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回來看看

第四十七章 影響力與發聲渠道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方格化十 本章︰第四十七章 影響力與發聲渠道

    我就是回來看看!

    看著亞力克那副愕然的表情,莫非心里滿意了。

    于是繼續裝比,“不要用耳朵去听,而是要認真去看,去分析,去偽存真,找尋答案,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

    “那些宣傳上的東西,沒有一毛錢的價值,它只會蒙蔽你的眼楮,拉低你的智商。所以,你如果學不會,那就听我的就行了。”

    “沒說的,你指哪兒我就打哪兒,唯你莫非馬首是瞻。”

    亞力克“啪啪”拍了兩下自己的胸膛。

    頗有些義氣相隨的敞亮勁兒。

    周崇華算是看明白了。

    這孩子這是早就淪陷到盲目了啊。

    要不然,絕不會是這種惟命是從,不論對錯的做派。

    他並不明白,在後世,這種人會有一個極其響亮的名字,叫做腦殘粉。

    但是,說心里話,對于這些信息,就連他這個同宗同源的香江人,都不是太了解呢。

    更不要說作為英吉利人的亞力克了。

    而事實就是如此。

    如今的香江,整個的環境與共識就是這樣的。

    暴發戶心態爆棚,不說眼高于頂,但在最起碼先入為主的觀念上,人們的普遍觀念,還是有些就高踩低的。

    或許說一句崇洋媚外或許有些夸張,但事實上這樣的形容並不為過。

    在他們眼里,歐美才是主流,是香江心里夢想的目標。

    而一衣帶水的內地,此時還是窮鄉僻壤的落後國家,別說和歐美發達國家去比較了,就連毗鄰的大和、新加坡甚至是馬來都有所不如。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這句話放在香江,是相當一部分不會認可的。

    這部分人,就是後來所謂的“香蕉人”了,他們不光會忘本,還能數典忘祖,背棄民族信仰,國家大義。

    說白了,他們已經習慣了被殖民的生活,將自己幻想成了外國人……

    當然了,站在80年代這個時間門檻上。

    這種意識觀念雖然有,但是,遠沒有後來那麼普遍和鮮明。

    如果把這個時間點,再向後推十年甚至是五年。

    那麼,這種扭曲的三觀,就會在有心人的刻意引導下,開始茁壯成長,慢慢的根植于這片土地上,形成主流。

    這個過程,會出現在香江,也會出現在台南。

    而這些,都是莫非不想再去經歷一次的陣痛……

    他是醫生,不只是能治病救人,也能做得更多!

    話題談到這里。

    莫非也忽然意識到了什麼。

    對嘛,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要堅持,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也要兩手一起抓,而且還要兩手都要硬呢。

    宣傳陣地怎麼可以輕易放棄?

    想到了就做,就是這麼任性……

    于是,他再次看向亞力克,“哎?亞力克,我忽然又想起一件事兒……”

    “噗嗤……”

    亞力克還沒什麼反應呢,周崇華卻瞬間笑噴了。

    你有完沒完了啊,老是玩這一套,想起一出是一出的,玩呢?

    這一刻,他都開始為亞力克默哀了,甚至內心里,還有些很復雜且糾結的竊喜。

    因為他忽然發現,自己並不是最慘的那一個。

    幸甚,幸甚啊!

    周崇華心里是這樣想的,但是,看到莫非和亞力克齊齊望過來的眼神。

    他很明智的選擇了自保,“不好意思啊,忽然想起了一點其它的事情,你們接著聊,當我不存在好了。”

    亞力克有些不明所以。

    但莫非怎麼可能看不出他心里的齷齪。

    他沖周崇華“呵呵”笑了兩聲,打定了主意要秋後算賬。

    否則,豈不辜負了自己“恩怨分明小郎君、有仇必報真君子”的名號?

    周崇華也是虱子多了不怕癢。

    扮橫耍無賴裝無辜嘛,就像誰不會似的,來啊,誰怕誰?

