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對于弟弟的行動深感困惑。
然而,諸葛亮前來見他,他並未感到絲毫意外。
盡管諸葛瑾的才智並非舉世無雙,江東不乏比他更杰出的人才。
與他那位神奇的弟弟諸葛孔明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諸葛孔明的才華愈發顯得奇異,文武雙全,兵法、政事、農耕之事無所不通。
除了缺乏令人贊嘆的武藝和商業天賦,似乎沒有他不懂的事情。
他們諸葛家族的命運,就是孕育出近乎全才的奇異存在。
盡管諸葛瑾無法與弟弟相提並論,但他深知一事︰
孫劉聯盟,尚能在這奇幻世界中爭奪一方霸權!
這一紀元,世人皆知,江東之勇悍然挑戰荊州、上庸與西川,皆因洞察了世事的關鍵所在。而與江東那些滿足于偏安之地者不同,西川的政壇仍由那些激進派牢牢把控。
即便他們深諳復興希望如夢幻泡影,明白天下大勢已非他們所能扭轉,但他們仍願奮發向前,哪怕在面對江東時忍受屈辱,背負重荷。
這便是大漢帝國殘留的榮光。諸葛亮深知胞弟的智謀,絕不會為了短暫的歡愉而作出愚蠢之舉。因此,諸葛瑾堅信,弟弟必定會前來,與他共商對策,或是讓他承擔某種使命。同時,他也渴望了解,究竟是何變故使得西川朝廷產生了如此劇變。
諸葛亮的話語令諸葛瑾這位兄長微微一怔︰“以半個揚州換取半個荊州,此話何解?”
諸葛瑾凝視著弟弟,手指輕輕捻動,眼神中透露出深思。 “正如字面之意,我大漢助江東收復剩余的半個揚州,以換取這片荊楚之地!”
“荒謬!”諸葛瑾當即冷笑,“揚州幾乎盡歸吾主所有,你拿何處來換?”
“合肥堅不可摧,壽春城巍峨,淮泗之地更是令孫權頭痛不已,難道這些還不足夠嗎?” 面對笑意盈盈的弟弟,諸葛瑾不禁疑惑,這家伙何時竟變得如此狡猾?
“淮泗之地尚有一半掌控在吾主手中,區區壽春、合肥不足掛齒,你莫非是在輕蔑我們?”
“有時,打開一道門扉,遠比奪得廣闊疆土更為關鍵,江東難道不是這樣認為的嗎?”
諸葛亮的話語令諸葛瑾低首沉吟,再度陷入沉默。
諸葛瑾當然理解其意,若能打通合肥,揮師揚州,便能掌握淮泗,同時對中原構成實質性威脅。
比如豫州,比如徐州,一旦東路暢通,進可攻,退可守,那時才是真正較量之時。
然而,這並非諸葛亮的全部意圖。佔領合肥,便能堵住眾多悠悠之口,包括那位常被稱為戰場棄子的江東之主。
“此事若成,這荊州......”
“荊州之事無需兄長多言,只要你肯引薦,其余皆交由我等負責!”
“揚州乃曹魏之咽喉,合肥更是一代名將張遼構築的堅城,想要奪取不易!”
“那就看江東的實力了,如前所述,我們負責為江東創造良機,能否把握得住......”
“吾主不會答應的!”諸葛瑾依然拒絕,但諸葛亮卻猛然朝後方大聲喝道︰“文偉!”
隨著神秘的召喚,費 穿越迷霧步入,向諸葛瑾深深鞠躬,身姿如詩如畫︰“此乃我大漢的杰出青年,費 ,費文偉,他將隨同兄長奔赴建鄴,其余事宜,兄長不必多言!”
諸葛亮言罷,不再贅述,伸手示意,引領諸葛瑾離開囚籠,釋放了朱然,此舉如同獻給孫權的誠意之禮,昭示著和平的意願。
盡管諸葛瑾不明其弟的深意,但看著自己與朱然終于從幽禁中解脫,內心亦感寬慰。三人與使者費 及諸葛亮派出的使團一同啟程,由南郡踏入奧秘的揚州,直指建鄴。
沿途,目睹諸葛瑾與朱然安然歸來的江東援軍首次駐足。不明真相的將領們不敢輕舉妄動,只能逐級稟報。就連救援將領全琮也不得不暫停兵馬,先護送朱然等人進入建鄴,靜待孫權的下一步指令。
諸葛亮的無聲策略再次為剛剛平定的荊州贏得了寶貴時間。
建鄴城內,戰斗的號角悄然吹響,費 面臨無數明槍暗箭,甚至在朝廷之上。孫權、羊 、闞澤、薛綜等人毫不留情,近乎逼迫,而非質詢。
然而,身為大漢使節,又是蜀漢四相之一,費 的智謀不容小覷。他從容應對,尋機讓孫權遣散眾人,得以與孫權秘密交談。
密談過後,費 卻被孫權下令逐出,使團全員遭受痛毆,兩國情面全然不顧,被驅逐出建鄴。同時,孫權任命全琮與步騭為都督,朱然為先鋒,自己居後支援,再度集結大軍,劍指荊州。
剎那間,戰鼓四起,荊南的李嚴雖早有防備,但在步騭的猛烈攻勢下,顯得力不從心。畢竟,李嚴雖勇,步騭與呂岱皆非等閑之輩,全力猛攻之下,李嚴只能勉強支撐。
與此同時,長沙遭到全琮的襲擊,他面對的是老將劉磐。盡管年邁,劉磐在戰場上仍令全琮佔不到絲毫便宜,無論兵法還是勇猛。
這讓全琮深感無奈。
終于,第三路大軍自揚州直撲南郡,朱然身先士卒,冒著箭雨石彈,奮力猛攻,仿佛與諸葛孔明誓死一搏的決絕令人心驚。孫權則不斷調度糧草和兵馬,仿佛江東這次是來真的。
正當江東上下一心之際,諸葛瑾卻聲稱染病。眾人以為他是避嫌,畢竟南郡如今由其親弟諸葛亮守護,只有他心中清楚...
在他病榻前的燭火搖曳中,他接到來自家族年輕賢者諸葛恪的信函,信中言辭懇切,告訴他只需靜待家中,勝利的果實將自行降臨。
對于自家那位看似憨厚實則智謀無雙的小賢者諸葛恪,身為父親的諸葛瑾心中再清楚不過,真正的天才非他莫屬。
因此,他對諸葛恪的每一句建議,皆是從心底遵從!
此時,江東與西蜀的激戰震撼了中土,乃至整個世間。
曹魏的宮廷震驚不已,揚州的賢刺史王凌,豫州的英刺史滿寵,以及荊州的勇刺史毋丘儉,連同他們的將領,如文欽、徐質等人,紛紛上書魏帝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