立場,他相信如若甦辰一味隱忍只會加劇儒生間的矛盾。
要贏得儒家所有人信服,甦辰自身就必須展現出足夠實力。
實際上,甦辰已經成功展示了他的一切。
見荀子走來,他望著鬼谷子略帶歉疚說道︰“讓您看到這樣的場面,我深感遺憾。”
\"我一直試圖糾正李斯,卻未曾料想他的固執仍無改變。
\"
\"這是我儒家疏于管理的問題,對此我們應當負責。
\"
听荀子這麼說,鬼谷子輕輕搖頭,歉意的表情映入眼簾︰“朋友太過謙虛,此事我們也有不當之處。”
\"沒想到,僅僅因為我們鬼谷之人來訪,就釀成了這場 動。”
\"甦辰待我們儒家客人尊重無比,懲罰李斯有些超出禮數了,還望朋友諒解。”
\"並且因此失去了一位如此杰出的學生。
\"
鬼谷子敏銳的目光洞察力也認可李斯的才能,否則他也不會成為荀子的 。
鬼谷子知道,哪怕荀子不把李斯從小聖賢莊逐出去,剛才那一劍帶來的震撼也足以讓李斯道心受損嚴重。
荀子听聞後,評價道︰\"李斯確實才華橫溢,他絕對是我的得意 之一。
\"
\"論對儒家典籍的理解,僅在韓非之下,無可挑剔。
\"
\"只是他的性格,就算以後能大有所作為,對儒家也恐怕是個禍害吧。
\"
說完,荀子發出低沉的一聲嘆息,目光深邃而凝重。
如果當時在此地的是甦辰,肯定會對荀子的識人眼光給予極高評價。
事實上,李斯日後的成功顯而易見,但正是這種心性,讓他後來與其他同門走向內斗的道路。
鬼谷子對此保持了沉默,沒有做出回應。
畢竟,這是儒家內部事務,他不便直接介入。
這時,荀子像是忽然想到了什麼,改變了話題的方向。
而是轉向對鬼谷子好奇地發問︰“剛才甦辰的那一劍,名叫什麼?”
“我以前從未見過,也沒听說過這樣的劍法吧?”
荀子原本以為那一劍是由鬼谷子傳授給甦辰的。
不過這套劍術從沒有公開展現過。
听了這話,鬼谷子臉上的尷尬頓時顯現出來,一時之間竟不知該如何回應。
看到此狀,荀子微微皺眉,以為鬼谷子不願意多提此事。
荀子不滿地道︰“我說鬼谷老家伙,這一劍可是讓我們儒家少了一位杰出的 。
我連招式名稱都搞不懂嗎?”
鬼谷子頗感無奈,其實他自己也不清楚。
荀子並不知曉的是,鬼谷子並沒有刻意隱瞞,而是他也沒能理解甦辰所修煉的劍法為何物!
早年在鬼谷的日子里,他雖然看著甦辰演練,但由于師徒顏面關系,始終不好意思詢問具體是什麼招數。
甚至連觀看過後,他也在暗自思索其中奧秘。
更何況,他始終以為,甦辰向他和蓋聶以及衛莊所說的只是一些拔劍動作罷了。
于是鬼谷子直率地說︰“我也不清楚是什麼。”
荀子半信半疑地追問︰“你不知道?這話怎講呢?”
“難道那甦辰的劍法並非出自你的教導?”
鬼谷子愧疚地點了點頭︰“那套劍法確實不是我教給他的。”
這個答案令荀子錯愕無比!
“這怎麼可能?那不是你教導的劍術嗎?”
他對甦辰的強大感到難以置信。
畢竟作為一名大宗師,他知道那劍招之強盛,初始出手就極具威力。
即使對劍法源頭不了解,荀子仍堅定地認定這絕不是尋常劍法所能比肩。
面對這樣凌厲的劍技,荀子理所當然地推測是鬼谷中的橫縱劍術之一。
然而事實卻告訴他,這一切似乎並不是這麼回事。
這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期。
在荀子走神之際,舞台下方的甦辰處理過儒家熱情後立刻致歉︰“各位師兄,抱歉打擾了!如有任何問題,下次再來請教!”
