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瀾溪將鏡對準一塊碑刻,緩緩地向大家介紹這個文物。
【這個呢,是武侯祠最著名的一塊碑刻,我們把它稱為唐碑或者三絕碑,這是國家一級文物,距今有一千兩百多年了。
碑文文章的作者是唐朝中後期有名的政治家裴度,他在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之後,認為華夏上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人同時具備了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和治人之術,是千古罕有的政治家,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于是寫下了這篇文章後,交給了大書法家柳公綽來書寫,又交給當時著名的雕刻師魯建大師來雕刻。
裴度撰文的旁邊有三行小字,這刻于明朝的弘治十年,上面寫到︰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宇不朽也。
明朝人認為這碑刻有三絕,分別是諸葛亮的智絕,裴度的文絕以及柳公綽的書絕。】
“裴度很厲害,七朝元老”
“沒別的話,諸葛亮Nb”
“其實雕刻師也很絕”
【在唐碑的對面就是明碑,這主要記錄一下武侯祠在明朝以及之前的修繕和變遷問題。
武侯祠經歷過兩次大型的整合,最重要的一次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椿來到四川當藩王,當時他興沖沖的來到劉備的惠陵祭奠劉備,結果看到的是殘垣斷壁,一片年久失修的破敗景象,香火也是少的可憐啊。
後面呢,他又去到了諸葛亮的武侯祠,結果發現那邊啊,居然是門庭若市香火鼎盛。
一個臣子的香火居然要比皇帝的香火還要鼎盛!這簡直亂了套啦!
可能是為了給劉備引個流?咱也不知道他具體怎麼想的,反正他下令廢除了原本在漢昭烈廟西側的武侯祠,將武侯祠整體搬遷進了今天的漢昭烈廟。
自此形成了漢朝烈廟、武侯祠、惠陵三者合一,共享世人朝拜的格局。】
“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劉備也是沾了武侯的光”
“其實劉備是吃了早死的虧,蜀地老百姓沒和他相處太久”
“是啊,劉備也是愛民如子的”
【這是武侯祠的二門,上面的牌匾寫的是《 良千古》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