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經記!
前文書說到余老漢聞听門外孫女的聲音,便應道“瑛姑呀,快讓他們娘倆進屋拜見彌勒大菩薩和佛祖的四位使者。”
房簾一挑,走進三人,當先的就是那瑛姑,身後是一中年婦人和一年輕男子,余老漢給他們引薦了布袋和尚與四個娃娃。那中年婦人是余老漢的兒媳,年輕男子是余老漢的孫子,他二人跪倒給布袋和尚叩頭,口中還不住的念佛。當他們又要給四個娃娃行禮時,被木娃止住。
余老漢讓他們趕緊去廚房準備宴席,又對瑛姑道“你趕緊去你哥家把你嫂子和佷兒們叫過來,咱們全家給大菩薩和四位使者接風洗塵。”
瑛姑轉身而去,眾人在廳中閑談,等待宴席上桌,此時木娃湊近余老漢低聲交代,余老漢邊听邊點首,遂即出去又做了一番安排。此時已是玉兔東升,星光滿天,豐盛的宴席已然端上桌來,分成兩桌,一桌是全魚宴,但見
全魚盛宴,十九品菜。八品涼菜、皆為魚材花式大拼盤,松鶴延年擺。蛋皮魚卷酥魚條,香辣魚肝抖魚胎。涼拌細絲玻璃魚,芝麻魚餅白花菜。八品熱肴,六色五彩那才是蟹粉魚蜃龍過江,鴛鴦魚絲松鼠 (d i)。金毛獅子魚,須發炸魚排。什錦脫骨酥,面托鳳尾 (l i)。三色脯湯酸又辣,番茄片蓮花開。確是吃魚不見魚,色香味調客青睞。
另一桌是漁家素宴,但見
苦筍黃花青檸凍,玫瑰飯團栗子羹。蓮花糖包果沙拉,米酒湯圓桂花餅。菊花枸杞糯米藕,葡萄蓮子雪花冰。嫩荷葉芽焯涼拌,拔絲蓮子負盛名。
布袋和尚、三個娃娃與那中年婦人在素宴一桌,憨娃與其他余老漢家人在全魚宴一桌,大家圍坐正要開宴,忽聞門外瑛姑的笑聲,隨即又有人進了到房中,卻是一位清純貌美的女子,身後跟著三個童子,二女一男。余老漢急忙起身給布袋和尚引薦,原來這女子正是他那孫子的媳婦,那三個童子是他們的孩兒。讓布袋和尚與四個娃娃驚異的是那個男童是個痴呆,雙眼無神,口眼歪斜,走路也是一拐一拐,全靠兩個女娃攙扶著他,才勉強走得穩些。待他們落座。
余老漢起身,舉起酒杯,沖布袋和尚這桌恭敬道“大菩薩及四位使者,如今能到俺這漁家寒舍做客,真乃是俺們余家祖上有德,受此殊榮,讓俺這寒舍蓬蓽生輝,在此代吾全家向大菩薩及四位使者敬酒三杯,以示恭敬,吾知出家人不得貪杯,故而小老兒自飲以示誠意。”說著連干三杯。
此時憨娃站起身來,舉起酒杯道“這位老人家,俺的僧祖爺爺及三個師兄弟都不能飲酒,俺憨娃代他們回敬老人家三杯以示感謝!”說著也連干三杯。
余老漢連聲喝彩“好!痛快!痛快!”遂轉向布袋和尚道“就請大菩薩先動筷,咱們就開宴了,眾位吃好喝好!看看俺們這漁家宴可否稱為美食?”
話不多敘,一席漁家宴吃下來,眾人無不稱贊,就連布袋和尚也是不住點首贊賞。酒足飯飽,殘席撤下,余老漢又奉上漁家的特產荷花蓮子茶,那才是清香撲鼻,入口清爽,果然好茶,憨娃不禁贊道
芬芬悠悠,縷縷漾漾。芬芬悠悠,青瓷碗中撒荷香;縷縷漾漾,荷清之氣充滿廂。抿一口回味無窮,飲全杯神清氣爽。沁肺腑意猶未盡,薰風葩齒頰留香。茶湯咽下生喉韻,舌底鳴泉似瓊漿。荷花色呈火雪霞,蓮子肉潤淳暗藏。真個是蓮蕊水中婆娑舞,溶入鏡波釋異芳。
于老漢聞听大大的興奮,讓瑛姑拿來筆紙,記錄下憨娃吟誦的詩,說要找有名的書法先生,書寫裝裱,掛在他的餐廳中,讓游客欣賞,並注明是佛祖使者所作。憨娃隨口一吟,沒想到被人如此夸耀,心中美滋滋的,又有些飄飄然,要不是摩羅娃踢他一腳,就又發誑語了。
此時余老漢對布袋和尚道“今日天色已晚,你們就住在俺這里,這三間房足夠你們居住,俺們先到吾兒那里暫住一晚,明日再來給大菩薩請安,不知大菩薩意下如何?”
布袋和尚看看天色,知道今日已無法返回登船之處,點首同意。余老漢一家告別離去,布袋和尚與四個娃娃各自歇息。
睡到半夜,忽然有人急急叩門,外面傳來瑛姑急切的聲音“大菩薩,四位使者,快些救命,吾家又鬧鬼了!”
