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坤和林曉雨來到了案發現場,一棟破舊的民房。這里是被害人李梅的住處,也是她被人殺害的地方。警方已經封鎖了現場,正在進行勘查。
“這是我們接手的第三個案子了,”趙成坤對林曉雨說,“每次都是同樣的手法,同樣的死法,同樣的留言。”
“是啊,”林曉雨點點頭,“每個被害人都是單身女性,年齡在二十到三十之間,長相普通,職業不定。每個被害人都被人用繩子勒死,然後在身上刻上一個字︰‘罪’。”
“而且每次都會在現場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們都是罪人,應該受到懲罰’。”趙成坤補充道。
“這個凶手到底是什麼心理?”林曉雨感嘆道,“他為什麼要這樣殺人?他又是怎麼選定目標的?”
“這就是我們要找出來的。”趙成坤說,“我們要從這些案件中找出共同點,找出凶手的動機和特征。”
他們走進了民房,看到了尸體。李梅躺在床上,臉色青紫,眼楮瞪大,嘴巴張開,顯然是死前極度恐懼和痛苦。她的脖子上有一道深深的勒痕,血跡已經凝固。她的胸口上刻著一個血淋淋的‘罪’字。
“可憐的女孩。”林曉雨輕聲說。
“看看她身上有沒有其他傷口或者痕跡。”趙成坤說。
林曉雨小心翼翼地檢查了尸體,搖了搖頭。“沒有,就像前兩個案子一樣,除了勒死和刻字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暴力行為。”
“那就是說,凶手並不是為了性或者財物而殺人。”趙成坤推測道,“他只是單純地想要殺人。”
“那他為什麼要刻字呢?”林曉雨問道,“難道他真的認為這些女孩都是罪人嗎?”
“也許吧。”趙成坤說,“也許他有自己的標準和理由。也許他有某種心理扭曲或者變態。也許他只是想要制造恐慌和混亂。”
“那我們怎麼才能找到他呢?”林曉雨問道。
“我們要從線索入手。”趙成坤說,“看看現場有沒有留下什麼可以追蹤的線索。”
他們開始在房間里尋找線索。房間很簡陋,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衣櫃,一個電視機,一個空調。牆上掛著幾張照片,都是李梅和她的親友。桌子上有一個筆記本電腦,一個手機,一些雜物。
“看看她的電腦和手機。”趙成坤說,“看看她最近有沒有聯系過什麼可疑的人。”
林曉雨拿起了電腦和手機,開始查看。她很快就進入了李梅的電腦和手機。
“她的電腦和手機都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的軟件或者文件。”林曉雨說,“她的通訊記錄也很正常,沒有什麼異常的電話或者短信。”
“那她的社交網絡呢?”趙成坤問道,“她有沒有在網上發表過什麼言論或者觀點?”
“讓我看看。”林曉雨打開了李梅的社交網絡賬號,瀏覽了一下。“她有微博,微信,qq,還有一個叫做‘心理罪’的論壇。”
“心理罪?”趙成坤皺了皺眉,“這是什麼論壇?”
“我也不太清楚。”林曉雨說,“我沒听說過這個論壇。不過看樣子是一個討論心理學和犯罪學的論壇。上面有很多關于心理分析,犯罪心理,犯罪案例,犯罪預防等等的話題。”
“她在這個論壇上發表過什麼嗎?”趙成坤問道。
“我看看。”林曉雨點開了李梅的個人主頁,“她在這個論壇上注冊了兩個月,發表了十幾篇帖子,都是一些關于心理學和犯罪學的問題或者觀點。不過都沒有什麼回復或者互動。”
“那她有沒有關注過什麼人或者話題?”趙成坤問道。
“她關注了三個人和兩個話題。”林曉雨說,“三個人分別是‘心理罪’論壇的管理員‘心理罪’,一個叫做‘心理偵探’的用戶,還有一個叫做‘心理判官’的用戶。兩個話題分別是‘你們都是罪人’和‘你們都該死’。”
“什麼?”趙成坤驚訝地說,“這不是凶手留下的留言嗎?”
“是啊。”林曉雨也吃了一驚,“難道這是凶手在網上留下的線索?”
