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彥環顧四周,看著群臣們一臉驚訝的表情,嘴角微微上揚,眼神堅定地繼續說道︰
“對于大運河的南北延伸,朕並不打算一蹴而就;
而是計劃用多年時間逐步推進。這樣既不會給國家帶來太大的負擔,又能確保工程質量。”
他頓了頓,接著說︰
“此外,我們不僅要將大運河延伸至北方,還要鼓勵運河附近的百姓修建支流,形成一個小型的水系流域。
這樣一來,一旦大運河全線貫通,我乾國將會大大減少天災**……”
他說到這里,聲音變得越發激昂︰
“想想看,當南方遭遇澇災時,這些河流的分流作用將有效減輕災害影響。
同理,北方的旱災也可通過這些水脈得到緩解。這對我乾國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福祉!”
劉正彥一邊說著,一邊站起身走下龍椅,在群臣中間走過;
“朕自從立國以來,就沒有從老百姓中間征集過兵力。
現在百姓家中的青年和壯年男子大多都閑置在家里,無所事事。
如果放任不管,他們可能會因為精力充沛而惹事生非。
所以,朕覺得可以讓這些人出來當民夫。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勞動力問題,又能讓他們有事可做,不至于閑逛惹事。
當然,官府也不會白白讓他們出力,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工錢作為補償。
另外,朕想借此機會將國庫里的錢拿出來,讓它們流動起來。
只有這樣,我乾國才能越來越強大,繁榮昌盛。畢竟,財富只有在流動中才能產生更多的價值……”
听了劉正彥的話語,群臣都沉默下來;
若是陛下描述的這些事情能夠做到,那乾國的富足至少會提升一半不止。
隨後劉正彥又向群臣描繪了更多的藍圖;
一眾大臣都听得熱血沸騰,恨不得早日實現這些事情。
劉正彥又和眾臣商議一些其他事情,才吩咐散朝……
又過了兩日的功夫,喬道清帶著遼國的玉璽和降書趕了過來。
這玉璽象征著遼國的最高權力,一旦交出,就意味著遼國已經徹底滅亡。
喬道清恭敬地將玉璽呈給劉正彥,並詳細稟報了遼國的所有事情。
最後,他深深一鞠躬,語氣誠懇地說道︰
“陛下,萬壽公主對陛下仰慕已久,這次為了陛下,她可謂是傾盡全力,甚至將整個遼國都當成了陪嫁之物。
如今,遼國已降,還望陛下早日納公主為後,以安撫遼國萬千百姓之心。
如此一來,我乾國也能得以長治久安,天下也會更加繁榮昌盛……”
劉正彥眼里也閃過一絲期盼之色,點頭說道︰
“如今幽州城的皇宮已經建立完畢,等朕找到良辰吉日,便會遷都幽州。
到時候就是冊封萬壽為正宮皇後的日子。
你且回去轉告她,讓她做好準備便是……”
喬道清見陛下終于親口同意,心里也替萬壽公主高興不已。
隨即劉正彥又詳細安排了遼國的一些事情。
最後又命人把他早就從系統里面兌換出來的大豆、土豆、高粱、紅薯、還有東北大米的種子,這些耐寒的農作物,讓喬道清帶回遼國。
現在的遼國,大部分都是東北的地方。
黑黝黝的土地壯的流油,只要能大豐收一年,那些遼國百姓肯定都會搶著種地。
再說了,原本的遼國百姓,就一直在模仿中原。
現在有了合適的種子,把他們轉變成漢人輕而易舉……
喬道清在京城也沒有多停留;
他帶著幾十大車的農作物種子,以及從中原征集的一些種地能手,浩浩蕩蕩的回了北方。
他沒有想到這區區幾十大車的種子,成了乾國後世的根基,在數年之後,真正解決了天下百姓的所有溫飽問題……
………………
北方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就等陛下遷都幽州,迎娶萬壽公主了。
此時此刻,在茫茫的大海上,幾十艘如同小山一般的大船正快速行駛著。
這些船只龐大而壯觀,每一艘都像是一座移動的堡壘。
它們的船身外面都包裹著厚厚的鐵板,使得這些戰船堅固無比,能夠輕松抵御海浪和風暴的襲擊。
雕刻著飛龍和虎頭的船頭高聳入雲,仿佛要刺破天空。
巨大的船帆高高拉起,在猛烈的海風之下隨風飄揚,給人一種強大而威嚴的感覺。
每艘船上都有數百水軍和力士不停的忙碌著。
他們有的操縱著船舵,掌控著船只的方向;有的則負責拉繩索、調整帆布,以保證船只的穩定航行。
還有一些水軍站在最高位置的了望塔上,警惕地觀察著周圍的情況。
在船的甲板上,擺放著各種武器裝備。
這些武器裝備則包括刀劍、弓箭、投石機等,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最為矚目的還是船舷邊上那一門門黑黝黝的火炮……
船艙內則放滿了各種糧食、水果、肉類以及金銀珠寶、絲綢等奢侈品。
這些東西都是船隊一路上掃蕩了許多無名小島上的水匪而來。
最大的一艘戰船上飄蕩著兩面巨大的旗幟。
一個是用金線繡出來的“乾”字,一個是斗大的“鄭”字。
兩面大旗迎風招展,威勢十足。
大旗下就是鄭成功和太湖四杰,以及另外調撥來的幾個副將了。
這幾十艘大船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在海面上不知經歷了多少風暴?但他們毫不畏懼,勇往直前……
“將軍,再往前不遠,應該就到達陛下說的那個東瀛了……”
站在鄭成功身後的一個紅胡須的精瘦漢子,指著遠方開口說道。
這漢子就是太湖四杰的老大,赤須龍費保了。
費保接著說道︰
“咱們船隊剛剛覆滅的一伙海賊,就是東瀛人。
他們專門伏擊過路的商船和漁民。
根據他們所說,前方不足百里就能到達他們的東瀛國了……”
鄭成功微微點頭,他的深邃的眼楮緊緊盯著遠方,同時淡淡說道︰
“東瀛不過是彈丸小國,據說在漢朝的時候,就曾派人到中原覲見。
到了唐朝時期,更是向中原稱臣;
只是後來隨著東瀛的和平時期,他們覺得自己愈加強壯了,便不再理會懦弱的趙宋。
哼……
我們新皇登基他們也沒有前來拜見。
既然他們不想來,那就永遠沒機會來了……”(www.101novel.com)