眾人急忙起身,開門把瑛姑讓進房內,只見這瑛姑面色蒼白,雙目驚恐,有些語無倫次。
布袋和尚安慰她道“姑娘莫要捉急,平平心氣,把事講明,俺們才能幫你。”
瑛姑道“請大菩薩快到我哥家去看看,去遲了恐要出人命,一時半會我也講不明白,你們到那一看便知。”
布袋和尚點點頭,由瑛姑引路,帶著四個娃娃急急趕往余老漢兒子的住所,其實離得並不遠,很快便到。這是一處用葦泥砌圍的小院,矗立在水邊,院內有幾間房舍,院周圍也是林樹蔥密,荷塘圍繞。借著月光見院內人影晃動,並傳出陣陣哀嚎,卻是個孩子的聲音,其中摻雜著余老漢與那中年婦人的求情聲。眾人破門闖進院中,抬首觀瞧,只見余老漢一家人,都跪在地上,沖著一間亮著燈的廂房,苦苦哀求,那房中傳來孩子的哀嚎聲,還有毒打的聲音,不絕于耳。
看著這場面,布袋和尚卻止步房前,雙手合掌,口中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那行凶之冤鬼,暫且住手,老衲布袋在此!”
說也奇怪,布袋和尚只念了幾句阿彌陀佛,房中頓時沒了聲音,那孩兒也不再哀嚎,憨娃按捺不住,一腳踹開房門沖了進去,木娃怕憨娃遭襲,也跟著沖進屋內,可讓二娃驚異的是,這房內只有那個痴呆的男童,卻無他人,也未見到到甚麼鬼神?再看那痴呆的男童,卻趴在炕上,似已熟睡,可身上卻是傷痕累累,慘不忍睹。此時眾人都已進到房內,見此情形無不嘆息。
那中年婦人抱起滿身傷痕的男童,哭道“孫兒呀!你怎這般命苦?來到世上竟遭如此劫難!奶奶天天為你燒香禱告,望大慈大悲的菩薩能救你出此慘境,看來今日真是求來了大菩薩,救你來了!阿彌陀佛!”
說著轉身跪到布袋和尚面前,連連叩頭,謝大菩薩救難之恩。
布袋和尚讓她起身道“莫要如此,救苦救難乃是吾佛門之責,只不過你這孫兒因何遭此冤鬼侵擾,你們可知其因否?”
那婦人搖首道“自從俺這孫兒降生,每過百日這討命鬼就會來折磨他,也不知為甚?每次都是將他抓到村外的梨樹林中折磨毒打,俺們也只能跟在後面卻救不了他,但也奇怪,這鬼雖然折磨他,卻每次都沒要他的命?今日不知為何沒有抓他到梨樹林,卻把他抓到廂房折磨,還是瑛姑想到了大菩薩,故而請您老前來解救。”
木娃詢道“你們知道這個鬼是從何處來的麼?”
余老漢搖首道“俺們也不知他來自何處?更不知他因何要折磨俺這本就痴呆的重孫兒,唉!這孩兒太苦也!還望大菩薩解救!”
布袋和尚對那中年婦人詢道“不知你的夫君現在何處?可否出來一見?”
那婦人聞听不禁面現悲苦,眼中含淚回道“不滿大菩薩,吾那夫君在三年前已然過世,如今只有一雙兒女陪伴,還有就是這三個孫兒,可這唯一的男丁卻是個痴呆之崽,俺之命苦也!”
布袋和尚又詢道“你的夫君可否給你們留有一筆財富?”
婦人搖首道“他撒手而去,並未給俺們留下甚麼財富?不怕大菩薩你笑話,俺們就是一個打漁人家,那有甚麼財富可言,要真能有俺們還打的甚麼魚?開這麼個小飯館做甚?”
此時天光漸亮,余老漢張羅著瑛姑去做早飯。
木娃對修善娃道“四弟,快去拿一粒仙丹給這童兒服下,他傷的不輕。”
修善娃趕緊取來了丹藥,給這童子服下,這太上老君的仙丹果然厲害,很快這童兒身上的傷痕便愈合,恢復如初,躺在炕上睡去。這時瑛姑端上早餐,讓眾人用膳,是一桌素食,眾人草草用過,便要返回登船的地方,牽上兩只神獸,繼續登程上路。見此情形,余老漢一家不禁有些失望,便跪在布袋和尚面前請求大菩薩救救俺這重孫兒的命。
布袋和尚點點頭,便讓眾人隨他來到廂房,只見布袋和尚雙目低垂,雙手合掌,盤腿坐在地上默默吟念著甚麼?修善娃用手勢讓大家安靜,莫要打擾他。大約半盞茶的時辰,布袋和尚猛然睜開雙目,眼中射出一道精光,落在那痴呆的孩童身上,只見那孩童機靈靈打一寒戰,猛然坐起,下了炕,直往門外走去,眾人大驚,那女人正欲攔住他,卻被布袋和尚止住,隨後沖眾人擺擺手讓隨他去,只見這孩童,走出廂房,出了院門,徑直往村外行去,布袋和尚與眾人隨在後面,不多時來到一片梨樹林內,只見他直奔一棵老梨樹走去,再看這棵梨樹,確是與眾不同
樹古齡,枝干挺;蔭冉冉,葉蔥蔥。神秘深幽似幻境,更顯滄桑與厚重。千年葳蕤( i rui)結碩果,萬年長青花艷濃。
這確是一顆千年古梨樹,眾人不知這孩童到這梨樹下所為何故?只見他呆呆地往梨樹上凝視,卻無半分動作,就像僵在那里一般。眾人也隨著他目光看向樹頂,原來在樹頂分枝的地方有個鳥窩。布袋和尚讓木娃將那個鳥窩取下,木娃縱身躍起伸手抓下那鳥窩,落在地面,將鳥窩遞給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卻未接那鳥窩,對木娃又道“你再到上面看看那里是否有個樹洞?”