    莫非無視,轉頭繼續拉亞力克做壯丁,“你回去之後,聯系一下英吉利麗的呼聲公司,收購他們手里香江麗的電視有限公司的股份。

    “我估計,差不多1000萬英鎊左右也就夠了,實在不行,那就利用一下你手里的資源,總之,這家電視台我要拿在手里。”

    在他的印象里。

    麗的呼聲把它轉賣給澳洲財團的時候,應該是在1981年3月份,價格在1億2000萬港幣左右。

    但是,雖然那時候的麗的呼聲,因為經濟的原因,已經開始了衰敗。

    但麗的電視台本身,卻正處于巔峰期。

    他們甚至一度摧毀了無線電視台(tvb)的多元化節目設置。

    而現在,還是1979年的12月。

    去年,佳藝電視台剛剛倒閉,麗的電視台也還在蓄力階段,所以,價值也許還沒有一年多後那麼大。

    1000萬英鎊上下,應該足夠讓麗的呼聲總部滿意了。

    實在不行,那就繼續砸,砸到他直到接受為止。

    他記得麗的呼聲手里,就攥著麗的電視台61•2的股份,剩下的都很分散。

    包括怡和、嘉道理家族、永安郭氏家族、渣打銀行、徐世勛家族等,或多或少都擁有一些。

    對此,莫非也沒什麼太大的想法,能買就買,不能買也無所謂。

    反正只要這條傳播渠道,能貫徹自己的意志,那就一切好說。

    至于賺錢分紅,甚至是提建議亦無不可。

    但是那些指手畫腳搞事情,就不要去做了。

    否則,他不介意直接秀一下肌肉,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底線……

    “麗的電視台?你這次跨領域的步子,邁的可有點兒大啊。”

    周崇華沉吟著,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

    因為電視台和研究院之間,確實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啊。

    莫非卻有自己的不同見解,“那你就錯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領域是不能互通的,無非就是怎麼聯系而已。

    “況且,你不覺得現在的輿論,是一直在引領,甚至是主導著香江的社會風向嗎?只是這種引導的潛移默化,沒有那麼明顯而已,但……這並不代表,他就不存在。”

    “莫非說得對,這種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我們需要重視。”

    亞力克繼續刷自己的存在感。

    雖然話里沒什麼新意和營養,但可以加深莫非的認同度啊。

    這就是合力的效應。

    作為捧哏,他做的很有覺悟。

    周崇華看了眼對面的兩個人,陷入深思……

    麗的電視台。

    是香江歷史上的第一家電視台,也是全球首家華語電視台。

    是的,它成立的時間,比祖國的央視還早了一年。

    只是剛開業時,它還叫麗的映聲。

    是香江麗的呼聲的全資子公司,以收費有線廣播形式經營。

    雖然打著華語電視台的旗號,卻只有一個英文頻道,還是黑白畫面的。

    直到1963年。

    麗的映聲才增設了中文頻道,以粵語為廣播語言,至1967年,它的用戶已經多達6000戶。

    但也正是在這一年的9月。

    無線電視台開播,無線接收,全部免費,還有一部分是彩色畫面的節目。

    直接導致麗的映聲的用戶,出現了大量流失的情況。

    1973年,麗的映聲的牌照到期。

    于是麗的呼聲聯合怡和、嘉道理、渣打以及永安郭氏、徐愛周家族等,正式成立了麗的電視台。

    同年,麗的電視台獲得中英文無線電視台的主辦權牌照,于12月正式開播,也采取了彩色無線免費模式。

    而隨著去年佳藝電視台的倒閉。

    麗的電視台也與無線電視台,也再次形成了雙雄並立的格局。

    現在的無線電視台,大股東還是李孝和家族,坐在董事局主席位子上的,也是李孝和本人。

    趙逸夫雖然管理著整個無線電視台的日常事務。

    但是此時的他,手里掌握的股份,卻其實並不多。

    直到明年李孝和突發心髒病去世,趙逸夫才從李家手里,收購了一部分股份。

    以此成為了無線電視台的第一大個人股東,進而登上了董事局主席的位子,正式開始掌權無線電視台。

    所以,對于莫非而言,如果此時就能掌控麗的電視台,那麼,就等于在香江佔據了傳媒領域的絕對先機。

    而對于這樣的機遇,莫非從來都是先拿到手再說的。

    “看來,麗的與無線的踫撞,將會是自己與六叔的較量了啊,這會不會對老人家有些殘忍?”