“也許吧。”趙成坤說,“也許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明顯的線索。”
趙成坤和林曉雨決定深入調查“心理罪”論壇,看看是否能從中找到凶手的蛛絲馬跡。他們發現這個論壇是一個非常神秘和危險的地方,上面有很多自稱是心理學家或者犯罪學家的人,他們以各種方式討論和評判各種犯罪案例,甚至有些人還會發起或者參與一些實驗性的犯罪活動,以驗證自己的理論或者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趙成坤和林曉雨發現,李梅並不是唯一一個在這個論壇上被刻字殺害的女性,還有另外兩個案例,分別發生在北京和上海。這三個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被害人都曾經在“心理罪”論壇上發表過一些觀點,而這些觀點都引起了一位叫做“心理判官”的用戶的不滿。這個用戶認為這些女性都是對心理學和犯罪學一無所知的無知者,他們的言論都是對真正的心理學家和犯罪學家的侮辱,他們都是罪人,應該受到懲罰。
趙成坤和林曉雨懷疑“心理判官”就是凶手,他們試圖跟蹤他的身份和行蹤,但是發現這個用戶非常小心和謹慎,他使用了各種技術手段來隱藏自己的真實信息和網絡軌跡。他們只能從他在論壇上發表的內容中尋找線索,希望能夠找到他的動機和特征。
他們發現“心理判官”是一個非常自負和狂妄的人,他認為自己是心理學和犯罪學領域的權威和先驅,他對其他人的觀點都持有輕視和否定的態度,他認為自己有權利去評判和懲罰那些不符合他標準的人。他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他喜歡用數字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他會用1代表真理,0代表謊言,2代表對立,3代表平衡等等。他還會用數字來編寫一些密碼或者暗號,只有懂得解讀的人才能明白他的意圖。
趙成坤和林曉雨根據這些線索,推斷出“心理判官”可能是一個從事數學或者計算機相關工作的人,而且可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他們開始在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中尋找可能符合這個特征的人員名單,並且與警方合作進行排查。
就在這時,“心理判官”又在論壇上發布了一條信息,他宣布他已經找到了他的第四個目標,一個叫做王莉的女性,她是一個心理咨詢師,她在論壇上發表了一些關于心理療法和心理健康的觀點,這些觀點在“心理判官”的眼中都是無稽之談和誤導之言,他認為她是一個罪人,應該受到懲罰。他還留下了一個數字密碼,暗示了他的作案時間和地點。
趙成坤和林曉雨立即聯系了王莉,告訴她有危險,並且要求她配合警方的保護。他們也試圖破解“心理判官”的密碼,希望能夠提前阻止他的犯罪行為。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于發現了密碼的含義,原來“心理判官”打算在王莉的生日那天,在她工作的心理咨詢中心殺害她。
趙成坤和林曉雨趕到了心理咨詢中心,發現那里已經被警方封鎖了。原來警方已經通過其他途徑找到了“心理判官”的身份,他就是一位叫做李明的數學教授,他是一個在數學界享有盛譽的天才,但是也是一個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的變態。他曾經因為自己的一些數學理論被其他學者質疑而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和仇恨,他認為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其他人都是愚昧和無知的罪人。他開始在網上尋找那些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並且以“心理判官”的身份殺害他們。
警方已經在王莉的辦公室里發現了李明的尸體,他被人用繩子勒死,並且在胸口上刻了一個“罪”字。而王莉則安然無恙地坐在旁邊,手里拿著一把刀。她向警方交代了事情的經過,原來李明在王莉生日那天假扮成一個求助者來到了她的辦公室,然後趁機對她下手。但是王莉並不是一個好惹的人,她曾經是一名特種兵,有著豐富的反抗和自衛技能。她在危急關頭用繩子勒住了李明的脖子,並且用刀刻了一個“罪”字在他的胸口上,以示報復。
趙成坤和林曉雨听完王莉的陳述後,感到非常震驚和困惑。他們不明白為什麼王莉會這樣做,為什麼她不及時報警或者求救,為什麼她要用凶手同樣的手法殺死凶手。他們覺得這里面一定有什麼隱情或者秘密。
就在這時,“心理罪”論壇上又出現了一條新信息,這次是由“心理偵探”發出的。這個用戶聲稱自己已經揭穿了“心理判官”的真相,並且成功地制止了他的犯罪。
“心理偵探”是誰?為什麼他能揭穿“心理判官”的真相?為什麼他要制止他的犯罪行為?這些問題困擾著趙成坤和林曉雨。他們決定去找“心理偵探”,看看他是否能給他們一個答案。