木娃不敢怠慢,又一次縱身躍上,停在樹枝上細細觀瞧,果然在樹干分叉的地方有個很大的樹洞,因被鳥窩掩蓋,在樹下面是看不到的。
木娃對布袋和尚道“僧祖爺爺,這里果然有個樹洞。”
布袋和尚點點頭又道“娃兒,你去那洞中掏一掏看有甚麼物件沒有?”
木娃便伸手往樹洞中摸索,果然掏出一個小鐵箱,木娃飛身躍下,將小鐵箱送到布袋和尚面前。布袋和尚接過鐵箱,招呼眾人過來,隨即打開鐵箱,眾人往鐵箱中一看,無不驚駭,原來這鐵箱中竟裝著滿滿一箱的奇珍異寶,金光萬道,璀璨奪目,那才是
七色寶石放異彩,翡翠瑪瑙玉石胎。
天然水晶萬花色,珍珠象牙如雪白。
純金元寶黃澄澄,鑽石貓眼是奇材。
琥珀晶瑩含彩蝶,赭紅珊瑚產深海。
余老漢用疑惑的目光看著布袋和尚,遂詢道“敢問大菩薩,這些珠寶怎會藏在這樹洞之中?俺這重孫孫怎會知曉這秘密?還望大菩薩解惑?”
布袋和尚正色道“佛祖因果真經曰‘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也就是說人在世時不管你是行善積德,還是行凶作惡干損人利己之事,總是有報應的,福報和惡報,有的報在自身,有的報在兒孫,有的報在當世,有的報在下世,有的現時報,有的晚年報。這就是佛經中所曰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依本尊掐指算來,這一切都是汝的兒,也就是你這重孫的爺爺做的孽,而報在了他的孫子身上,才使他出生就是痴呆之身。”
余老漢聞听大驚,“噗通”一聲跪在布袋和尚面前,顫聲道“大菩薩慈悲,吾一家可都是良善之人,俺敢拍著良心說,從未做過傷天害理之事,吾的兒也是地地道道的漁家,只不過後來到一戶商家做伙計,可沒干幾年就得了一場大病,撒手人寰,留下這一家老小,若他真干了傷天害理之事,若為財俺們一家也得受些實惠,可俺們至今都是這般家境,雖靠著打漁為生,還未到窮困潦倒之境,可也不是富裕人家,如果這些財寶俺們要是得到,豈不成了富甲天下之家,俺們是真不知俺的兒子做了甚麼惡事?他也沒給俺們留下甚麼財?俺們一家冤枉矣!”
布袋和尚伸手攙起余老漢,微笑道“老人家不必如此,本尊早已算到,此事與你們全家無關,都是汝兒一人所為,你們听本尊將實情道來。且說多年以前,汝兒到了城里一家珠寶商做活計,他人即能干又機靈,很得主人賞識,有些大事小事都讓他去打理,他也是件件做得讓東家滿意,故而東家對他也是另眼看待,工錢給的也很優厚,但汝兒終是漁家出身,沒見過太多世面。一日,他無意中在窗外偷看到東家在書房內查點財產,見從一鐵箱內拿出無數的奇珍異寶,擺滿桌台,那才是金光耀耀,異彩千條,汝兒何曾見過如此巨富,直看得他心情激蕩,難以自拔,不禁生出歹念。眼見東家查點完畢,將牆上的一幅掛屏摘下,掛瓶後面是個牆洞,東家將鐵箱放入洞中,重新掛好掛屏,確是無人察覺。你兒記在心里,從此便尋找機會欲將這些寶物竊為己有。
這一日,東家要帶他去鄉下收取分號的賬目,在回來的路上路過蒼岩山,東家久聞此山風景奇絕,故而登山一游,你兒見山上游人稀少,便趁東家不備,猛然將他推下山梁,跌入深谷,一命嗚呼。你兒趁夜趕回東家,從後窗潛入書房,盜走了那一箱珠寶,逃回家鄉。那一家人見東家與伙計這一去不返,從此了無音訊,便報了官,可也是石沉大海,便認為是二人發生了意外,恐已不在人世,也無可奈何,因不知汝兒家鄉住址,也無法通知伙計的家人,便也就不了了之,但家中珠寶不翼而飛,卻讓這一家人從此一蹶不振,只能變賣了大部分的商號和房屋地產,淪為一般百姓,勉強維持生計。再說汝兒,自盜得珠寶,傷了人命,跑回家鄉,他也知犯了彌天大罪,也不敢告訴家人,整日提心吊膽,惶惶不安,故而心病纏身,不治身亡,臨終前他將珠寶藏在樹洞里,也沒敢告訴家人,怕引來災禍,看來他還良知未泯。汝這重孫兒,就應了那因果之言,報應在了兒孫身上,讓他生就痴呆,並且還被汝兒害死的東家怨鬼,不時的來折磨他的身體,以泄冤憤。事情的原委就是如此,你們可明白否?”
