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東大文學部的老教授們,年紀大的將近八十,不僅經歷過那個最殘酷的戰爭年代,也一路看著日本從戰後時代到恢復時代,再到泡沫時代,再到如今的蕭條時代。
說是日本歷史中的活化石之一也不為過。
年紀稍小的,譬如剛才和北川秀聊得熱火朝天的那位鵜飼教授,也差不多快六十歲了。
和他們聊文學,聊政治,聊經濟,他們可以跟你扯上一整天。
但討論到年輕人更熟悉的互聯網、電子產品時,即便是他們,也有點兩眼一抹黑,不太能接得上話。
沒辦法,到了那個年紀,再讓他們花費更多心思去接受新事物,實在是太難了。
這一桌十來個老教授,估計湊不出一台最新款的電腦。
听到北川秀竟然要把他們嗤之以鼻的“互聯網”與他們心目中最神聖的“閱讀”結合在一起,老教授們臉色陰晴不定,紛紛露出不解和困惑的表情。
“閱讀.就和學習一樣。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通過紙質書籍來完成各類知識的學習。
這是自古墳時代就有的傳統習俗。
我不排斥年輕人使用高科技產品,電腦、打字機、手機、隨身听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的孩子都在使用它們,這確實是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但便利歸便利,將它融合進正事中,是不是有點太不妥了?”
一向比較能接受新事物,相對其他教授更加圓滑,也更加市儈的鵜飼教授也忍不住皺眉繼續問道。
這次連竹內治都覺得北川秀有點“飄”了。
北川文娛和《北川》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但那是依托在北川秀的名氣,以及優秀的作品之上。
單純論公司,北川文娛和其他出版社及文娛公司相比,那就是弟中弟。
現在公認的行業頭部是河出書房,亦是北川秀長期棲息的出版社。
可即便是以擴展版圖和出海發展揚名的河出靜子,也不敢把什麼電子設備、互聯網與閱讀融合在一起。
這簡直就是在重新定義“閱讀”這個詞匯!
打破常識和認知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但大多時候,做這種事的人都是蠢貨。
竹內治是希望北川秀別太佛系,好歹拿出一點日本文壇“天下第一”的覺悟,為廣大文學創作者們,為文學界乃至學術界做點事。
但他沒讓北川秀直接一大步扯到蛋啊!
“那就要看鵜飼教授怎麼定義‘正事’這個概念了。”
北川秀很能理解他們的困惑和不解。
正如二三十年後,名叫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席卷傳統汽車市場,在大家最不看好的情況下,逆流而上,成功讓新能源市場壯大成了和燃油市場一樣大的新蛋糕。
確實,即使是發展了數年,新能源汽車依舊有很多問題,依然在高端市場上難以和燃油車相匹敵。
但它也實實在在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向,並非曇花一現的噱頭產物。
電子閱讀亦是如此。
在北川秀的記憶里,前世00年後,隨著手機和mp3等設備的興起,電子閱讀一下子從小眾娛樂進化成大眾娛樂。
最初的電子閱讀,大家還只是在論壇、貼吧上為愛發電,不收費,也不計較付出和所得。
能享受到這份快樂的人也很少——畢竟你至少得有台電腦,能上網才行。
可隨著時間推移,互聯網閱讀慢慢崛起,實體出版社和站合作,出版了一本又一本與傳統文學大相徑庭的網絡文學。
那個時候,大家還不覺得這玩意兒能當飯吃,能取代那片更大的市場。
沒想到,當網站改了付費模式,當手機等電子設備的發展速度突然增速後,電子閱讀竟然直接取代了紙質書,成了大眾們的第一選擇。
這過程中,甚至連作為中間產物的電子閱讀器都被莫名其妙快速迭代了。
科技的發展永遠讓普通人摸不著頭腦。
“在我看來,閱讀只是一種習慣,一種行為。只要是吸收內容,都可以稱之為閱讀。
現在的紙質書以實體書、雜志、報紙等為主,內容也主要集中在純文學、大眾文學和新聞報導上,有娛樂消遣,也有學術知識。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載體,什麼樣的內容,紙質書所代表的閱讀模式,其受眾只能是極小一部分相關人群。”
北川秀看向眾位教授,笑著解釋道,
“學生、部分精英人士、小部分上班族、教育相關行業從事者,全日本1.26億民眾,真正能和傳統閱讀搭邊,且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很少很少。”
這些東西稍微想想其實不難理解,只是基本不會有人就此事研究的如此細致,還這樣攤開來說。
鵜飼教授下意識反駁道︰“可北川老師你的《人間失格》和《伊豆的舞女》在國內就賣出去快1000萬冊了。
差不多每十個日本人里,就有一個買過.”