他們通過“心理罪”論壇上的私信功能,聯系了“心理偵探”。他們發現“心理偵探”並不難找,他很快就回復了他們,並且約定了一個見面的地點和時間。他說他願意和他們面對面地談一談,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他們必須帶上王莉。
趙成坤和林曉雨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心理偵探”要見王莉?王莉和這件事有什麼關系?但是他們也沒有多問,只是答應了他的要求,並且通知了王莉。王莉也同意了見面,她說她也想知道“心理偵探”的真實身份和動機。
按照“心理偵探”的指示,趙成坤、林曉雨和王莉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咖啡館。那里人不多,氣氛安靜。他們在門口看到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心理偵探”三個字。他們推開門,走了進去。
咖啡館里只有一張桌子上坐著一個人,那個人正是“心理偵探”。他看起來三十多歲,穿著一件黑色的西裝,戴著一副眼鏡,手里拿著一本書。他看到趙成坤、林曉雨和王莉進來,微微一笑,放下書,站了起來。
“你們好。”他說,“我是‘心理偵探’。”
趙成坤、林曉雨和王莉都有些驚訝,因為他們認出了這個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c市大學的數學系教授、李明的同事、方木的導師——孟陽。
孟陽邀請他們坐下,並且給他們倒了一杯咖啡。然後,他開始說話。
“我想你們一定很想知道我為什麼會做‘心理偵探’。”孟陽說,“其實,我也是一個犯罪心理學的愛好者。我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異常的、變態的、犯罪的心理和行為。我認為這些都是數學中最復雜、最有趣、最美妙的問題。”
“你是說,你把犯罪當作數學問題來解決?”趙成坤問道。
“是的。”孟陽說,“我認為,犯罪就是一種特殊的邏輯,一種特殊的算法,一種特殊的模式。只要我們能夠找到這些邏輯、算法和模式,就能夠揭開犯罪的真相,找到犯罪的原因和動機,預測犯罪的行為和結果。”
“那你為什麼要在‘心理罪’論壇上做‘心理偵探’呢?”林曉雨問道。
“因為我覺得那里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場。”孟陽說,“那里有很多和我一樣對心理和犯罪感興趣的人,他們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和觀點,也有很多實際的案例和數據。我在那里做‘心理偵探’,就是為了測試我的理論和方法,看看我能否用數學的方式解決這些心理和犯罪的問題。”
“你是說,你把這些案件當作數學題來做?”王莉問道。
“是的。”孟陽說,“我把每個案件都當作一個數學模型,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然後,我用數學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來尋找解答。我認為,這樣做可以更客觀、更精確、更有效地找到答案。”
“那你是怎麼揭穿‘心理判官’的呢?”趙成坤問道。
“其實,我早就知道‘心理判官’是誰了。”孟陽說,“他就是李明。他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朋友。我們都是數學教授,我們都對心理和犯罪感興趣。我們經常在一起討論這些問題,交換意見。我們甚至有時候會一起去‘心理罪’論壇上發表一些觀點或者評論。”
“你們……你們是同伙?”林曉雨驚叫道。
“不,不是同伙。”孟陽搖搖頭,“我們只是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我們從來沒有合作過任何犯罪行為。我們只是在網上討論一些理論問題而已。”
“那你怎麼知道他是‘心理判官’呢?”王莉問道。
“因為我了解他。”孟陽說,“我知道他的性格、思維、習慣、喜好、特征等等。我知道他喜歡用數字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知道他對自己的數學理論非常自信和自負,我知道他對其他人的觀點非常輕視和否定。當我看到‘心理判官’在論壇上發表的內容時,我就覺得很熟悉,很像李明。于是,我就開始注意他,並且用我的方法來驗證我的猜測。”
“你用了什麼方法?”趙成坤問道。
“我用了密碼分析。”孟陽說,“‘心理判官’每次殺人之後,都會在論壇上留下一個數字密碼,暗示他的下一個目標。這些密碼看起來很復雜,但其實都有規律可循。他用了一種叫做‘凱撒密碼’的加密方法,就是把字母按照一定的位移規則替換成數字。比如A=1,b=2,c=3……Z=26。
“那麼,如果他想要加密一個單詞,比如‘罪’,他就可以把它替換成一個數字,比如‘26’。然後,他再用一個數字來表示位移的規則,比如‘3’。這樣,他就可以得到一個密碼,比如‘293’。這個密碼的意思就是,把每個數字減去3,就可以得到原來的字母。比如29-3=26,對應的字母就是Z,也就是‘罪’的首字母。這樣,他就可以用這個密碼來暗示他的下一個目標是一個姓‘罪’的人。”
“我明白了。”趙成坤說,“那你是怎麼破解他的密碼的呢?”