余老漢一家聞听無不痛心疾首,余老漢垂淚道“想吾余家世代良善。未想如今竟出了個孽畜,敗壞余家名聲,讓俺無顏見地下先祖,愧殺吾也!敢問大菩薩,俺們當如何彌補這逆子所犯之罪?還望大菩薩明示?”
布袋和尚點點頭道“此事本尊可助你們辦理,但現在當務之急是馬上趕往那座東家至死的山谷,尋到他的遺骸,為他修墳立墓,為他超度亡魂,本尊會讓他放過汝的重孫,到時本尊自有治他痴呆之癥的妙法。”
余老漢頻頻點首,又是磕頭,又是謝恩。布袋和尚讓余老漢帶上重孫,與四個娃娃一同去尋那東家遺骸。
憨娃詢道“俺說僧祖爺爺,咱們也不知那山谷在何處?怎生尋他?”
布袋和尚笑道“這點小事本尊豈不易如反掌,吾老人家掐指一算便知,你們隨吾來就是!”
眾人隨著布袋和尚啟程,布袋和尚讓余老漢祖孫二人及憨娃都閉上眼楮,只見布袋和尚雙手提起三人,叫聲起,便架起祥雲起在半空,木娃三人不敢怠慢也都使神通,駕雲而起,隨在布袋和尚身後。余老漢只覺身旁霧氣繚繞,涼風撲面,也不敢睜眼,憨娃確是飄飄然,盡情享受這騰雲駕霧的美感。不多時眾人已來到一座峰巒上空,俯瞰腳下,俊俏挺拔,崖陡谷深。眾人降下雲頭,落在山頂,但見此山
峻蒼蒼群峰峨,谷幽幽藏澗壑。檀林抱石異姿,怪石嶙峋奇特。山前流水滌魂,谷中檀香飄勃。清韻流自雀鳥,凌頂壯同劍閣。論風光,實甲天下山水;謂巒嶺,氣勢雄峻磅礡。
眾人順著山道下到谷底,但見谷中崖柏、沙柏、香柏生長于頭頂的懸崖峭壁之上,無論矗立、側出、倒懸,不分南北東西,都朝著一個方向生長。谷中林深蔥密,生長著一種奇特的白檀樹,檀林如海,人行幾不盈尺;流水潺潺,亭榭掩映其間,別致獨到,嘆為神工。
這檀樹樹根裸露,盤抱巨石,沒皮沒心,奇姿異態,有的形似鴛鴦、有的形似盤龍、有的形似臥虎,千姿百態,許多巨樹均在百年以上,最古老的竟有千年的樹齡,為檀樹之王,樹枝延伸周圍數丈,其樹干中空可容一人在樹內歇息,令人嘆為觀止。大大小小的檀樹布滿蒼岩山澗,遠看檀林如海,遮天蔽日,實為避暑乘涼之絕好去處。這山谷中景色宜人,真可說是一步一景,讓人流連忘返。此時前面又是一景,但見
澗深壁峭,幽谷回環。森繁木茂,山泉瀠然。憩息林下,麗日經天。更聞百鳥啁啾,鳴唱余音百囀(zhu n)。戛然一聲空谷應,回聲繞林醉陶然。極目仰視千危崖,青天一線更古罕。橋殿飛架通南北,金碧橫空有奇觀。
憨娃贊道“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
移目橋下,聳立的石磴直通橋殿之後,高懸三百石級,拾級而上,澗風吹來,透膽生寒,真是一登森然一動魄,此時真如上青天!但見雲低霧重,崖間風吹雲涌,眾人如在雲端,恰似登天之梯。
又行一段路,前方出現一段絕谷,略呈弧形,谷深林密,顯得極為幽寂。布袋和尚突然停下腳步,示意眾人莫再往前行。再看這里崖壁內縮,崖頂突前,北、東、南三面巨大的崖壁上,掛滿鐘乳,其形狀光怪陸離,無奇不有。此處由于崖頂突起,山洪沖不到,細水卻常浸,歷千萬年,形成了如此奇異的景色。果然是“翠岩深處絕塵埃,疑是仙人種玉來”,此處十分幽邃。
布袋和尚向四周查望,但見前面不遠處岩崖之下,有一小片矮林,郁郁蔥蔥,密密扎扎,布袋和尚讓木娃到那片樹叢中探勘,木娃身小靈活,很快便鑽進樹叢。
不多時發出喊聲“僧祖爺爺,這里有具骸骨。”
布袋和尚便讓憨娃三人去幫木娃將骸骨移出樹叢,四個娃娃七手八腳將骸骨包在一塊布片內,提到林外,放在布袋和尚面前,修善娃還把一些碎布片也一同拿了出來。
布袋和尚上前審視,遂即點首道“以本尊掐算,這具骸骨就是那東家無疑。”
余老漢聞听,撲通一聲跪到骸骨前,連連磕頭,聲淚俱下道“這位老爺,都是俺教子無方,出此逆子,害得你命喪荒山,罪人余謀向你請罪,吾兒大逆不道,該遭天譴,還望你大慈大悲,饒恕俺的孫兒,吾當為你修墳立墓,燒香祈福,並將吾兒所盜財寶如數奉還,以表謝罪之意。”
布袋和尚勸道“老人家莫要如此,此處不是謝罪的地方,咱們還是帶上這骸骨遺物,趕往這東家,便可完成你的謝罪之行。”
余老漢擦擦眼淚,站起身來。眾人仍隨布袋和尚架起祥雲,不多時已然來到一座城池上空,眾人降下雲頭,為不引人注意,便隱匿在一條河畔的樹林內,待到天色黑暗,這才出了樹林進到城內,循著街道來到一座宅府。這座府邸看來原本十分華麗,如今卻是有些破落,府牆皮落,大門漆脫,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富貴之象。
憨娃上前叩打門環,不多時有人來開門,開門的是個精瘦的老者,見到門外這麼多人,老的老,小的小,還有個龐大的和尚,不禁驚異萬分。
顫聲道“敢問各位,你們這深經半夜到俺們這府上何事?要是打尖住宿,俺們這是私宅,不留客人,還望到別處尋寢!”