“時間不早,該去藏書閣閱讀了。”說罷,他迅速告辭,像逃跑似的逃離群聚的人群,直奔藏書閣。
生怕再停留片刻,那些儒生便不再放他輕易離去。
那里尚有許多藏書需要閱讀,怎可能逐一與他們詳解?甦辰只想在離開前盡可能多地學習,期待借以激發出超越常人悟性。
隨著甦辰身影消失,儒學生們漸漸回歸平靜。
有的人留下練功,有的人則要返回課堂。
然而關于甦辰的天才才能,他們的話題仍然圍繞不斷。
直到大部分人離場,李斯方才從震驚中回過神,他頹然地跪倒在比武台上,手中的斷劍映著死寂般的眼楮,心若荒蕪。
他曾以為自己的實力足以抵擋,卻未料甦辰竟然強悍到讓自己無力反抗。
甚至于當甦辰施展招式那一剎那,他連手中的劍都無法移動分毫。
僅僅是那份氣勢,就徹底消磨了他的戰意。
本想彌補的面子瞬間灰飛煙滅。
然而還沒等李斯搞清楚狀況,儒家學宮的一名代表便對他說︰“李斯,師父已經決定,從今日起你將被逐出小聖賢莊。”“從今以後,你不再是我們儒家的一員。”“師父親口吩咐,讓你盡快收拾行李,離開此地。”听到這話,李斯的心跌入谷底!他簡直難以置信,今日會遭遇如此打擊。
不僅是顏面掃地,還被迫離開儒家門庭。
一時間,他的心中充斥著種種情緒︰不甘、悔恨、怨懟……最後,卻化為了無盡的沉靜。
接著,李斯並未再說多余的話,只是默默地站起,走向自己的行裝。
全程,他並沒有糾纏不清,也無人能幫他說一句話為自己辯解。
等打包完畢,李斯便干脆地告別了小聖賢莊。
此時此刻,鬼谷子和荀子正見證著這番場面。
看到這里,鬼谷子點點頭感慨︰“李斯非同一般。”“知道自身的錯誤,並無半句爭執,這膽識未來可期。”“這般氣度,或成非凡之才。”盡管對于李斯的品行抱有質疑,但鬼谷子似乎從中感受到了某種強者所擁有的果決。
至少,他在離去的那一剎那,沒有求助于他人挽回尊嚴。
荀子對鬼谷子忽然的贊賞感到不解,皺起眉頭謹慎問道︰“鬼谷老家伙,你不會想要斬草除根?”李斯被贊揚令荀子有些摸不著頭腦,本能以為是鬼谷子看上了李斯的天分,日後能有發展。
也因此,他對李斯產生了殺意。
畢竟,若非李斯和甦辰的介入,他如今不會淪落至此。
自然,對甦辰心生怨念也在情理之中。
鬼谷一派行事向來果決狠辣,殺敵毫不猶豫。
所以荀子擔心鬼谷子這番話說得如此坦率,是在暗示 李斯。
畢竟李斯曾是他的徒孫,又身份特殊。
儒家向來不願趕盡殺絕。
假如鬼谷子動了殺機,荀子還是會盡力阻攔他。
听到荀子這質疑,鬼谷子露出不快的表情,反問︰“我會那麼做麼?”“堂堂天人境,會為個小毛孩出爾反爾下 ?再說,那樣豈不是顯得我對甦辰毫無信心?”荀子听完這番話,略感放心。
只是他並未察覺,鬼谷子其實沒說完。
他不動手,只是因為相信李斯無論天賦有多好,也無法構成對甦辰的實際威脅。
鬼谷明白,甦辰的修煉之路將走向何方,其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遠超過李斯許多個層次。
因此,無論李斯今後成就有多大,他終究是個凡塵中人,如何與修煉有望長生仙界的甦辰相提並論呢?在這種情況下,李斯顯然對甦辰構不成威脅。
因此,因李斯而引起的混亂,以甦辰輕揮木劍砍斷金屬劍徹底擊潰李斯並宣布驅逐結局告終。
隨後,小聖賢莊又回歸往日平靜。
目睹過甦辰實力的人,都不再敢于挑起事端。
隨後的日子里,甦辰幾乎每天都在藏書樓研習,儒者們也漸漸習慣了他常在其中的身影。
在他閑暇的時候,甚至有許多學者會主動找他聊天交流。
大部分時候,他們會默契地不去打擾他的閱讀時光。(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