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這麼多讀者購買《文藝》嗎?!”
新潮社本部大樓,編輯部辦公區,總編辦公室。
一向鎮定自若的總編輯在看了秘書遞來的最新首刷日數據後,忍不住懷疑了起來。
據新潮社市場部調研所得,日本出版界共有6183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
其中資本超50億�~撓 8家,100億�A隕系撓 7家,像河出書房、新潮社這種資本已經超過300億�~囊燦 1家。
這些出版社旗下總計有10879種不同的雜志。
而這些雜志涵蓋了幾乎所有的主題和領域。
從時尚生活到科技文化到政治經濟等,基本你能想到的主題,都能從中找出幾百種不同類別的雜志出來。
另外,1995年年底文部省和大藏省還公布了另一項權威統計數據。
2億名日本民眾中,約有4000萬人是純文學市場受眾,其中約800萬人平均每個月能購買一本純文學雜志。
也就是說,每五個日本人里,就有一個看純文學,這樣的每五個人中,還有一個是粘性極高的付費讀者。
這數據看起來很不錯,但結合日本出版界的激烈競爭情況,你很快就會發現,原來1萬多本雜志,只能瓜分800萬的付費讀者。
平均一本雜志僅有800名讀者!
這也是日本出版界每天都有公司開業倒閉的原因之一。
做這一行,沒點真本事,旗下沒有一兩個在日本文壇知名度較高的作家,基本撐不到幾個月就要關門大吉了。
從這些數據的角度看,1996年12月號《文藝》在東京都地區首刷日能賣到31.4萬冊,簡直就是神跡!
這相當于開賣第一天,你就把差不多4%的市場份額給佔了,其他雜志還活不活啊!
“正常情況下,《文藝》的固定讀者確實沒那麼多,大概在50萬人次左右。”
年輕的女秘書歪著腦袋仔細回憶了下後,對著他低聲說道,
“這幾次能賣得這麼好,估計是北川老師個人名氣帶來的虹吸效應所致。
這點對比下沒有連載北川老師時的《文藝》的月銷量,很輕松就能看出來。”
之前就有專業的數據分析師指出過,日本純文學界的這批讀者很奇怪。
一般的雜志讀者,都喜歡認準一本雜志後長年訂閱,即便出版社間作者總是跳槽,也絲毫不影響他們的付費習慣。
但純文學雜志的讀者們恰恰相反。
他們看書不喜歡認雜志,更喜歡認作者。
一旦心儀的作家離開了那個出版社,他們會光速跟著叛變,立即成為另一家出版社的基本盤。
這個現象在北川秀身上更為明顯。
他的離開幾乎直接導致了原本有望保三爭一的《群像》淪為二流雜志,至今沒能翻身。
他的到來也讓河出書房從吊車尾躍升至能和《新潮》扳扳手腕的超一線雜志。
話雖如此,但數據畢竟只是數據,宛如斷頭刀的北川秀那一刀沒真正落在自己頭上時,大家都沒法真正感受到那個男人的恐怖。
現在,真見識到了北川秀那變態的個人號召力後,新潮社總編只想一頭悶進豆腐塊里把自己悶死。
原以為《永遠的24號》所帶來的23.6萬冊的首刷日數據已經讓己方立于不敗之地。
現在一對比,分明是成了最好的墊腳石!
他還擔心起另一個更加可怕的事。
河出書房爆出的這個數據,好像還沒算上四國島等偏遠地區的日銷量數據。
那些地方窮歸窮,合在一起賣出個幾萬冊應該不難吧?
再不濟,都到了31.4萬冊這個數字,隨便再刷點銷量,超過36.5萬冊還不簡單?
“他們一定想打破谷崎老師的記錄,把我們狠狠踩在腳下!”
總編渾身是汗。
想到這種歷史性的屈辱時刻將在自己的任期內發生,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不管他怎麼想,木已成舟,1996年的12月19日,滿大街的人都在興致勃勃的議論著最新一期《文藝》上刊登的那幾部短篇。
《伊豆的舞女》口碑發酵速度也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各大網絡論壇的文學版塊幾乎一夜之間被它刷屏!
短篇不同于連載周期極長的長篇,它的篇幅就那麼點,讀者只要花幾分鐘時間就能看完。
是好是壞,當場就能給個定論。
此時還沒徹底完結的《奇鳥行狀錄》和《刺殺騎士團長》還存在爛尾的可能性,那些文學評論家們不敢吹的太過分——畢竟又不是沒有前例出現過,曾經就有一位大文學家寫了部驚世駭俗的高開低走神作。
前面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內容被讀者們奉為經典,然而後面的百分之三十直接拉胯到褲兜里,讓所有人都被惡心到了。
但《伊豆的舞女》不同啊!
雖然北川老師說了,整個短篇集總計十二篇,現在還有六篇沒有刊登,但短篇互不關聯,要吹的話,只吹刊登的那些又不會出事。
一時間,以支持純文學和短篇發展為目標的《印象》為首,多家知名文學評論雜志和報紙刊登了數十篇《伊豆的舞女》的書評。
這些雜志報紙在文學評論界頗有名氣,寫評論稿的也是一群喊得出名字的文學評論家。
以往時候,這些人都喜歡揪著北川秀的小問題罵個不停,恨不得在他身上咬下一塊肉來。
而這次,連紙媒控制的線下文學評論界都出乎預料的給了《伊豆的舞女》一致好評,更有甚者直接給出了“日本文壇有史以來最好看的短篇”這種招人恨的五星好評。
這還沒完,控制著線上文學評論界的網民們也紛紛發帖寫各種長短不一的書評,六部短篇一個沒落,每篇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逐字逐句分析著它的精彩與動人之處。
由文學評論引起的關注如湖中漣漪般,一層層在日本國蕩開,迅速席卷了全國各個地方,各個領域。
不少喜歡吃瓜,但基本不看書的民眾則被《伊豆的舞女》這個書名所吸引。
在此之前,伊豆只是一個在國內不算有名的三流度假城市,為了振興本土經濟,伊豆市政府還搞了長跑馬拉松來刺激消費,然而最終效果一般,沒什麼卵用。
不曾想讓這些當地官員們費盡心神,一代又一代都做不到的豐功偉績,竟然被一部短短不到兩萬字的短篇給達成了!
隨之出名的還有舞女藝伎群體,以及被大家長期忽視的騙保群體,被財閥掌控的礦井產業等等。
看完這五篇,國民們的心里都忍不住發出了同一個疑問︰“我們的國家,還存在這麼貧困的地方嗎?”
十九歲的舞女已經被迫流產三次,擦邊馬戲團里全是年紀不過十六歲的女孩,還有大把大把的人一個月賺不到10萬�騿@ ┐忌縲蟺淖畹凸テ識伎斕 5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