木娃上前合掌道“阿彌陀佛,老人家莫要誤會,俺們不是上門借宿的,俺們是來求見本宅的主人,有要事相告,還望老人家給主人報個信,就說俺們是為本宅老爺之事前來。”
這老者聞听也是一愣,急忙改口道“既然如此,就請諸位稍等片刻,待俺前去稟報。”
說著轉身進了院,不多時便見院內燈火燃起,一位瘦高的老婦人,拄著一根拐杖,健步走在前面,月光灑在她的滿頭銀發上,顯得神采奕奕。一群人簇擁在她的身後,再看這老婦人,人雖老,卻是精神矍鑠,你道她怎生模樣?但見
雪發蒼蒼,眸邃明亮。衣冠楚楚裝得體,舉止文雅儀端莊。歲已暮麗質天成,脫俗塵慈愛滄桑。從容自如之泰然,猶似楊家太君娘。
老夫人一眼看到布袋和尚,先是一愣,遂即躬身施禮,口中詢道“這位大師父,可是那雪竇山道場的彌勒菩薩麼?”
木娃先容道“這位老人家,所猜不錯,這位就是天下聞名的布袋和尚,也就是彌勒大菩薩。”
老婦人聞听更加尊敬,連連施禮,身後的家人也都跪倒叩首。
布袋和尚微笑著還禮道“老人家不必如此,俺就是個走街串巷的僧人,哪能受你們這般禮遇?大家快快請起,如老人家不介意,老僧有要事與你相談,可否到府中一敘?”
老婦人急忙請眾人進院,來到正廳,分賓主落座,僕婦獻上香茗。
老婦人詢道“敢問大菩薩,這深經半夜有何要事,難道吾這家門又要有禍事不成?”
布袋和尚正色道“老夫人,貴府老東家失蹤已有數載,老僧此次造訪,就是為他而來!”
老婦人聞听猛然站起身來,急切詢道“敢問大菩薩,難道有吾家老爺的訊息不成?”
布袋和尚點點頭,讓木娃將一個包袱拿到老夫人眼前,隨即打開,一堆骸骨呈現眼前,老婦人一見身形一晃,險些栽倒,木娃急忙扶了一把,這才又重新站穩,眼看遺骨,老淚淌下。
但片刻擦擦淚水,對布袋和尚詢道“敢問大菩薩,是從何處得知俺家老爺死訊?又怎證明這就是俺家老爺的遺骨?”
木娃上前又打開另一包袱,只見里面有破碎的衣衫殘片,和一條珠寶瓖嵌的腰帶。老婦人一見頓時啞言,淚水重新躺下,並撲在包裹之上痛哭失聲。
口中訴道“老爺呀!你死的不明不白,也使得咱們門庭敗落,害得吾一個婦道人家,支撐起這破落之家,苟延殘喘,還曾期盼奇跡出現,你能平安回來,未想到你卻客死他鄉,如今只有骸骨尚存,讓老身如何苟活于人世?”
說著便要踫頭,被木娃一把拉住,其家人一擁而上圍住老婦人哭成一團,當真是場面慘淡,眾人無不落淚。此時余老漢實在忍不住,噗通一聲跪在當場,一聲哀嚎,驚得在場眾人都是一愣。
只听余老漢哭道“這位老夫人,且忍悲痛,小老兒向你全家請罪,貴府老爺是俺的不孝兒所害,雖然俺至今才知其情,但也有教子無方之罪,今日老小兒就來向你們認罪伏法的,要打要殺悉听尊便,只是懇求老夫人把此事經過听明白,任何懲罰小老兒都願承受!”
且說這老夫人一家聞听是這小老頭的兒子害死了本家老爺,無不憤怒,一雙雙噴著怒火的目光射向余老漢,還有人欲上前怒打他,卻被老夫人攔住。
強忍悲憤顫聲道“這位老人家,但不知你兒姓字名誰,家鄉何處?與吾家老爺有何冤仇?要害他性命?”
