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少宇一來就听到這個消息,還覺得這松贊干布這麼勇的嗎,為了續命拿吐谷渾當禮物,不過听李世民的語氣,好似行動了,畢竟吐谷渾與大唐接壤的更多,土地比起吐蕃來說,要好上不少。
按照正常的邏輯,李世民這樣的選擇是沒錯,不過只是一個吐谷渾可滿足不了世家的胃口。
“陛下..”
“叫岳父吧,這會沒其他人。”
“是..岳父,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意見不救為好,不過這與吐蕃的和解,我建議也是不用理會。”
與世家大軍對峙的吐蕃大軍飆升到三十萬之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農民,絕大部分人連武器都還是農具,就算是這樣,這一年多的對峙也讓吐蕃再也無力支持這樣龐大軍隊的後勤。只能削減對峙人員後退,如今已經後退近千里,幾乎回到高原。
雖然世家也是很難受,維持近乎四十萬大軍的後勤,也只是在勉強能維持下去,不過眼看著勝利就在眼前,也沒有哪一家說要放棄,吐蕃退,大軍就前進,現在大軍幾乎都已經比較適應高原的氣候,這其中還是崔少宇傳信過去,讓大軍逐步前進,逐漸適應,吐蕃和中原王朝對抗的資本,就是高原氣候的優勢,現在也不復存在。
“你是想收下吐蕃的禮物,也不放過吐蕃?這樣是不是有些背信棄義了?”李世民難得的想要臉面了。
自打薛延陀被甦定方打的到處跑,受不了了派使者來祈降,給李世民安了一個天可汗的名頭,這李世民就開始注重自己在周邊各國的名聲了。
“岳父,國與國之間講什麼道德義氣啊,這是大忌,在我看來,國與國之間就是純粹的利益關系,有利可以合作,沒利益,那就和我們沒關系啊。”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博愛一點沒錯,正因為李世民足夠博愛,才奠定了盛唐的基礎,哪怕這個盛世持續了一百多年,不過崔少宇覺得不夠,遠遠不夠,比如前面李世民就接受了薛延陀的投降,名義上歸屬于大唐,不過實際上還是自治。
一年多的時間,只換回了一個名義上歸屬于大唐的瀚海都護府和一個雲中都護府,其中成立都護府的緣由也很簡單,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原先的突厥領土還沒消化完全,再加薛延陀那麼大的地盤,管理上根本不好如同大唐如今的數百州一樣方便。
“可那吐谷渾畢竟是答應和我大唐結盟之後才起兵攻打吐蕃的,如今真要見死不救?”
“陛下,杜大人和長孫大人到了。”
正在崔少宇想繼續勸說李世民打消要臉的這個壞習慣的時候,杜如晦他們到了,教育部的衙門比刑部戶部要近一些,所以崔少宇來的早一點。
“讓他們進來吧。”
這樣的事情李世民肯定不會只找崔少宇一個人討論,如今在身邊能套路的也不過幾人,房玄齡最近在劍南道主持後勤大局去了,能參與這個級別會議的,就剩下他們三人了。
“陛下,臣支持少宇的策略,驅虎吞狼之策,然後我們在坐收漁利。”杜如晦了解了前因後果之後,直接選擇了崔少宇的策略。
“臣也贊成,一次性解決吐谷渾和吐蕃,解決了這兩個心腹大患,我大唐邊疆將再無一合之敵。”長孫無忌也是清楚的,如今解決了北方的問題,再繼續往北,就是廣袤的西伯利亞,那寒冷的天氣,根本就沒有一個可以成為國家的勢力。
只要解決了了吐谷渾和吐蕃,那以後大唐就沒有後患了,當然,如果說世家也算後患的話,也就當他沒說。
“哎,你們這是要陷朕于不義啊。”李世民嘆了一口氣,自己的心腹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他比誰都清楚,正是因為清楚,才不得不好好想是不是要走這一步。
“岳父,您不是讓魏大人他們在修史麼,到時候怎麼寫不是您一句話的事情?”
崔少宇忍不住擦嘴。
“少宇,不可糊言,修史怎可亂寫。”李世民睜著眼楮說瞎話,這不按照他心思改,後面魏征怎麼可能因為修史被封國公,皇家的歷史有多假他清楚的很,為了說明自己是正統,怎麼有理怎麼改。
畢竟連始皇帝都被改成暴君了,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人們常說王莽是穿越者,其實始皇也差不多,不是任何皇帝都能說男女平等,要求一夫一妻制度,光這一點上,李世民就不敢這麼玩。
“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來寫的,將來的史書上只會是陛下英明神武,為我大唐解決了後患。”
崔少宇可不管什麼胡言不胡言的,就差沒明說我後面要去找人改,陛下你放心好了。
主持修史的是魏征,自己族中的長輩崔仁師也在,然後和自己同期的狀元敬播也在,崔少宇還請他去府上吃過幾次飯,算的上朋友。
“陛下,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難得啊。”
杜如晦也加入了勸李世民背刺吐谷渾的隊伍,沒辦法,他說的千載難逢是真正意義上的千載難逢,周邊完全沒有強力異族困擾的皇朝,從周朝時期到現在,都沒有出現過,如今北方平定,就少西方了,不過距離大唐那都是萬里之遙的地方。“哎,也罷,為了我大唐百姓,這個罵名朕背負了又如何,此番大戰,朕要御駕親征!”李世民下定決心之後就說道,不過這個想法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而已,數十萬大軍啊,他李世民還沒帶過這麼大的隊伍,這個癮一定要過一把。
御駕親征?您要不要瞧瞧您在說什麼虎狼之詞。
“陛下不可,戰場凶險,您至尊之軀怎可以身犯險?”長孫無忌一下就不干了,這才幾年,你這皇帝要想帶兵了,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那豈不是要讓我外甥上位了?
嗯...好像不是不行啊。
“陛下,那邊氣候惡劣,您去怕是不適應。”
崔少宇試圖打消李世民的想法,要是李世民去了,他估計也要被帶上,他可不想再去出征了,就在長安呆著不好麼。
“朕意已決,無需再勸,輔機,到時候你輔佐太子兼國。少宇,如晦你們隨朕一起,踏平吐蕃!”
李世民意氣風發的說道,既然沒包袱了,那就任性一次吧,此戰之後,他估計此生也沒有機會再次帶兵出征了。
崔少宇和杜如晦見李世民心意已決,只能無奈領命。
不過幾天時間,大軍出征就已經準備就緒,出征前李世民還召見了來長安呆了大半年的吐蕃使者,上來就是大罵一通,大體意思就是,讓他們回去告訴他們贊普等死吧,我要御駕親征來打你們了。
貞觀五年,三月初,李世民帶著他的五千玄甲騎以及左右神武衛,共計六萬大軍,朝著松洲出發。
于此同時,在新羅郡等候了數月的世家大軍也幾乎同時開始上船渡海。
喜歡大唐小說家(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