    莫非心里這樣嘀咕著。

    表情里,卻頗有些惡趣味得逞的躍躍欲試。

    還好,周崇華和亞力克都已經離開了。

    不然,看到他這個詭異的笑容,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而心有余悸,留下些什麼心理陰影。

    莫非稍加思索,再次走進一號試驗車間,找到了正在忙碌的莫世文。

    既然麗的電視台可以收入囊中。

    那麼,就有必要給它升級相應的軟硬件配置。

    進而迅速提高電視台的檔次,將這種逼格延伸到從業人員和節目質量上,把影響力推高到相應的高度。

    專業領域的經營理念、科學管理、節目創新、發展規劃,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引進或培養對口的精英人才。

    而麗的電視台,如今也正好人才濟濟。

    包括黃夕照、徐曉明、麗的三雄、史南生、蕭若遠、黃鷹、黎大煒、李惠民、程曉東、蕭升、伍衛國、章國榮、梁曉龍、羋雪、文雪兒等,現在都還在麗的呢。

    所以,這些人才,是足以扛起電視界的半壁江山的。

    只要莫非隨便指點一下,別的不說,壓制住無線還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但是,想要在硬件配置上與無線拉開距離,甚至是碾壓,那就需要借助莫世文的技術支持了。

    1979年的現在。

    電視節目還處于播放電視劇、綜藝節目演播室錄制等固定場所制作的狀態。

    現場直播、外景采訪拍攝、實況轉播等,還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

    也不是香江的電視台,有能力去做到的。

    而原因,就在于設備器材的限制。

    你能想象,做個街頭采訪,都需要扛著幾十斤重的攝像機,還要配備專人負責同樣幾十斤的錄像機,然後音響師、燈光師,甚至需要專門管理攝像機與錄像機的連接電纜,這樣前呼後擁的情形嗎?

    太繁重了好不好,那就不是人干的活。

    說白了,無論是采訪,還是熱點追蹤,這年頭是很難存在的,全憑一台照相機,局限性太大。

    所以,莫非首先要做的,就是這方面的更新換代……

    听完莫非的要求,莫世文甚至都不需要思索。

    直接道“便攜式攝錄一體機,還是可以實現的,也不怎麼復雜。至于是選擇模擬記錄方式,還是選擇數字記錄方式,就在于你了。”

    “嗯?這年頭已經有數字技術的說法了?”

    莫非倒是愣了一下。

    在後世,數字化可謂是深入人心。

    做什麼都要講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難道在1979年,就已經有了這個概念?

    “多新鮮啊,”莫世文面無表情,“這個概念其實早就有了,而且幾年前,就有很多技術人員,熱衷于討論這樣的問題了。

    “就在今年的nab展會上,安培、索尼和bosch,還一起展示了自己在數字領域最新的研發成果,從而掀起了各家公司,對于數字化錄像機研發的競爭。”

    “是嗎?這麼說來,國際電信聯盟的數字記錄標準,早就已經通過了?”

    莫非倒不是覺得心疼,只是有些小小的失落。

    不是因為利益,而是少了點兒親身參與並見證的體驗感。

    莫世文“現在的主管組織還叫ir,也就是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它在1993年才會和國際電信聯盟合並。

    “而且,數字記錄方式的統一標準,也不是由它決定的,而是set,也就是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

    莫非眼楮一亮,“噢,听你的意思,現在這個標準還沒有確定?”

    莫世文“……”

    特麼,你從哪兒听出來這個意思的?

    工具人雖然不會產生情緒,但這並不妨礙他對于莫非理解能力上的無語。

    但是,莫非其實也猜對了。

    因為數字記錄格式的統一標準,還是在1980年才確立的。

    事實上,模擬記錄方式的錄像記錄制的節目,在質量上已經很完美了。

    但是他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每經過一次復制,就要降低信噪比2~3db,四五次之後,圖像的質量就會有顯著變壞,甚至是無法播出。

    這也是數字化技術出現的一大原因所在。

    因為從理論上講,如果實現了數字化,就不會再出現圖像質量下降的現象。

    于是,一種嶄新的記錄格式數字記錄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就是回來看看》,方便以後閱讀我就是回來看看第四十七章 影響力與發聲渠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就是回來看看第四十七章 影響力與發聲渠道並對我就是回來看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