余老漢正欲回答,卻被布袋和尚接過,對老夫人道“老夫人,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這余老爺子並不了解詳情,還是由老僧說與你听。”
隨後布袋和尚便將事情經過講給老夫人。
老夫人聞後又差點昏厥,哭訴道“真是蒼天無眼,吾家老爺對這余氏小伙,栽培有加,十分賞識信任,未想到卻是只包藏禍心的惡狼。”
布袋和尚又道“老夫人,這件事確是余老爺子教子無方,理應受過,但他也是並不知情,況且他的兒已然為此惡行遭了報應,還報應到他的重孫孫身上,至其降生便是痴呆,還要遭冤鬼折磨。正驗證了因果真經所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如今已然受到了懲罰。且余老爺子也將其兒非法所得的金銀珠寶,分文未動的帶來物歸原主,並答應給老東家修墳立墓,以老僧之見,老夫人也是吃齋念佛之人,慈悲為本,善念為懷,可否寬恕他一家人,給他們留條活路?”
哪知布袋和尚話音未落,老婦人身後有人一聲“且慢”,有一男子走上前來。
厲聲道“俺說爾這大和尚,你有何資格在這里指手畫腳?這是俺們兩家的恩怨,應由俺們自己做主,由不得你在這里說三道四!”
眾人一看,此人生的近乎完美,高挑的身量,俊秀的面龐,好有一派書香之氣,但眼中卻閃著狡黠。
布袋和尚看著他微微一笑“這位公子,你是這府上何人?能做老夫人的主麼?”
這男子不屑道“堂上的是吾家母。被他們害死的是吾親爹,難道吾做不了主麼?”
布袋和尚轉首對老夫人道“他是老夫人的兒子麼?不知老夫人如何處置?”
老夫人見兒子對布袋和尚如此無禮,心中不禁暗暗叫苦,她深知布袋和尚的法力無邊,今日來調解此事,已是給了她家很大佛面,要按道理不知者無罪,其實布袋和尚無需大動干戈親自登門調節,他只要不管此事,那還不是石沉大海,恐永遠也難以知道真情實事。老夫人也確是善良之人,便把眼一瞪,喝退了兒子。
遂對布袋和尚道“大菩薩能親臨寒舍調解此事,老身感激不盡,老身別無他求,只要余老爺子答應一件事即可!”
余老漢聞听馬上表示“老夫人盡管提要求,只要小老兒能力所及,一定辦到!”
老夫人道“老東家修墳立墓,俺們自會操辦,不需你們承擔,吾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你這重孫兒要暫留吾家,為吾家老爺守靈三載,時辰一到,老身自會將他送回貴府,保他平平安安就是,你們家人也可隨時探望,不知余老爺子可否應允?”
余老漢有些猶豫,便探詢道“老夫人大人大量,義薄雲天,小老兒感激不盡,只是這娃兒是個痴呆,如無人照料,恐活不過十日,小老兒也有一事相求,就是能否俺家有個人陪在他身邊,只是照料他吃喝拉撒,吾年事已高,無法陪他,就讓他娘來陪伴,不知老夫人能允否?”
老夫人點點頭道“這是自然,並非無理之舉,老身答應,你盡管放心,他們的一切費用都由本府支付。”
此時布袋和尚點點頭,表示滿意,便對木娃道“娃兒,你筋斗雲來去快捷,趕緊跑一趟余老爺子家,將這孩兒的他接來,吾等在此等候。”
木娃領命駕起筋斗雲起在空中,此時滿天星斗,月光如銀,木娃眨眼不見蹤影,老夫人一家看得真真切切,唬得大驚失色,未想到這幾個娃娃竟都是神仙之體,對布袋和尚那更是畢恭畢敬,剛才那對彌勒菩薩不恭之行的本府公子,也唬得心中打鼓,急忙上前對布袋和尚恭恭敬敬的施禮賠罪,布袋和尚走遍天下,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遇到的多如牛毛,並不在意,可那老夫人卻心中放心不下,生怕大菩薩怪罪,給自家兒子招來禍事,故而不斷地給布袋和尚講好話,布袋和尚知她心意,讓她放心不會怪罪于她兒就是。
只不過盞茶光景,月光下半空中降下一只籮筐,遂即木娃現身,原來正是那余老漢的孫媳婦,被木娃放進籮筐中駕筋斗雲帶到這里。這孩兒的母親是個蠻標致的女人,可在天上一陣騰雲駕霧,也唬得心神未定,面色慘白,半天才緩過神來,拜見了布袋和尚,又與老夫人相見,布袋和尚與她交代了到此應辦的事情,隨後眾人欲啟程回返,老夫人要排宴招待大菩薩,被布袋和尚婉拒,便立即啟程,但見布袋和尚與木娃三人各自騰空而起,並將憨娃與余老漢也帶到空中,霎時霞光焰焰,瑞靄迷空,漸漸遠去,老夫人一家望空朝拜,其後事不再言表。
且說,布袋和尚與四個娃娃回到余老漢家中,已是到凌晨時分,余老漢吩咐家人趕緊準備宴席,要感謝大菩薩的恩德,木娃本要趕回登船之處。