“我用了一種叫做‘頻率分析’的方法。”孟陽說,“這種方法是根據字母或者數字在一段文本中出現的頻率來推測它們的含義。比如,在中文中,最常見的字母是‘E’,最常見的數字是‘1’。所以,如果我看到一個密碼中有很多‘E’或者‘1’,我就可以猜測它們可能對應著最常見的字母或者數字。然後,我再根據其他的線索和邏輯來驗證我的猜測。”
“那你是怎麼找到其他的線索和邏輯的呢?”林曉雨問道。
“我用了一種叫做‘模式識別’的方法。”孟陽說,“這種方法是根據一些已知的信息和規律來推斷出未知的信息和規律。比如,在這個案件中,我知道凶手每次都會選擇一些單身女性作為目標,而且都會在她們的生日那天殺害她們。所以,我就可以根據這些模式來預測凶手的下一個目標是誰,她叫什麼名字,她什麼時候過生日,她在哪里工作或者生活等等。”
“那你是怎麼制止他的犯罪行為的呢?”王莉問道。
“我用了一種叫做‘心理操縱’的方法。”孟陽說,“這種方法是利用對方的心理特點和弱點來影響和控制對方的行為和決策。比如,在這個案件中,我知道李明是一個非常自負和狂妄的人,他認為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其他人都是愚昧和無知的罪人。所以,我就利用了他的這種心理特點,故意在論壇上發表一些與他觀點相反或者相似的內容,引起他的注意和興趣。然後,我就開始和他進行一些心理游戲和挑戰,讓他覺得我是一個值得他尊重和對抗的對手。最後,我就利用了他的弱點——數學——來誘導他走入我的陷阱。”
“你是怎麼做到的?”趙成坤問道。
“我給了他一個數學題。”孟陽說,“一個非常簡單但又非常難解的數學題。這個題目是這樣的︰有三個數學家A、b、c,在一間房間里進行一場游戲。游戲規則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會被貼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個正整數。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其他兩個人的紙條上的數字,但是看不到自己的。然後,他們要輪流猜自己的數字是多少。如果猜對了,就可以贏得游戲;如果猜錯了,就要退出游戲;如果不確定,就可以選擇不猜。假設這三個數學家都是非常聰明和理性的,他們都會根據已知的信息和邏輯來做出最優的決策。那麼,問題是︰如果A的數字是1,b的數字是2,c的數字是3,那麼這場游戲會有什麼結果?”
“這個題目很簡單啊。”林曉雨說,“答案就是A會猜對,b和c都會猜錯。”
“為什麼?”孟陽問道。
“因為A看到b和c的數字都大于1,所以他就可以推斷出自己的數字一定是1。而b和c看到A猜對了,就知道自己的數字一定不是1。但是他們又不能確定自己的數字是2還是3,所以他們只能隨機猜一個。結果就是有一半的概率猜錯。”林曉雨解釋道。
“你說得對。”孟陽說,“這個題目的答案就是這樣。但是李明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這個題目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含義和難度。他認為這個題目實際上是一個關于‘罪’和‘懲罰’的問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