“真正讀過它們的人,真有那麼多嗎?”
北川秀笑著打斷了他的狡辯,
“如果不是入圍了諾貝爾文學獎,真有那麼多人會去看《伊豆的舞女》嗎?
要是沒有近期熱爆的同名電視劇,那些駐守在電視機前的大叔大媽們,真的會突然跑去幾年都不會去一次的書店買書嗎?
要不是打響了名氣,從來不看純文學的人真會願意掏錢買我的書嗎?”
那些整天把北川秀掛在嘴邊,逢人就談《挪威的森林》、《老人與海》的家伙,真的有好好看過這兩本書嗎?
還是說他們只是人雲亦雲,看到周圍的人都在看都在說,因此心里的從眾心思起來了,才會去了解北川秀呢。
這一連串的反問徹底讓鵜飼教授啞口無言了。
這不是北川秀為了反駁而編造的言辭,是既定事實。
在鵜飼教授的身邊,就不乏這類人,而且還是口口念叨著北川秀的人里的大部分。
閱讀,或者說傳統閱讀,就是如北川秀所說的那樣,是一個非常小眾化的東西。
這下,這群東大的教授終于明白了。
北川秀不是要改變閱讀的定義,也不是要挑戰傳統閱讀。
他是要用一種全新的媒介傳播方式,把閱讀的定義擴大,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享受進來,讓文字作品能以更大眾化的方式面對所有人。
而他這麼賭的原因,顯然是認為未來那些電子產品會佔據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超過他們手里的書籍。
“難道北川老師認為,以後老師在學校上課,學生在家里做題,會使用手機電腦,而不是黑板課本?”
品味到其中含義的一名老教授驚愕的問道。
這想法也太瘋狂了!
他難以想象未來的學生都面對著一個個手機和電腦,而不是手捧書籍,伏案學習。
他更難以想象文字出現在那四四方方的東西上,這怎麼看?
總覺得好別扭,好不真實。
“而且不僅是文字載體,文字內容也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
其實電子閱讀本身並沒有什麼離奇的,這是科技發展後必然出現的產物。
最關鍵的是,隨著閱讀人群的擴大,更多並非常規意義上的讀者群體的加入,會讓整個文字產品的結構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嚴肅的學術性作品只能給小林知世們看,需要更高文學素養的純文學作品也只能給有一定學識學歷的人看。
大部分底層民眾,同樣有把閱讀作為底層娛樂的人,他們可看不懂這些東西,也不會去了解它們。
適合他們的將是一種更加直白爽的文字產物。
在隔壁叫網文,在日本叫日式輕。
這才是未來真正顛覆了傳統閱讀和實體書的東西!
當然,話題到這一步,北川秀也沒有了繼續下去的欲望和意義。
讓這些老教授們接受電子閱讀就已經是件非常困難的事,要讓他們相信且承認那些無意義的“垃圾作品”會在未來取代掉純文學,乃至大眾文學,他們是不會認可和贊同的。
不過這就是北川秀打算要去做,且真正能幫助到“小林知世”們的事。
“原來如此.這听起來很不可思議,不過若是北川老師的話,也許也有成功的可能。”
本作品由六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