布袋和尚卻笑道“慧空娃兒,莫要著急,有本尊設下的法圈,任誰也傷它們不得,那一雙獸兒決無風險,今天余老漢這桌答謝宴,俺們是必吃之,才不會讓這老人家傷心,也算了了他之心願,這件事還是要做的,俺們當然並非嘴饞,而這是一種禮儀和情感。”
木娃見布袋和尚如此說,不敢堅持,只得順從。不多時宴席排上,眾人一見皆感意外,原來整桌菜肴都是由荷花、荷葉、蓮藕、蓮子、甚至荷桿烹飪而成,色香味俱全,十分精致,且還皆是素食,那才是
荷花蓮蓬,蓮子果羹。荷葉飯、表里香透靠制蒸;荷葉包,形似幽幽水浮萍。炸荷花金黃酥脆,蓮房脯香甜蓬松。拔絲蓮子,清心祛火安神靜;果醬蓮藕,酸甜色美可養生。糖醋蓮白荷葉餅,嫩藕番茄琥珀棕。絲竹蓮子荷花冰,翠玉睡蓮白菇丁。清炒荷桿蓮白卷,酸辣藕片配蓮蓬。荷葉夾薏仁藕湯,荷龍眼蓮子龜苓。
且說眾人品嘗著蓮荷美味,十分愜意。宴席後,眾人又再閑談品茗,直至日上三竿,布袋和尚與四個娃娃這才向余老漢一家辭行,臨行時修善娃拿出一本因果真經抄本,送給余老漢,讓他全家好好拜誦,領會真諦,並讓他一家多多抄錄,分送給寨中的鄉親,並記住因果經中所論“心生惡念即是魔,心生善念即是佛,是佛是魔看善惡。一人傳十十傳百,印送此經吉星臨。”余老漢欣然照做,見挽留不住,余老漢便讓孫兒乘船送他們去接上雙獸,然後送出澤國白洋澱,這番不再細表。
且說布袋和尚與四個娃娃棄舟登岸,繼續趕往九龍峽,去尋那翦旄麈。這一日,前方出現一座高山,遠觀十分雄偉峭立。
布袋和尚望著此山對四個娃娃道“娃兒們,前面是座名山大川,喚作‘雲夢山’是一處風景絕佳之地,這雲夢山,地貌奇特,自下而上分為四層,既碧溪幽谷“下壺天”、峭崖飛瀑“中壺天”、水簾仙洞“上壺天”、天上人間“天外天”。雲夢山以水見長,是個瀑的世界,潭的海洋,這些瀑潭主要源自天外天的水簾洞。水簾洞雖然高在雲天外,但卻水源充沛,洞泉常流,構成各具風采的九瀑十八潭。這里也曾是那縱橫家鼻祖鬼谷子修道之所,也有其弟子孫臏、龐涓、甦秦、張儀、毛遂等在此山修道之遺存,像那講經洞、洗劍池、孫臏峰、龐涓嶺、毛遂洞等皆是佳景。娃兒們要有興趣,本尊可帶你們上山一覽?”
憨娃聞听第一個表示贊同,並催著布袋和尚趕緊上山。一行人開始登山,這憨娃第一個贊同上山觀景,可真爬起山來可就傻了眼,只累的呼哧帶喘,身後的小河馬也與他同病相憐,從鼻孔中噴出熱氣,待進到山中,四個娃娃頓感驚訝,只見此山
山勢峭拔,赤壁翠崖。頭頂一片圓天,猶如茶壺肚大。峰雄水秀景色宜,谷幽洞奇如詩畫。果然是個壺天仙境處,超塵脫俗峽。溪流巒頂瀉,穿洞墜丹崖。漫坡繞翠柏,擠幽谷澗跋。與世無爭界,必有聖人家。
布袋和尚指著前方一處巨大的瀑布指點道“娃兒們,你們看那瀑布,稱作棲鷹瀑,它像一只巨大的山鷹,剛剛從遠處歸來,兩旁山壁就是它還沒有收攏的翅膀,中間那塊多稜的石頭就是鷹頭。想必它是被這飛瀑吸引,想要飽飲山泉!”
四個娃娃細細觀瞧,果然栩栩如生,鷹頭兩旁,一股溪泉從石縫里摔下來,十分壯觀,那才是
百條銀蛇,順坡漫爬。飛流直下百丈,摔下飄飄灑灑。水花飛濺似珍珠,噴煙吐霧簾倒掛。晶瑩雪粒刺眼芒,瀑擊岩石蕩水花。陡坡鋪幔布,萬縷織銀紗。山鷹遠歸來,欲把仙泉咂。听丘壑雷鳴,觀丹青彩畫。
過了棲鷹瀑,爬過一道山梁,前面是個巨大的洞穴,洞門旁一塊巨石上刻著“講經洞”三個大字,布袋和尚領著四個娃娃來到洞內,只見此洞
洞庭寬敞,滿目琳瑯。門外古木枝藤,泉水溪流飛淌。奇花異草競香妍,婉囀成韻俊鳥唱。洞中峭岩嵯峨,石筍鐘乳幔帳。清靜幽暗氛神秘,霧靄迷漫飄蕩蕩。石塑一群像,老祖居中央。周圍擁弟子,洞做名人堂。
布袋和尚指點道“這個洞就是“鬼谷子講經洞”,又叫“王禪老祖講經洞”。這些雕像是他的崇拜者所塑,那居中端坐,鶴發童顏,一派仙風道骨的,就是鬼谷子。他正在給弟子們講經說道!因為他在雲夢山背後的鬼谷溝隱居修煉,才自居鬼谷子,人稱“鬼谷先生”。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各種學問,無所不通。他有四家學問,既佔卜算卦;排兵布陣;口才辯論;飛升導引成仙術。他在這里隱居,不為別的,就為了日後教幾位天下聞名,能干出轟轟烈烈大事情的學生。因為他道行太高,方圓幾百里都尊敬他,所以又尊稱“王禪老祖”。你們看從右至左,圍繞在身邊的五人分別是甦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一邊文,一邊武。你們要知道這幾人可是大名鼎鼎!
四個娃娃聞听,只有憨娃深知這些人的大名和道行。其他三人听得一頭霧水,布袋和尚見他們沒甚反應,不禁苦笑,便合掌對塑像恭恭敬敬深施一禮,表示對鬼谷子之尊敬,四個娃娃也急忙跪倒施禮!眾人出了講經洞,繼續前行,順著山道下到一處深谷。
布袋和尚又指點道“娃兒們,這山谷也是大大有名,稱作‘鬼谷崖’,你們看上面山勢險峻,這溝澗名鬼谷溝,為鬼谷子隱居之地。”
四個娃娃細細觀瞧,這山谷卻有一種神秘之感,那才是
峰巒疊嶂,澗壑溝梁。古藤纏繞攀掛,林海蔥郁茫茫。霧鎖空山虛飄渺,濃蔭如水避天光。繁花蔓草灌修竹,珍禽異獸隱身藏。滿坡紅葉醉,澗底泉溪淌。瀑布岩上掛,噴珠濺玉浪。鬼谷身居處,盛名天下揚。
這一日未能走出山谷,眾人便在谷中尋個岩洞歇息,這神秘的山谷中確是奇異,滿谷都是榛松鮮果,采摘不盡,且溪泉流淌,水清甘甜,飲後讓人神清氣爽。
布袋和尚不禁贊道“看來這鬼谷子真是仙修至聖,法術無邊,他雖離去,但其留下的仙氣,仍使這鬼谷溝充滿生機。”
三只神獸是飲甘泉,食鮮果,盡情享受;四個娃娃邊采摘邊品嘗,也是不亦樂乎。待到明月升空,銀簾瀉地,更顯得谷中景色迷人,四個娃娃圍著布袋和尚閑談至深夜,方才各自安寢。
次日,眾人繼續前行,出了鬼谷溝,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車馬轎乘絡繹不絕,人們都對這五人三獸投來驚異的目光。日上三竿時,又入群山環抱之中,面前竟現出一座雄偉的廟觀。
布袋和尚指著廟觀先容道“娃兒們,這座廟觀是大大的有名,稱作‘扁鵲廟’。”正要接著往下講。
不料竟讓憨娃搶過話頭“僧祖爺爺,您老人家歇歇口,可否讓小孫孫給俺這三個師兄弟說一說這扁鵲之傳奇?”
布袋和尚看著他有些驚異,遂詢道“嘔?你知曉這扁鵲之事麼?”
憨娃狡黠道“僧祖爺爺,您老人家听听俺說的確是不確?到時如說的驢唇不對馬嘴,俺憨娃願受僧祖爺爺懲罰!”
布袋和尚笑著點點頭,表示認可。這下憨娃可來了精神,眉飛色舞的講述起來。
只聞他道“三位兄弟,听俺憨娃道來。這扁鵲,乃一代名醫,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善于運用四診望、聞、問、切,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病疾,名聞天下。“扁鵲”是當時百姓贈送他神醫的名號,這扁鵲廟又名鵲山廟、鵲王廟,後又加“神應”之號,為神應鵲王廟。扁鵲醫術高超,晉國專國事的大夫趙簡子生了重病,已五天不省人事,無人能醫,扁鵲妙手回春為趙簡子治好了病,為答謝扁鵲,趙簡子便將屬地內丘蓬山萬畝土地賜封予扁鵲。扁鵲接受了這份賜封,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上山采藥,入鄉巡醫,這里便成為他的第二故鄉。扁鵲擅長望診,他四望齊桓公為其開列醫方,而齊桓公不听其言,終死于此癥。扁鵲後來周游到虢(guo)國,治好了虢太子假死之病,從此,天下人便稱扁鵲能“起死回生”。此後,扁鵲不幸行醫到秦國,秦太醫令李醯(xi)自知技不如扁鵲,嫉妒于他,便派人刺殺了扁鵲。虢太子聞後,千方百計把扁鵲的頭顱從秦國找回,葬在蓬山,並立廟祭祀,故此這廟觀稱作扁鵲廟。僧祖爺爺,俺說的確也不確?”
布袋和尚哈哈笑道“娃兒說得好,講得妙!”
憨娃受了布袋和尚褒獎,十分得意,沖著,木娃三人擠眉弄眼,這三人也對憨娃這番講述听得津津有味。此時再觀此廟,頓有仰慕之感,但見
廟前淌過一水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